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H Mart 店中的哭泣
H Mart 店中的哭泣
2022-01-23 11:50:01
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远离故乡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即使吃了很多苦,也常常觉得值得,因为在我们的眼里,我们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看着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尤其是与我们小时候那种环境相比,现在的各方面条件都是那样的优越,做父母的是由衷感到欣慰的。
The Parting Day by Thomas Falcon MARSHALL (1818 - 1878) (Britain), 1852,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
{ 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移民他乡都不是件容易的决定。虽然移民的本意是为了让子女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但这个选择也会同时让子女不得不面对一些我们所不熟悉的全新挑战。 }
但是从孩子的视角看,他们所要面对的生存环境,却仍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那种从出生就有的物质生活上的丰富,并不能掩盖他们须要面临的各种尖锐的问题。忆苦思甜教育,在这一代孩子的身上,基本上是没有多少效果的。 作为少数族裔,他们所要面对的社会和环境,虽然和第一代移民所面对的问题非常不同,但一样是充满挑战的。
Photo of 《 Crying in H Mart 》 author by Barbora Mrazkova
{ 圣诞节期间读了孩子们推荐的这本书,据说是最近在亚裔二代中间很流行的一本书,读过之后觉得也很值得第一代移民父母们去读。 }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Crying in H Mart》的回忆录,写的就是一个亚裔二代在美国成长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书的作者Michelle Zauner是一个名为Japanese Breakfast的乐队主唱和歌曲作者。她的父亲是美国白人,母亲是韩裔。这本书从一个女儿的角度,细腻地描述了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既交融又冲突的背景下,对自身的亚裔身份从否认到认可并接受的过程及感受,也展示了比较典型的移民家庭的母女关系。这本书是去年出版的,估计很多朋友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所以不想在这里剧透太多。书只有英文版,文笔很流畅,很容易读,推荐去读一下,而且让自己的子女也去读一下。大多第一代移民和在美国长大的子女,应该多少会有些共鸣,也应该会因为这本书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多一分思考和相互理解。
Promotional Photo of ABC’s Comedy Series 《 Fresh Off the Boat 》
{ 如果说《 H Mart 店中的哭泣》写的更多是泪水,那么 ABC 所拍摄的喜剧《刚刚下船》则更多的是欢笑。不论泪水还是欢笑,这些反应移民亚裔家庭故事的作品都有很多令人回味和思考的地方。 }
Michelle在书中所涉及的一个话题,就是作为一个亚裔少数民族,难以在白人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的得到接受和认可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的美国社会对种族歧视倾向都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是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亚裔二代,他们仍然会感觉到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这种隐形的歧视可以是工作中的不被重用,也可以是社交上的不温不火。毕竟,我们的肤色的所喜好的食物跟白人们不同,而人从本质上讲更容易认同和自己有相同习性的人,更容易排斥那些和自己习性不同的人 。
The Emigrants by Angiolo Tommasi, 1986
{ 这幅名画中所展现的是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统一之后,大批移民聚集在离罗马不远的 Livorno 港口准备登船的情景。意大利的统一致使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其中一部分移民来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意大利移民早期也曾遭受了不少的歧视。 }
亚裔二代在美国长大,优厚的物质条件的背后,却可能要面对一部分主流白人的冷眼。对于一个十几岁迫切需要被身边的人群认可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在心理上很可能是个巨大的挑战,各种过激反应也可能随之而来,包括对父母的极度逆反,对自身亚裔身份及家庭的痛恶,甚至各种进食障碍和抑郁等等。第一代移民父母面对孩子出现这些状况时,常常是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结果被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甚至伤心欲绝。
The Last of England by Ford Madox Brown (1852-55), Birmingham Museum and Art Gallery
{ 在众多的移民题材的艺术品中,“望英格兰的最后一眼”这幅油画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这幅画所描述的画面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移民离开英格兰远赴澳大利亚的情景。尤其让我难忘的是画中这对夫妇的面容和眼神,那其中似乎可以读出对家乡和亲友的恋恋不舍,也貌似有对前途的几分担忧和茫然,但同时也显出对未来的坚定和义无反顾。 }
Michelle虽然是个混血儿,但其内心情感的细腻,则是非常东方的。他和母亲的关系,也是极其有代表性的,很容易让我们这样的读者引起共鸣。她同时也非常喜欢各式的亚洲美食,这个和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小中们也及其相似。饮食文化本身,也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个牢不可破的重要纽带。小中二代们可以远在千里之外,但是他们念念不忘的经常是妈妈做的一碗汤,或是一道菜。他们被我们带到了这个以白人为主流的国度,在这里长大成人,有欢笑,也有泪水。他们也要时常面对他们身边那个对他们并不十分友好的环境,他们也需要在探索中求生存,在碰壁中寻自信,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可和接受。作为父母,我们未必能提供给他们更多,但至少可以尽量呈上一份理解。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4 22:15:38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其实我没太多谈及书的内容,留给你们自己去读。:)
laopika 发表评论于
2022-01-24 14:15:38
好及时的文,《Crying in H Mart》正是我参加的英语沙龙下个月要阅读和讨论的,现在提前知道了点内容,谢谢分享。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4 10:38:12
回复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的评论 : 其实混血儿也有混血儿的难处,有时候会感到两边都不完全认同。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4 10:36:59
回复 'Yu-Yuan17' 的评论 : 是的,白人的世界,我们是少数。路漫漫其修远兮。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4 10:35:48
回复 '舒啸' 的评论 : 这个很可能呀,Elon Musk就是第一代移民呀,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亚裔谱写类似的故事。
Yu-Yuan17 发表评论于
2022-01-24 07:43:55
刚来美国就能感觉到歧视。终于“有幸”尝到啥叫歧视了。在国内从没有过被歧视的经历。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发表评论于
2022-01-24 05:43:53
谢谢介绍,这个混血儿比起纯亚裔后代们的境遇应该还会好些吧!
