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人工智能
多余的话,人工智能与意识。未来的人工智能,AI,能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意识吗,如果有,是否也将遵循与生物记忆一样路径,因为意识总是与记忆相关联的,没有记忆就没有意识。记忆的本质就是获取预先储存在记忆体中的影像经历及感觉经历,将这些经历重现。在记忆的累积与储存上,生物记忆及人工智能或机器记忆体的记忆在效果是一致的,储存的目的就是为后续的比较择优备用。
无论生物记忆还是人工智能记忆,都包括四个方面(记忆储存/记忆提取/记忆辨别/辨别择优),从记忆体获取已储存的记忆,这些记忆包含有一定标准所确定的优劣等级,也就是影像的记忆,即数据或大数据的收集,然后是记忆感觉的择优,这种择优,生物体是通过生物本能所具有的好恶比较功能产生,而人工智能或AI则通过其本身载体之外的人为预先设定,再经过数据运算的方式得到。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记忆能力(储存体),外在於人工智能的人为预先设定选择标准,通过运算而进行记忆的比较,从而产生的比较结果(择优),既是一种与人类思维与意识相似的行为,但不是生命本能行为,是机器的功能行为,可称之为仿意识,一种不是却又近似於生命意识的机械行为。
意识与仿意识有三点本质的不同,其一是生命与非生命的不同,意识都是一种生命现象,其产生的过程,感觉认知或思维是一个一连串的生物大脑行为过程,这些行为过程产生意识,一种生命体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与回应。而仿意识是一种机械行为,是机器或人工智能对相关数据经过运算处理所得到的结果,过程与结果都是非生命的。
其二是意识是有生命的,可以不断的本能推动这些感觉认知或思维过程,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识,而仿意识是机械行为,以外在事先人为设定为终点,要达到新的结论(新的终点)需要增加新的设定,新的设定为进一步的运算比较提供标准与驱动。
其三是内在本能驱动与外在人为设定的不同,意识要达到的目的和原始驱动力是生命内在本能,生命的求生本能是意识的第一与贯穿始终的驱动力,而机器或人工智能没有生命本能,仿意识的目的与驱动都是外在於机器或人工智能的人为预先设定。
记忆最终会导向经验比较与决策选择,也就是择优。择优的方法,生物记忆与人工智能是不一样的,生物记忆的择优是根据生物基因记忆所具有的生命本能,通过记忆比较优劣而得到。人工智能记忆的择优或机器记忆择优则是以人为预先设定的标准,通过运算对数据进行比较优劣分析而得到。
生物记忆是以生物本能欲望为择优的条件,而人工智能以预先设定标准为条件,这是生物记忆与人工智能最本质的不同,记忆载体不同,本质过程不同,方法也不同,都可达到择优的目的,结果也许一致或不一致的,择优的目的是一致的,而择优背后本质的驱动是不一样的。
生物择优是与本能及记忆共生的,互为因果,是一体化的,共同以生命为载体。人工智能的择优是以预先设定为前提的,没有预先设定的择优标准就不会有择优,预先设定的标准改变,择优的结果也会改变。
人工智能产生的仿意识结果也将被作为记忆数据而储存,比较,择优,储存,将形成循环不断的择优,这连续不断的储存择优既是人工智能仿意识的产生。由生物本能比较产生的意识,与机器储存记忆比较产生的仿意识看似并无不同,也可达到同样择优的目的,但其内在有着本质的根本不同。
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或人类智能不同的关键不在於两者都可得到一样的择优结果,也不在於生命意识与人工智能类意识过程的相似,而在於人工智能的择优标准或决策标准是外置的,人类意识的择优标准是生命记忆带来的生物本能,这种生命本能是内生的自在的,也是与生命同在的,是所有生命体行为的第一驱动力,这种生命本能会带来一种欲望,欲望驱策生命行为,而人工智能的外置标准无法产生生命欲望,它所有的行为本身是外在人工事先设计的也是事先规划或规范的,生命本能择优与外置标准择优就是生命意识与人工智能类意识的本质区别。
简单的例子可以解释两者的不同,一个生物自然人与一个人工智能人相约去踏青,自然人踏青是出於对自然的热爱,热爱就是生命的意识与欲望的表现,而智能人踏青必然是事先程序的设计,很简单智能人不是生物,它没有踏青的欲望,必须预先设定。由於沿途风光绮丽,自然人非常享受,心情愉悦,智能人也可以通过预先设定及程序运算结果表现出快乐,当预定行程完成,自然人可以意犹未尽且时间尚早,想再走一程,这再走一程在人工智能人的预先设定之外,走与不走都在预先设定之外,智能人将做什麽决定呢,决定的驱动力又是什麽,不可能指望智能人像自然人一样用意识与欲望做决定,它有仿意识,没有意识,仿意识是外在预先设定的运算结果,智能人无法通过运算比较产生的仿意识来产生欲望,无论是智能人还是人类都无法使非生物产生生命体独有的欲望,欲望仅是属於有生命的物体,欲望是生命独有的特权,人工智能无法拥有欲望的特权。
