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法师:禅修开示(七)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打印 被阅读次数

http://www.fjdh.cn/wumin/2013/03/173756216782.html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七)

 

三、正知(Sampajana 明觉)

(一)四种正知

修行者做任何事情时都要保持正知,无片刻与正知分离。

有四种正知:利益正知、适宜正知、境界正知、不痴正知。

1.利益正知(satthaka sampajana)

「利益」是指依循善法而获得提昇。如生起「向前进」的念头时,不是立刻向前走,而是思惟向前进,是否有利益,然后再决定行动。

修行者不论是做什麽活动,思惟每一个活动对修行是有利益或是没利益,是利益自己,还是不利益自己,是利益别人,还是不利益别人。

如参访佛塔、菩提树或寺院禅林,可以提昇修行的兴趣。藉着参访长老并且遵循他们的教导而修行,修行者可以精进修学,断除烦恼。因此,参访这些地方是有利益的。

2.适宜正知(sappaya sampajana)

修行者练习不断地思惟,不论是作什麽活动,判断这活动对修行是否适宜。

利益正知和适宜正知很像,差异在那裡?假如去印度朝圣,可以增加信心、智慧,朝圣是利益的活动。但是,如果去印度时,把兴趣转移到跳舞、看风俗、听民谣,这是不适宜。如果目标是到印度利益自己、增加信心、智慧,唱歌、跳舞这些活动就是不适宜。又比方说去参加法会,可以说是利益的活动,但是如果在法会中讲不如理的话,用不如理的作意,生起很多不善心,例如与信徒讲话时,希望得到信徒供养的红包等,这是不适宜。如前往坟场观察死尸,以及修行不淨观是有利益的;但专注异性尸体为不淨以修行止禅,是不适宜的,只有取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尸体才是适当的。为什麽?因为专注尸体为不淨而达到近行定时,内心所见尸体的影相会转变成较好看的似相,如果是异性的尸体,禅修者可能会生起贪欲。然而,若是以尸体的不淨来修行观禅,则不必拣择尸体的性别。如佛世时名妓丝蕊玛(Sirima)过世第四天,佛陀带领四众弟子,前往丝蕊玛停尸处,一起对丝蕊玛的尸体修行不淨观57。如此了知行为、活动适当不适当,称为适宜正知。

3.境界正知(gocara sampajana)

修行者要练习不断地专注所修的止或观的业处,不论走路或穿袈裟时,都应当将禅修业处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如果丢掉业处,便不是修境界正知。如果修行安般念,那麽在行、住、坐、卧等每一个姿势中,都应当只专注于呼吸。若忘失正念,那你应当退回到忘失正念之处,重新再走。如此你的正念会增强,定力也会随着增强。定力够强时,可以证得禅那,或转修观禅。持续不断的努力,就有可能断尽烦恼,解脱生死轮迴。

摩诃那伽长老(Mahanaga)是值得学习的典范,长老以「我要礼敬世尊的六年艰辛奋斗的决心,在七年裡只站立或行走,不管站立或行走,都专注于业处。如此勇勐精进的修行七年后,再度屡行「往返任务」十六年后,证悟阿罗汉果。大家应当礼敬世尊,精进修行,不要因为几天睡不好觉,就感到焦虑、气馁、抱怨。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重要的,修行者应当在一切姿势中,都保持不断的精进,以清明的正知与敏锐的正念,一步步累积涅槃的资粮。

4.不痴正知(asammoha sampajana)

《中阿含.佛说放牛经》58举例说明修行者不痴于智慧的境界,就如好牧牛人知道所拥有的牛,清楚牠们的颜色,知道那隻牛是母牛、公牛、小牛等。

同样的,若修行身念处,对身的种种情况、境界清楚,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地、水、火、风种色、所造色,很清楚了知它们如何生起、坏灭,清楚了知业生色、时节生色、心生色、食生色59,了知它们的生灭因缘。好修行者清楚了知自己的身体,如实了知身心的真相,了知没有一个「我」在造作、动作,只是名色法的聚散生灭而已!

(二)修习正知

如果我们用这样地了解,便能知道佛陀所说正知修行的意义。「诸比丘!比丘行往或归来时,以正知而行。」比丘用正知,了知来回行走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当「我要行走」的心生起时,产生带动色法,那些色法中风界特别强盛,由于风界的推动作用,而造成身体的移动。同时也要观照「我要行走」的心生起时,所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这些意门心路包含四名蕴,带动与被带动色法是色蕴,总共是五蕴。以不痴正知来说,没有「人」在行走,只是五蕴的相续生灭而已!

