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苏东坡来当三观代表了。
《逍遥游》读了,还会在意《前后赤壁赋》?
书法史上米蔡苏黄的“宋四家”,三家凑,惟米真。
苏东坡,怎么看都像个道士。林语堂说,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鲁迅道:知道了道士,便知道了中国人的大半。这里有苏的格局,也有林语堂的格调,也见到鲁迅的格!
高雅,持不住,流向俗。碰上苏东坡,算遇上知己了。
李白,仙。看他飘逸,看他潇洒,看他豪放。没法跟,但仰视,目光向上,向上。
苏轼,豪放。“想开点”“开心就好”“人生如戏,就看演技。”滑向东坡肉:猪头肉的滋味,还油滑油滑的。
司马光是捋了袖子上堂争,干仗,伤面也伤心。苏轼也争,但“君子之交”:公家的事,干嘛当真?贯彻到他的词文里,读起来很爽,想想没一处相干,更别说“可操作性”。
话说雅俗只差一步。不入此“坡”,雅着;上了这坡,不滑也难。
把中庸的平衡把持功夫免了,把进道观请教上香的事也省了,苏词苏文教你潇洒简易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庄至道,巳然下放了一级。苏东坡,再下一级。
鲁迅总结出的中国国民性中有一条:不当真,將一切不当真。陈丹青给出新例证:管他妈的,活着就行。莫言,闭嘴都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酒趁年华”“人间有味是清欢”,啥子事须当真?
屈原,记得的,也不多。那股活的狠劲,在哪儿?
司马迁反狱的绝叫,听到的,有几个?这个屈辱以极的灵魂,倔倔地向上之韧,在哪儿?
竟是苏东坡来当三观课代表了。
苏文苏词苏字的骨子里,俗。记起来,说起来,练起来,省劲,“方便”。“人人心中有一个”,也难怪。但是由此走不高,也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