人工智能人也可被预先设定为一切听从自然人的指挥,那麽人工智能还是不能像人一样的自主行为,由於没有意识与欲望,人工智能不可能像自然人一样决策,也就不可能像自然人一样受欲望驱动而行动,智能人的行为最终需要听从於自然人的规划,否则会失去方向与目的,新的方向与目的只能产生於欲望,而人工智能没有生命的欲望。人工智能设计者还可以采用另一种不听从於自然人的决定方式,就是掷骰子程序,然而踏青仅是一个简单例子,现实世界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不可能都以用掷骰子决定,答案是否定的。
总而言之,无论人工智能达到多麽高级的智能智慧,都不过是精准快捷的运算,都需要人为预先设定标准或目标,人工智能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设标准,在一定标准达成或根据掌控数据自设下一个标准,然而在这些自设标准的背后仍需一个最终标准或目的,没有这个最终标准,所有可能自设标准就会失去目标,也就是运算失去驱动力,而这个最终标准只能人为设定。而生物或人类不需要最终标准,生物及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都是生而有之,与生俱在的生命本能。这就是生命与非生物人工智能最本质的不同。
生物记忆,本能,与择优的一体化,这非常关键,它决定了生物生命个体产生意识的基础,从记忆到意识是生物进化,质的飞跃。而人工智能的择优标准,记忆,并不具有生物生命的一体化及本能,人工智能不会产生像生物生命一样的意识,也就是人工智能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不管人工智能多麽复杂智慧,可以从事多麽复杂的工作,充其量就是一部精准的机器,不会具有生物的意识。就好比一粒种子有适当的环境与养分就会生长,而适当的环境与养分无法使一粒沙子生长,同样适当的环境与充分的养分也改变不了一部机器,这就是生命和生物本能与人工智能机器和运算本质的不同。
人工智能没有本能驱动,需要外在事先设定标准,这并不等於人们可以放任其自由发展,任何非自然的人为产品,除非是由可以自然分解的物料组成,人工智能不属於这一类,都会造成污染。其次,强大的人工智能同样可以向核武一样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尽管扣动扳机的是人。再者,错误的或恶意的程序,以及程序瑕疵,都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这些都应该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预先考量之内。
2.8 自然与生命
上述分析,是否可以得出结论,人类无法创造生命(创造非指生育),生命是自然的创造的,人类充其量只能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改造或所谓编辑生命,这种改造与编辑仍是以原有生命基因记忆为基础。而生命具有生的本能,这种生的本能属於自然,是人类无法预见预知的生命自然本能,改造与编辑生命是非常危险的。
人类应该清醒认识生命属於自然,不属於人类,人类或生命体仅是承载与延续自然创造的生命,自然万物也是自然创造的,自然本意即包含自由生长的意涵,人类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以一部分控制全部,控制自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一神教宗教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万物,不妨认为这个上帝就是大自然。人类应该对自然与生命抱有谦卑敬畏的态度,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2.9 AI不具有人类的“自我”意识
记忆的比较择优选择必然会产生避害趋利的结果,这种“避害趋利”选择的背后隐然有如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也就有了“避害趋利”到“畏死乐生”的“我”,有生死之别,有这个隐晦的“自我”的存在,就区别了非“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与“非我”感觉认知的出现,并随着意识抽象的复杂化及思维过程的提升,人类“自我”与“非我”的主观意识就产生了,这个“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以生命记忆为基础,生命本能为驱动的必然结果。
