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学佛】之 再浅说无明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先看一段两年前写给孩子的话:
////////////////////////////////

现在你的身体虽然不是优秀级别的,但总体还是很健康良好的,希望你能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由己及人,乃至万物,爸爸鼓励你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要爱护其他的人,还有各种小动物,不要轻易动怒,尽量避免伤害弱小的动物。在你现在这个年龄跟你谈养生之道,似乎显得很滑稽荒谬,其实不然。人的品性和脾气就是从小慢慢养成和发展的,一定要从小注意,从细微处着手,不可忽视大意。你大多时候都是很温和的,但有时会很暴躁,这在言语和行为上都有所表现。我想这大概就是秉性中与天俱来的一些东西吧,佛家称之为“无明”吧。爸爸妈妈理解你偶尔的暴躁,但不愿意任由你这种暴躁的习性继续发展壮大下去!在每次暴躁之后,你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暴躁,暴躁发作时的言行是否合适,以后应该怎样避免再犯。爸爸妈妈知道这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我们会耐心和你一起协力改掉暴躁以及其他一些不好的先天习性。这个过程就象铲除麦田里的杂草一样,必不可少。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人能去掉先天中那些动物的不良习性,而后成为人!要健康成长,就要尽量减少发怒,佛家说三毒之中“嗔”最毒。嗔就是发怒、抱怨之类的不良情绪。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上,人类已经实证发怒对身体健康不利。爸爸妈妈希望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先尽量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别人讨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肆意发泄不满,到头来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把事情搞的更加糟糕。时刻警惕自己的念头,一有暴躁发火的念头和迹象就提醒自己先平静下来,此时要守住自己的口,不要图一时口快。你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务必要谨言慎行。对于慎行,我倒不是太担心,因为你天性谨慎。但对于“谨言”我还是很担心的,因为自小你就表现出了很强的语言天赋,这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就很容易深受其害。在讲话这个问题上,爸爸妈妈建议你:多听、多看、多思、少言。多听就是多听各个方面的声音,古人说的很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就是凡事要多观察,从不同的侧面去看,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还有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因此对于重要的事情除了要全局宏观地看,还要在细节微观层面看,从对立面看。多思就是重要的事情要多想,能换位思考,尽量全面地考虑问题。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我篡改一下送给你:三思而后言!

////////////////////////////////

我当时说孩子身上大概有一股无明,那么什么是无明呢?到底有没有无明呢?

《圆觉经》里佛云: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我们也可以把此处的“梦”做一些延伸和拓展,比作智慧不足,乃至犯糊涂做错事。
“醒”就是智慧通达,明白了,不会再做蠢事。

《心经》里写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至此,我们应当很清楚,世界上原本没有所谓的无明,人的天性里也原本不存在所谓的无明。普罗大众之所以时常升起无明之火,是因为智慧不足,被各种“贪嗔痴”的欲念搅起无明之火,比如常说的“利令智昏”等。

那么怎么让无明不起,如果无明升起,该怎么办?

答案是修慧,即增长智慧,处事圆融。当具备足够的智慧时就不会升起无明之火。

修慧以断无明,般若生,无明灭。
无明起,般若照。

所以佛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亦留偈语: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