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一,从桂枝汤谈起

职业中医师。 出生中国福建省,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 原七七级学生,现定居纽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药煎煮一,从桂枝汤谈起

中医师对疾病的认知判断,多数是经过给出几剂中药方去解决问题。真正高明的中医师,一定会详细指导如何煎煮中药以及如何服用。在本系列中药煎煮中,先从桂枝汤谈起,此方出自《伤寒论》,这是伤寒第一方,也是中医第一方,

桂枝汤煎煮法,《伤寒论》原文是以水七升微火煎煮取三升。 按汉时一升相当于现代200毫升算,1400毫升清水,微火煎煮到600毫升,70分钟就够了。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时间是明显不够的。本人曾反复咀嚼煎煮70分钟后的白芍和红枣,都还有很强烈的味道,远没有煮烂。这说明70分钟的熬煮,还不能完整煎煮出桂枝汤的药效。

桂枝汤的创造者,被评价为“思精而韵不高”的张仲景,对煎煮汤药的用水多少、哪些药物先后入、用火的大小、去沫等等是详细反复强调的 (顺便说一下“韵不高”的真是涵义,指的是没有太多的夸夸其谈)。在那个时代,微火煮取三升肯定是没错的。问题在于古今中药饮片备制已有了明显的不同。遥想当年,医圣张仲景在长沙治病救人,江南气候并不干燥,也没有今天的中药烘干技术,更没有今天的防潮剂和固定剂的使用。医圣在写下七升水煮取三升之时,并没有预计到今天的白芍、大枣、桂枝是这样的干燥和坚硬。

对桂枝汤煎煮,经过反复实践操作后,本人认为只要看住红枣就行了。若可用筷子将红枣毫不费力地夹烂,这就是火候够了的最好证明。这时的桂枝汤香甜异常而不腻,十分爽口。相反,若用筷子夹红枣还可以感到红枣上的弹性,即火候未到。

用桂枝汤,就用原方的量,桂枝就用45克,至少也要30克,这当然要基于对使用者的身体状况认知,桂枝汤也不一定都是治疗伤寒中风。曾经,由于容器大小所限,第一次熬煮70分钟后,会先倒出大约400毫升的药液,第二次在第一次熬煮药渣的基础上,再加清水800毫升煎煮60分钟,尔后倒出汤液。此时的药液,气味虽不及第一次浓烈,但味道却还相当香甜辛辣,而且外观更清澈。

为此,本人为桂枝汤修治做出补充修正:以桂枝30克算,白芍30克,炙甘草20克,生姜30克切片,红枣10枚掰开,加清水2400毫升,立即烧开,停火浸泡30分钟再上火,保持滚沸而不溢出120-150分钟,倒出药液600毫升,煎煮一次就够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