人工智能虽然具有记忆的功能,然而这种记忆功能不是生命记忆的功能或本能,也不会拥有生命的本能,由於不具备生命的本能,人工智能不会产生感觉认知,意识,这些属於生命及人类才会有生命现象,人工智能更不会有自我意识。人类可以将人工智能设计的好像具有意识或自我意识,但那是设计的模仿,预先设定的模仿,生命的模仿,并非生命的真实存在。由於不具有意识,无论多麽智慧的人工智能都存在非生命体的极限,不会产生生命体才具有的“自我”与“欲望”,不会也不可能产生控制人类的欲望,除非是人为的设定驱动,如同核武器也需要人下达指令。
由此可见,生命记忆在整个生物生命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记忆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质特征,不论如何强调记忆在生命体中的重要作用都不为过,可以说,生命与记忆是生物的一体两面,没有记忆就没有生命,生命失去生的模板,同样没有生命就没有记忆,记忆没有存在的载体。记忆的遗失或记忆功能缺失都将影响生物本能,物种基因记忆缺失会影响生命体的健康生长与物种遗传,个体基因记忆缺失会影响家族遗传,个体记忆遗失会影响个体生活,甚至个体生存,总而言之,有意无意消除记忆将影响伤害生物生命生存与进化功能。
综上所述,意识是生命记忆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机器记忆而非生命记忆,人工智能不会产生意识,更不会产生自我意识。
2.10 人类与非人类生物记忆能力的区别
经过漫长的进化,与人类独有的基因记忆,人类具有完全不同於其他非人类动物的生存能力,或生的本能,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与健全的记忆能力,而动物仅有的简单的记忆能力,记忆能力的不同造就人与动物的天壤之别。
人们可以蓄养与训练某些动物,这与这些动物的记忆能力的有关。蓄养与训练是记忆因果与改变习性,由於有限的记忆能力,动物仅能具有与实物相关的记忆,这些相对简单低级的记忆能力是人类驯化或训练这些动物的基础,如家禽牲畜的训练及驯化,及马戏团表演动物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演练,及练习演练过程的奖罚,做错了惩罚,做对了奖励,而这些奖罚是即时的,动物仅具有简单低级的记忆能力,对於延时或复杂的奖罚,简单低级的记忆能力无法记忆与分辨这些奖罚的因果,也就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比如训练猴子老虎做一些动作,正确的奖励食物,错误的抽一鞭子,如果不是即时奖罚,而是重复几遍再一次奖罚,正确多於错,则受奖,正确少於错误,则受罚,老虎由於有限低级的记忆与思维能力,无法分辨奖罚的因果,老虎将永远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甚至会产生无法预知的后果。
由於记忆能力的不同,人类训练的目的不同於训练动物。人类训练是为了养成准确及速度,通过反复练习将特定条件下的正确回应变成不经大脑思考的身体肌体反应,也就是将正确回应经过训练转变成为肌体回应,或曰条件发射。人类对外在刺激的回应的过程是,接受或受到外部刺激或信息,大脑将外来信息与储存记忆进行比较,决定回应方式,由身体相关器官做出肢体或生理回应,也就是,刺激>大脑思考>肢体生理回应,而训练使回应成为不需大脑思考的直接回应,即刺激>肢体生理回应,省去或减免大脑思考这一环节所需时间,如此即可免除或减少思考带来的可能失误或延误,又提高了回应速度与准确度,提高了效率。这种肌体机能的直接回应是通过训练将回应变成生物肌体记忆,这种肌体记忆将直接回应外来刺激,而无需大脑的记忆思考与分析,快速直接,与电脑网络及计算系统的去中心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训练对於人类就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去中心化过程,训练所能达到的效果也说明,生物肢体及器官都具有一定的记忆功能,适当的训练或练习能够挖掘其潜在的记忆功能,尽管这些肢体和器官记忆功能相当有限,仅停留在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即感知与回应,没有大脑感知思考回应,更没有大脑那麽发达健全,然而适当的健康的运用与发挥应该有利於人类身心健康发展与进化。
2.11 行为模式与习性
