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14)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14)

       学生的一篇练笔文,受到市长热情赞扬

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尖锐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呼吁“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推出一套供重点中学使用的分编型语文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人教社和省教研室严格规定,试教班的周课时授课时间与只有一本《语文》课本的普通班一样,每周六课时,而且明确要求实验班每周四课时学习《阅读》、两课时学习《作文·汉语》。《作文·汉语》课本的《说明》还规定学生必须在两课时时间完成一篇“课内作文”,单周写一篇课内作文,双周评改课内作文。学会“自改”(自己修改)和“互改”(互相评改);坚持“课外练笔”,每周至少写三篇。

教材改革倒逼教学法改革。从实验班学生写第一篇课内作文开始,就指导学生自改或互改;课外练笔则采取浏览后总评的方式,每周一早自习,课代表负责收齐练笔本,送到我的办公室桌上,下午放学前发还给学生。我在浏览时除了在学生的练笔文后写上“好!”、“非常好!”外,还要笔录是哪些学生的哪一篇练笔文写得好,周二自习时间,在班上总评时公开表扬,并要求这些学生自己再看一看、改一改,然后抄写在统一的稿纸上交给我。然后,我指导课代表与小组长一起,把那些优秀练笔文张贴在班上,供同学们观摩学习。一个月后,再指导课代表组织学生编辑全班的《优秀课外练笔集》。每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自编个人的《优秀课外练笔集》。

1984年6月4日是周一,我在浏览学生的课外练笔时,看到王江同学写的《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感觉她写得非常好。文中的所见所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她家住在汉阳,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武昌大东门饭店门前乘车,经过长江大桥就可以看到正在修建的“晴川饭店”。她不仅敏于观察,更善于思考。将所见所闻与改革联系起来,信笔写成这篇练笔文。

我看完后,也不由“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请她抄写两份,一份寄给吴官正市长,一份寄给《长江日报》。

期末师生都忙,直到6月8日,我才有时间坐下来再读她的这篇练笔文,帮她寄稿时,附了一封给吴市长的短信:

吴官正同志:

    您好!

    向您推荐一篇学生的课外练笔文章,这不是命题作文,从题目到内容都由学生自拟自找。当我这个语文老师读完这篇文章时,也“不由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请市长来批改一下,可能更合适一些吧!

    市长工作之繁忙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在公事之余花几分钟时间了解一下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志向,我想可能还是办得到的。

    孩子们的文章稚气十足,但二十年后的市长不就从他们之中产生么?请现任市长对二十年后的接班人说几句知心话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方法。如果您确实无暇及此,也就不难为您了。

   祝

工作顺利   

                                     学生王江的老师

                                    1984年6月8日

自从调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以后,每年暑假都是最忙的。学生放假后,月初要布置高考考场,7月7、8、9三天要监考,7月10日至20日到华师大参加高考阅卷,8月初去外地参加全国实验教材试教工作会议。

没有想到,武汉市政府信访办的复信7月18日就到学校了,一直放在党总支韩书记那里。直到高考语文阅卷结束,我才去韩书记那里拿信,韩书记让我代表学校给吴市长回信致谢,并表示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7月21日给《武汉青年报》编辑部许世琦同志打电话,告诉他,吴官正市长看了王江写的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后,作了如下批示:

    王江和王江的老师:

“我认真地拜读了你们的文章和来信,深受感动,小王的思想和志气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为小王这样的好学生而高兴,为能培养出小王这样好学生的老师而自豪。

小王的意见也很好,我们将在工作中努力去办。

                                        吴官正

                                         7月7日”

7月25日《武汉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并发“征文启事”。号召大家都来写这样的文章,都来谈改革。

7月28日早上,我刚下楼,就遇到袁校长,他高兴地喊我:“培永,你听到没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时间,播音员洪亮的声音传出了一则消息:‘湖北省华师一附中初二(2)班学生王江的一篇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受到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同志的热情赞扬……’”

一个少年改革者以其新颖的命题,朴实的文字,大胆的设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小市长”王江诞生在改革热潮之中。

