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冲浪:三国故事:袁绍为什么不挟天子以令诸侯?

聊个三国时的话题,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没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一直觉得袁绍挺笨的,那么大的家业,那么多的谋士,结果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生生断送了中原河山拱手给了曹操。所以他在我心中就竖了个草包形象,远比不上雄才大略,长袖善舞的曹操和顽强隐忍,越挫越勇的刘备。

可是长大些再读三国开始学会提问题,袁绍真的如此草包吗?就拿挟天子令诸侯这事儿来说,他当时离逃亡的献帝最近,他的谋士沮授立刻就提出了这个大命题,拿到天子就拿到了在天下的执政合法性,天下氏族人心必将归附,

那些诸侯如有不从,一顶造反的帽子顺理成章压下来,就算武力暂时弄不死你,舆论上也让你先塌半边台,须知天下百姓可不认这个那个的草头王,大家还以汉朝子民自居,认的正统还是汉天子。所以说大汉朝廷就是再落魄,那也是有400年统治的厚重基础的,这杆大旗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这么顺理成章的好事,没想到袁绍竟然拒绝了,仅仅是担心献帝来了可能会影响他的权威。这还不叫鼠目寸光吗?可见曹操评他“干大事而惜身”真是太对了。

但是如果我们这时候走近当时的历史环境,代入袁绍的身份处境,可能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个能够诛宦官,讨董卓,割据中原的枭雄怎会是个笨蛋!他拒绝迎献帝正是通盘推演后做出的最有利于己的判断。

第一条正像上面说的那样,献帝来了,他就成了权臣,怎么平衡这个君臣关系?前有董卓后有曹操,这个挟天子也不是那么好挟的,董卓就是个失败的例子,弄到天下诸侯并起讨伐,最后不但被杀,还把名声搞得臭臭的。

再说后来的曹操,他不是也一直被人骂作“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吗?刘备讨他打的就是这杆旗啊!所以说不能光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袁绍的这层顾虑是有道理的,这是个利弊问题,他扒拉扒拉算盘就得不划算没毛病。

第二条,曹操迎献帝在身份上还有个加持的功能,因为他出身宦官门下嘛,真正的世家大族看不上他,天下名士怎么投奔他呀,一说是跟曹操干的,啊,就是那个“赘阉遗丑”的人呀,真是脸上无光。有了献帝加持就不一样了,腰杆立刻挺直,哥们是效忠汉家天子的,正统的公务员,所以这个好处对曹操来说是大大的。

但是袁绍就不一样了,人家可是出身辉煌门庭,袁家四世三公,老爹就是大司空,自己又曾是联军首领,反董卓的头号大英雄,现在更是天下最大的军阀,俨俨然要成为下一届的天下共主,这个身份还不够有号召力吗?还需要汉天子再来加持吗?

天下士绅脑子稍微灵活点,都知道要把宝押到未来君主身上,所以他真没必要给自己搞这个麻烦,省的日后落人口舌,说他谋权篡位,倒不如让曹操拿去,他再来个讨逆护驾,人心舆论都在自己这边。

第三条,献帝来了也确实有可能影响他内部团结,这时的献帝已经不是董卓当年扶起的小儿了,他也长大了,必然不会甘心做个傀儡任人摆布,他占着帝位拥有天然的执政合法权,到时候鼓动一下人心,难保有些势力真的倒向他,那才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后来的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也证实了这一点是可以发生的。

所以这三条推演下来,袁绍不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合情合理了,至于这个决定的对错,其实就是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上看也很难讲,虽说曹操是成功了,可若是换作袁绍来做没准他败得更快也未可知。

这么想来,忽然发现从前被我们嘲笑过的古人其实大多很冤枉,如果他们泉下有知,也许会反过来笑上我们一笑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