舒啸 发表评论于
2022-01-24 00:34:46
谢谢雪山草地推荐。
“大胆假设”:下一部“GAN"(Great American Novel)或许就是移民和后代的故事。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20:57:08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这类亚裔所写的生活,很多我们都能很容易相关联,所以会是个不错的阅读。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20:55:35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是的,对我们在中国长大的,各种歧视,各种欺凌,都属于家常便饭,这也是为什么大多第一代移民的心理其实很强大。但下一代不一样,他们是看迪斯尼长大的,从小的环境太优越,很多都是王子公主的玻璃心,所以遇到点事也很容易崩。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20:52:19
回复 '全球战略' 的评论 : 饮食的确是比语言还强硬。:)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20:51:02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其实也不需要怀疑自己的选择,“如果”的最好答案就是现实生活里没有如果。:)
xiaxi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7:59:41
谢谢雪山推荐!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6:19:38
改错:谁没有“经历”过歧视?人类社会就是如此,到那里都会经历歧视,种族歧视不过是各种数不清的歧视中的一种而已。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6:16:59
美国有没有种族歧视,当然有,而且根深蒂固,比英国厉害多了。大家都是在中国国内长大的,难道没有经历过各种歧视吗?城里人歧视农村人,有钱人歧视穷人,脑力劳动者歧视体力劳动者。再往前40到50年,出身工农的歧视出身“地富反坏右”的,而知识分子的子女一直被歧视。我不知道谁从来没有精灵过形形色色的中国歧视。也许有,在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高踞于歧视他人的地位上,但我没有遇到过一个。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6:16:50
美国四百年的移民经验:最后语言的纽带会消失,剩下的就是饮食。我的ABC女儿最近教我一新词:wasian (white + asian),她立志要如此让她的下一代融入。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6:07:13
非常同意雪山这篇的最后一段。我今天还在跟LD说起来,如果当年我们没有移民出来,孩子今天的生活是比现在好还是差? 因为我身边有几个朋友的孩子,国内长大,再出来留学,因为家中条件好,现在生活的不比我们的孩子差,你可以说是个例,但是不少的。谢谢雪山提及这本书,记下来,有空找来读读。新春快乐!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6:05:16
回复 '南半球' 的评论 : 是这样,人的天性如此。其实在国内也一样,大城市的对农村人,大概也经常欺生吧。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6:04:06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他们的教育环境比我们小时候好很多,但正如你说的,竞争也激烈了很多。同时还有作为亚裔所要面临的各种歧视和隐形歧视。不容易。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6:02:56
回复 'bl20120' 的评论 : 对于亚裔在美国来说,熬成婆是真心的难。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6:02:04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我写的更多的自己看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想法,因为身边看到了不少小中在这个年龄段的各种经历,算是有感而发吧。《Minari》电影也不错,但是感觉更压抑。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5:59:09
回复 'Tigerlily66' 的评论 : 其实我没太多涉及书本身的内容,留着给没读过的朋友自己感受吧。:)
Tigerlily66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5:18:03
没读过这本书。谢谢好介绍!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3:08:50
我觉得《Crying in H Mart》的主题是personal struggle及母女之间的关系 。韩国电影《Minari》也很好看,讲的是第一代韩国移民的故事。
很喜欢H mart里面的食品。
bl20120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2:54:34
能熬成婆的媳妇必须是同种的,非同种的媳妇永远熬不成婆,这是人性使然,永远无解。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2:43:16
好主题啊。 “作为少数族裔,他们所要面对的社会和环境,虽然和第一代移民所面对的问题非常不同,但一样是充满挑战的。”。 下一代虽然有丰腴的生活, 但竞争更加激烈, 生存环境更加恶化了。
ahniu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2:42:06
矫情。 自由的国度,自由生活。
南半球 发表评论于
2022-01-23 12:38:25
两幅油画选配的很好,和文字主题相得益彰。欺生是一种动物本能,澳洲人最初排斥爱尔兰人,接着是德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南斯拉夫人,再后来是黎巴嫩人,越南人,中国人和黑人。任何一类新来的人种都得经历媳妇熬成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那些生性敏感的人来说是比较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