继《武汉青年报》之后,《长江日报》、《文汇报》、《文摘周报》、《羊城晚报》相继摘要转载了这个消息。

    9月初,上海《语文学习》接到被推荐来的王江的作文,他们说:“推荐稿发来的当天,我们即定下发排”。

    9月8日,北京(《中学生》杂志社记者刘谦专程赴汉采访王江和她的同学,并决定报道王江。

    还有全国各地许多读者来信,对王江同学的大胆设想表示赞赏。来信的多是她的同龄人,也有当代大学生,还有青年工人,战士、干部。 一篇课外练笔文章,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充分反映了伟大的社会改革的时代气息。

    王江同学的思想和志气,体现了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当代中学生到本世纪末,正是风华正茂的黄金时代,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是祖国实现四化大业的后备军。“从小立下改革志,长大接好建国班",这正是老一辈的殷切希望。

    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学生,小小少年,就如此关心社会,关心城市改革,大胆描绘改革的蓝图,提出一系列具体设想,思维敏捷而有深度,想象丰富而有针对性,锐气十足而又不乏稚气,实在令人欣喜。是她自己写的吗?不能怪有的同志提出这样的疑问,十年浩劫中“新闻”愚弄群众的事,哪一个成年人不是记忆犹新!

    记者来了,突然采访。她腼腆地一笑,文静的脸上露出两个小酒涡儿,单纯,天真,简直是个孩子。是她写的吗?记者提问了,这可不比考试,有教材、有时间复习,这比英语口试还要突然得多。她静静地坐着,睁大两眼望着记者,聚精会神,边听边想。该她回答了,侃侃而谈,有条有理,有头有尾,有问必答。思维敏捷,显示出比较宽的知识面。

    “有理想,有志气,不简单!”——采访过王江的记者和找她谈过话的同志,对她的评价是一致的。

    王江的《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全文如下:   

    目前,全国上下迈上了改革的征途,武汉这座全国的中心城市更应该走在改革的前列。而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武汉时,指出武汉市改革的步伐还迈得不快,改革还没有取得大的成就。的确,纵观武汉市确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闻名全国的睛川大厦到如今还未投入使用。一所小学在原教学楼上加盖一层楼,整整加了一年多时间,直到现在,学生们每天还只能上半天学,这样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呢?全国著名的风景区——东湖的湖面上浮现的渣滓已是屡见不鲜。难怪有些到武汉来的外地同志说:“武汉太差了,文艺、体育上不去,市容又脏!”看着、听着这一切,对于一个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的中学生来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心中不由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我要为武汉人民做些什么呢?

    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首先就要让武汉市的市容大变样。目前武汉市的每条街道上都有树木,但还要建一些像大东门饭店旁边那样的花坛和一些街心花坛。从幼儿园和小学的小朋友开始进行公共卫生教育,让他们去宣传讲卫生的好处,去监督大人们,做到人人讲卫生。另外,许多街道旁边的果皮箱和痰盂太脏,应和环卫部门商量派专人清理。还要组织一些退休的老工人、干部,组成清洁卫生检查队,到工厂、学校、商店、街道检查卫生,并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作为全市卫生突击日,人人动手打扫卫生,使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把我市建设得更美丽。

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命脉,目前武汉市经济战线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亏损在万元以上的厂家还不少。如果我是市长,我就亲自到这些工厂去改组原领导班子,动员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技术人员自荐,然后由全厂工人民主选举厂长,并和这些厂长签定合同,让他们在限期内改变全厂的面貌。

建筑业的问题是很严重的,主要表现在工作效率极低,办事拖拖沓沓,几年才能完成一项工程,而深圳却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建起十几层楼高的大厦。应该打破武汉市建筑行业的“大锅饭”,组织郊县的剩余劳力进城,发挥他们的才干,与他们签定合同,竣工后按质量标准验收。让他们与市内一些建筑单位竞争,使之在竞争中求生存。

改革高等学校的办学制度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问题,我认为武汊市要学深圳的办学经验,改助学金为奖学金,实行勤工俭学制,让学生走向社会,到社会这个大学校里学习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总之,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我要让武汉大变样,让武汉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