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德施泰特)
777) 记者招待
上海。24层的国际饭店,是这座远东大都市此时最高建筑。
马歇尔国务卿访华最后一站,在此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这是西方政界人士通常做法。国务卿希望借助这种简易透明的方式,解除国际舆论界对他此行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从而理顺舆论走向。
无奈蒋委员长不习惯所谓“记者招待会”~小人物们七嘴八舌的问难,对于他是不可想象的。他一点都不想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于是找借口推辞了。
而“海军毛委员”那种天马行空、毫无拘束的谈话风格,到这种场合就显得过于信马由缰云雾缭绕~容易误导那些思路平庸、眼界局限的记者们。主办方没敢让他参加。
但中国方面也不好让友邦如此贵宾~因“唱独角戏”而尴尬。而且这次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关乎世界格局和中国地位的亮相。因此主办方还是排出了强力阵容组合:
首先出场的两位~西装考究的主宾,是身材高大、面色严肃慈祥的马歇尔国务卿,和身材微胖、彬彬有礼的宋子文院长。
跟随其后的两位是都戎装笔挺、干练沉稳的军人装束:个子虽矮但腰杆挺直的参谋总长陈诚上将,和人们熟悉的华北联军代表周恩来上将。
周恩来是月底前监护一批重要而昂贵的器材~“诺顿式”轰炸瞄准仪,回到国内的。这种精密设备本不在退役装备序列之内,美军仍在禁止其出口。
为此,基金会动用不少重要关系。最后是病中的史迪威给现役航空兵负责人、老朋友阿诺德上将口授了信函、亲笔签名,才获得特地秘密批准的120套原装“诺顿”。
货到上海,周按照毛意见,将这来之不易的高精度轰炸瞄准仪的半数~60套主动交给国府以“答谢对华北海军的支持”。这是两家空军都求之不得的重要装备!其准确度和效率要比老式“马克·吐温”高得多~当然也昂贵得多~其间是几美元和上万美元的价差。
而且重要的还不是价钱~并非花钱就能买到!国府采购人员面对美方主管官僚一口回绝的冷脸,苦于找不到渠道,已放弃了努力。因此这批贵重而及时的礼物,颇使国府空军喜出望外。
当晚,周至柔上将陪同国府航空委员会主席宋美龄女士,专程来周公下榻处道谢。并带来一盆“君子兰”。他们听说,这是周恩来最喜欢的品种。
778) 首轮问答
国际饭店2楼,宴会厅兼多功能厅。
记者招待会在略显沉闷的气氛中开始。前段提问不算踊跃,但问题显得凝重、深入而刁钻。
《中央日报》记者按照安排,提出第一个问题:
“请国务卿先生~谈谈访华观感和成果。”
马歇尔回答得扼要概括:“访问为期一周。我了解了中方立场和对时局的考虑。我认为中国首脑和两党领袖并不打算让战争长期化。他们希望国际社会采取行动,为和平而努力。”
合众社记者问:“美国,打算进行哪些和平斡旋?”
马歇尔扳动手指:“第一,呼吁召开国际会议。第二,促成双边谈判。第三,对主动停火让步、为和平作出实质性贡献的一方,承诺提供较大额度的战后恢复性贷款。”
美联社记者问:“如果一方不接受调停,美国是否协助另一方,以武力手段~迫使其接受和平?”
“直率讲,为了和平,采取某些措施是必要的。例如,限制拒绝和平一方的继续战争手段。但不会像有人理解的那样,动用武力。美国不想为收获和平而制造一场战争。”
塔斯社记者问:
“为什么这一轮和平斡旋,不可以从苏联开始?”
马歇尔答:“这个说法不准确。实际上,我在一个月前是先同莫洛托夫外长会晤谈及此事。但他没有表示这个问题的迫切性。我想那时他对于战争前景,过于充满信心。”
路透社有个够刁钻的提问:“阁下选择的介入时机似乎很精心嘛~在两方消耗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是否说明贵国政府经过一番海外历练后,已经很擅长于操控国际局势?”
马歇尔予以澄清:“这一点有记录可查。事实是年初苏中两国开战时,国务卿贝尔纳斯先生就作过调停~尽管无效。而我接任以来一直从事这项工作。谈不上什么‘选择介入时机’。”
《南华早报》记者接下来提问:“美国和中国,是否有在战争期间、或者战后结盟的计划?”
马歇尔答:“战争期间~我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同苏联和中国都是盟友,这一点尽人皆知。战后,我们未同任何人结盟,这同样尽人皆知。应该说杜鲁门政府没有结盟计划。美国历来主张机会均等。在我任期内,处理各国关系也将如此。”
《大公报》再次就结盟而发问:“那么中国呢?打算如何协调处理同美国~这个旧日盟友的关系?”