「前瞻或旁观时,以正知而行」,当眼睛向前或向旁看后,颜色会同时撞击眼门与意门,心作意60注意颜色,由于心注意所缘,自然出现转向心,唯作心转向以后,眼识异熟心自动的出现。若所缘是可意的,即是善业异熟心;若所缘是不可意的,即是不善业异熟心。眼识灭之后,自然出现领受心、检查心,都是异熟心,它们是自动的过程。接着生起唯作确定心、然后是善恶的速行心,速行心可以连续出现七个刹那。若是极大所缘61,速行后会有两个彼所缘心生起。这是眼门心路过程,随后通常会有意门心路出现,首先生起意门转向,接着是速行心,若所缘清晰会生起彼所缘心。这些过程自然出现,名法自动生起,此是心之定法。每一个心识刹那裡,一个心生起,执行其刹那间的作用,随即坏灭,而提供下一个心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是,依心识刹那次第,心流持续不断的发生,如河流一般。若修习不痴正知,了知自己的心好像客人一样,对于这个过程完全没有自主,它们是自然出现,了知心的生灭情况,完全没有迷惑,没有「人」在看,只是五蕴的相续生灭而已!

《无碍解道》中说我们了解世间的过程,有三种心行:识心行、明心行、无明心行。若有不痴正知,了解识心行是自动出现。若专注所缘,自然出现眼识、领受、检查、决定心等。若不如理的作意,会出现无明心行,无明心行是因生起无明、贪、瞋、慢、邪见、昏沉等,因而对所缘产生执着、拒绝。

若如理的作意,在自动生起的心路过程,速行心就变成善心。何谓如理的作意?理是事物共同之理则,无常、苦、无我、不淨、缘起之理。心路过程生起时,若确定心或意门转向心,作意那色所缘为颜色、色法、无常、苦、无我、不淨等,便是如理作意,善速行生起。若确定心或意门转向心视那所缘为常、乐、我、淨之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便生起了。十二欲界不善心、八欲界善心及其相应心所62,即在速行中生起。因它连续生起七次,所以力量很强,开展了无数的善、恶业。异熟心、结生心63无法改变,而速行可改变。如理作意使善速行生起,创造善因将得善果,培植解脱资粮。了解这个道理,在看前方或是侧面时,如理的作意,保持正知。

在此以难陀尊者的例子说明,难陀跟随佛陀出家,修习梵行时,曾经因为未婚妻的缘故,对梵行生起厌烦不善心,想要还俗。后来经过佛陀的诱导,他感到很惭愧,激励自己说:「我要善加收摄自己,当我向东看时,愿我能正知正念,不被贪欲、忧恼等不善心所左右。」他很精进修习,谨慎的守护根门,履行沙门的义务,成就阿罗汉。我们应该以难陀尊者作为学习的榜样,谨慎的守护自己的根门,时时保持正知。

「屈伸肢体时,以正知而行」,不论弯曲或伸直身体的动作,应保持正知。注释书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斯里兰卡有一位大长老,特别努力正知的修行。不管任何时候、作什麽动作,不离开他的业处。一次在说法时,他伸展手、弯手;然后,又再一次伸展手慢慢地弯回来。他的弟子问:「尊者!为什麽您二次伸手弯手?」长老回答说:「诸位贤友!自从开始修行业处以来,我还不曾以不专注的心伸屈手臂,第一次伸手时,我没有注意我的业处,所以我又再作一次。」他如此精进于业处,所以能够解脱。我们当以这位大长老为学习的典范。

「着袈裟、持衣钵时,以正知而行」持钵或是穿衣服时,也要保持正知。就有益正知言,这裡的「利益」是指在托钵时物质上的滋养,穿袈裟是为了遮敝身体,避免寒冷与炎热,以及房止蚊、虫等的触恼。不贪图美味、美色,思惟分辨对自己合适的衣钵,是适宜正知。坚持修行,不捨离禅修的业处,如修习安般念,在穿袈裟、执持衣钵时,只专注于呼吸,是境界正知。就不痴正知来说,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裡,并没有一个「我」在穿袈裟,每一刹那都是名色的相续生灭。持钵的心,当下生起,随即灭去,不是一个心,是不断的心的过程。

