教师节聊一聊家庭环境对我的影响

我是一个移民到英国的中国人,来自于中国北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爷爷有三个儿子,我的大伯父跟我父亲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大伯父毕业于北大数学力学系,后来也算是计算机的早期专家1986年公派去美国亚特兰大工作,他虽然没有去学校做过老师,但是在计算研究院也带了不少学生,写作,翻译很多计算机书。38岁赴美工作之前苦练英语,那是我正在伯父家里过暑假,上个世纪80年代哪有什么听英语的材料,我记得我大伯父用磁带录下自己的然后在听,一个人在卫生间里大声朗读。赴美以后,我一直保持着跟伯父的书信往来,当他正为美国同时问他有没有收到家书而尴尬时,正好收到了我寄的第一封家书(我的信件走的航空很快,堂哥堂姐走的海运),他高兴坏了,几乎是奔走相告,他收到了家书。伯父知道我喜欢集邮,就给我寄了一些美国邮票,刚才我从书架的集邮册翻出来,不禁泪满眼眶,这些宝贝已经跟着我35年,来到了英国。因为堂姐出国较早,在伯父后来的日子了我跟他相处最多,生病之前他几乎不休息,总是在计算机房,直到生病才停了下来,他带病参加我的师生音乐会,一直鼓励支持我,给了我很多父爱,还把聪当亲外孙一样疼爱。

        我父亲排行老二,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当时他学的是俄语,90年代俄罗斯边境开放,我父亲重新捡起俄语,孜孜不倦的学习,正好他们有一个朋友买了一个俄罗斯产的机器,说明书没有中文,我父亲给他翻译的很好,人家特别高兴。后来妹妹拿到英国工作签证赴英工作以后,他50多岁开始学英语,每天在阳台上大声朗读,我们都嘲笑他英语说得像俄语,他一点也不介意,我每次回家就攒着很多问题问我,不仅问我跟我先生,连上小学的聪也不放过,真正做到了不耻下问。他来英国好几次,自己出门办日常生活的事情完全没有问题,虽然耳聋,还特别愿意跟英国人聊天。

  我叔叔跟我父亲相差10岁,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于赫赫有名的哈军工,现在叫哈尔滨工程大学,39岁成为博士生导师,教授,当时他经常出国讲学,英语好棒,每次去看爷爷,爷爷都骄傲拿出叔叔的照片给我们秀,我们姐妹都是叔叔为榜样,当时看到百度百科上叔叔的名字下面的介绍真是羡慕,骄傲。

     整个家族的学习氛围很好,堂哥堂姐也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学霸,让我们倍感压力,一路上除了努力追赶也别无办法。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由得感叹,自己很幸运,可以以父辈为榜样,有时也是一种鞭策,让我敢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