779) 次轮盘诘
马歇尔以手势示意~请宋院长回答这个问题。宋或许尚未得到委座对此充分授权,回答略显空洞虚飘:
“我们,一向以拥有这样强大友好的盟友为自豪。当然在当前这场战争中,美国要保持中立态度~我们也很理解。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强迫人家和我们结盟的。”
陈诚总长不满意这答复,皱皱眉头补充道:
“中美关系依然如故。很正常!不需要什么协调和处理。旧日的盟友,也将是未来的伙伴。”
“依然如故?就是说依然像大战时那样,保持大笔物资供应往来?”《东方真理报》记者敏锐地抓住小小漏洞。
“说话要有证据。”陈诚驳斥道。“哪里保持了供应?若真的保持了你说的那种供应的话,我们早赢了!美国人家,搞的是等距离外交嘛!这么个简单道理,总不会不晓得吧?”
合众社记者起身:“据我观察,最近中国南北几大港口,例如广州、上海、大连、天津,都有数量不小的火车机车、车厢、卡车、燃油等到货。还有密封的大型货箱。据判断那是飞机……这些,是否意味着总长所要求的~证据呢?”
“这又能说明什么?很正常嘛。车子何时不需要?非要战时吗?你看到证据?你看到武器弹药么?什么也证明不了。再说如果飞机的话,用得着装箱子么?你不晓得打开重新装配有多麻烦……亏你还是美国记者嘞!”
陈总长出席这类场合很少。军人性格也够直率。回答记者提问时带有官气,而显得不那么中规中距。
记者群里响起了笑声和嘘声,但气氛活跃起来。
780) 作战会议
哈尔滨。果戈里大街。列柳申科集群司令部里,前来视察的叶廖缅科大将,正在听取战况介绍。
“最近敌人采取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战法。他们避免决战。面对我的出击都是很快溜走。而一旦我撤离他又追回来。频繁拉锯,十分讨厌!”列柳申科愤愤地把红铅笔摔向桌面。
“但他们小部队袭扰很活跃。阿穆尔河以北,敌伞兵破坏了500公里铁路线,袭击了上百个哨所村镇,还劫掠火车……可那里重兵集团出击不便。像挥起拳头打跳蚤。”什捷缅科忧虑地补充。“中国是个善于打太极拳的民族。”
“敌人还是胆怯!不敢决战,说明他们没有对付我们的把握!”叶廖缅科坚定地判断。“他们同样在等待补给和装备。这方面绝不会比我们更好。”
“别忘了,司令员同志。西面这股敌人,刚刚夺取了齐齐哈尔囤积的大量物资。”什捷缅科提醒。
“所以要尽快行动,迅猛夺回!”大将斩钉截铁。
“司令员的意思是……向西发动攻势?”参谋长似乎在确认。
“不过,现在敌人唯一的攻势却是在东方~符拉迪沃斯托克呀。”列柳申科低声嘀咕道。
“东方?那边只是空中吃紧。敌人地面进攻并不猛烈。我判断那是敌人的伎俩~吸引我们向东去,远离西侧补给来源。同时寻求他们海军的配合。不能上这个当!”
“但是大将同志,滨海区那里才是唯一有价值的目标!万一失守,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我担任过那里的司令。那儿坚守一年毫无问题。何况这种所谓进攻只能算骚扰。地面上敌人构不成真正的破坏。”
“那么,我军下一步方向?”列柳申科不再像几个月前那样雄心勃勃,也不再坚持自己的主张。
“我认为应当收缩。”参谋长什捷缅科抢过话头。“沿松花江撤退至哈巴罗夫斯克。以便形成一个拳头,随时准备粉碎敌人进攻,确保远东地区安全。”
“确保?你拿什么确保?没有援兵,你的拳头只能日益变得干瘪无力。”叶廖缅科口气尖刻。“你们看到了吗?远东的命脉只维系在这条铁路线上!所谓伟大俄罗斯的伟大远东,只不过绑了这么细细的一根钢丝绳!”
“这是客观存在,大将同志。”什捷缅科冷冷地刺道:“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如此,下半个世纪~还会是这样。怎么?你是感到动摇了么~安德烈·伊万诺维奇?”
叶廖缅科酝酿着回击,但却一时找不到适当词汇。
突然接到普尔卡耶夫的紧急电报:“敌两栖纵队,正在阿穆尔下游河口~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一带,大举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