动物具有简单的实物记忆及与其相关的感性的认知,而思维是复杂的抽象的理性的条理性的推断。动物具有简单的感性的认知的记忆能力,是人类能够驯化蓄养动物及家禽的原因,动物不同物种的记忆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动物可以经过训练与蓄养成为家畜家禽,如牛马猪羊鸡鸭,有些动物只能通过训练以模仿一些表演动作,而不能蓄养,而有些动物即使反复训练也无法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那些可以被蓄养的动物说明这些动物可以将蓄养的个体记忆变成一种习性,这些习性可以传递到下一代,并在繁衍中成为该物种的物种基因记忆,而其它动物的记忆仅能模仿一些动作或无法模仿简单动作,这可以从家畜后代的驯养比野生的同物种驯养容易得到证明。这似乎说明,重复可以形成个体行为习惯,并成为习性,以习性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不断重复的习性将演化成为家族基因,这也是为什麽对同一物种,家畜比野生容易驯养的原因,也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家族遗传,也必然是通过基因遗传,或许称为习性基因。
所以动物由於记忆能力的限制,都无法像人类一样接受复杂的训练,更不能像人类一样的通过记忆进行有效的思维,即便是简单的思维,其根本原因是动物低级简单的记忆与无法进行复杂的理性的条理性的记忆与思维,这就是人类智力与动物智力的差别。
人类的思维也是一种行为,人类的思维模式也可以成为一种习性,这种的思维习性的演化或固化是否也成为族群的习性基因,影响族群的思维模式,成为难於逾越的思维框架或枷锁,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由於人类发达的大脑更易於适应环境与接受新事物,并且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影响比习性基因更为明显与即时,将难以观察到与思维模式相关的习性基因对思维产生的影响。然而习性基因或可解释为什麽有些文明或社会与族群难於跳出传统的思维思想模式,对新事物裹足不前,即使在资讯发达交流迅速的现代社会,族群思维模式固化也难於突破,这也许是无解之问,然而正确的思维模式的训练对培养一个社会健全的思维与思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2.12 思维与思想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大脑记忆比较及择优的生理活动,这种活动的现象与过程及结果称为思想。前面说过,感觉认知与思维的不同,感觉认知是以实物影像记忆为基础的记忆择优处理,从而达到一定认知,这种认知不是意识,显然认知与意识有同义之处,然而认知侧重於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知观念,多属於被动行为,而意识侧重於思维主体主动的思想观念。思维是以抽象概念(意识)记忆为基础的记忆择优处理,达到更高层次的抽象概念(意识)。动物仅具有一实物为基础的感觉认知,只有人类才具有复杂的思维及抽象意识,这是由动物及人类大脑不同的记忆能力决定的。
人类所具有独特超凡的记忆所产生的思维能力,使人类能够对事物进行复杂的抽象的细腻的分析思考,人们也称这些分析思考为思想,对思维的结果过程或产生新的抽象意识进行记忆储存,这些通过思维而达成并储存於大脑的新意识又成为新一轮思维的起点或基础,思维又形成新的概念并引导更进一步的思维,意识,思维,意识,思维,意识,…,这个思维链会不断继续,这个思维链并不是凭空为思维而思维,为意识而意识,新思维与意识都可能为群体或个体带来利益,有利益的驱动,即使某个个体生命终结,该个体思维停止,其他个体也会继续将这种思维进行下去,不断产生新的意识,只要这些思维符合生命追求利益的本能,并达成第一原理,最大利益原则,人类生命不息,思维意识链永不终止。
这样一个连贯不停的思维链必然建造成为一个宏伟的复杂抽象的意识认知大夏,这个思维链与意识认知大夏并非空想产生,而是以追求利益为目的,也只有正确的知识与真理才能带来利益,也才能成为这个大夏的基础与不断增高增大的材料,这个意识认知的大夏就是知识的大夏。为了更有效的使用这所大夏,更有效地产生更多意识认知,带来更多利益,就必然对大夏进行条理性系统性整理,条理与系统带来效率,既是利益,条理化系统化也从而产生对不同事物的归类及思维方法与成果的系统化处理,思维方法与成果的系统化就是思想的产生,思想产生标识人类进入思想文明时代。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生命属性或生命现象,思维的结果产生思想。思想不仅仅是思维的结果,思想会回馈及影响思维,也就是思维的条理化与系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思维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人类独有的本能或能力,人们把思维过程及思维过程产生的成果或意识认知统称为思想。思想与思维的关系是双向的,思维产生思想,思想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法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