钵是色,衣也是色,色是不断生灭的过程,观色的心也是不断生灭的过程。

「饮食、咀嚼、嚐味时,以正知而行。」同样在此也有四种正知:(一)有益正知:不分别食物好吃或不好吃,好喝或不好喝。只是为了身体的维持,并利用它来修习梵行。(二)适宜正知:无论食物的品质与滋味如何,会造成身体不舒服的食物就不适宜。由正命得来的食物,或食用后不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食物是适合的。(三)境界正知:就是不捨离禅修的业处。如果是修安般念,在吃饭、喝水时,都应儘量专注于呼吸。不要觉得持续不断的修行是不可能办到的,应当尽最大的努力,专注于自己禅修的业处。(四)不痴正知:在名色相续流裡,并没有「我」在取用食物,只是名色的相续聚散生灭。由于风界的推动作用,使食物前进、移动、翻转、粉碎及排出。靠火界的热能,能成熟、消化食物。在此几乎每个段落都提到风界,风界存在成群的带动色法裡。然后也必须观照被带动的色法。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每一阶段的心(意门心路过程)包含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若能在每一阶段中,照见五蕴,并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那麽不痴正知就达到顶峰。在什麽情况下四正知的修行会变得特别明显?要不断地思惟无我、空的道理。如何思惟无我、空的道理?

「眼根」是空,因为它不是我、不属于我;「色」是空,因它不属于我,不属于众生,不属于女人、不属于男人;「眼识」是空,因它不是我、不属于我。

若眼根、色、眼识碰在一起产生「触」,这个「触」也是空,它不是我、不属于我。靠这个「触」所出现的「受」,有乐受、苦受、捨受。虽然「受」的观察是属于受念处的修行,如果有四正知的修行的基础,可以很清楚看到它是空,不是我、不属于我。靠这个「触」出现的「五蕴」,虽然「五蕴」的思惟严格地说是属于法念处的修行。靠正知修行的基础,我们清楚知道五蕴是空,不是我、不属于我。

如此,正知的修行就变成我们解脱的法门。观照心路过程的生灭,也是属于正知的修行,若有相当的定力,依照方法修习,可以看到心路过程是如何出现、变化、消失。我们眼根看到所缘,眼根、色、眼识碰触在一起,出现心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不同样的心,它们不会看到彼此,它们是一个一个自动地出现,没有任何的自主。有所缘才能够出现看颜色的过程、听声音的过程。若所缘太微细或不够清晰,此过程就不会出现。

依照南传佛教二十四缘64说明,眼根看颜色的时候,「色」叫所缘缘(Arammanapaccaya)65,「眼根」叫做依止缘(nissayapaccaya)66,没有这个缘,我们就不能看色。能够看颜色需要光明,光明是亲依止缘(uppanissayapaccaya)67,如果没有亲依止缘,我们也不能够看色。如果心没有注意颜色,就没有转向心;如果没有转向心,不能生起眼识,我们的眼睛也不能看。注意在所缘是无间缘(anantarappaccaya)68,是无间断的缘,而它也是断缘,断有分心。有分心断,转向心起,才能够出现眼门的心路过程。对出家众来说,正知的修行是最重要的修行,在《中阿含经》的注释书中记载,有一位吉达(Citta)比丘告诉佛陀:他没有办法持守那麽多戒律修习梵行。依照南传佛教,比丘有二百二十六条戒。佛陀慈悲问他:那你可以持守一个规则吗?比丘回答:如果只是一项而已,那麽我能够遵守。佛陀就教他正知的修行,在一切威仪中都观照自己的心。他依照佛陀的教导,在每个动作中照见五蕴,并照见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不久,成就了正知的修行,证悟阿罗汉果。

(三)总结

以下,我们归纳正知修行的含意:正知修行的意思,可以用四种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它,不过所有基本修行的智慧都包含在裡面。它是定的修行的基础,也是观的修行的基础,我们可以用它强调定的作意、心不散乱的作意,也可以用它观无常逼迫的作意,正知包含止、观二个方法。虽然正知的修行只能达到近行定,但是近行定能够转成观,由观而至解脱,目前还有很多比丘依此修行,得到心的解脱。为什麽能得到心的解脱?无论什麽活动,可以看得很清楚,什麽是色、色的味、色的患、色的坏、色的离。若我们修习正知,对于这个道理会愈来愈清楚。所有的出世法、无漏法、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四念处、四圣谛的修行,都靠这个修行而愈来愈明显。

我们作任何动作,每一刹那所出现的名法、色法,它们当下生、当下灭,举手的色与伸展、弯手的色是不同样的色。名法、色法才生即灭,没有连续不断的存在。如此了解,才是真的修习四种正知。

若我们能如此观照,观自己的相续,观别人的相续,有时候观自己的相续,有时候观别人的相续,有时候观内,有时候观外。此时也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刹那生灭。当观智成熟时,圣道智与圣果智会以涅槃为目标而生起。证悟阿罗汉果之后,就能获得解脱,超越执着,不依赖世界,不依赖五蕴,超越爱、见、无明。

这就是以正知来修行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