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相对和平,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仅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也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艺术潮流开始多样化。这一时期的法国艺术不只是纯粹的某个派别,而是各个现代流派相互融合并存发展的美好时期,拥有象征主义诗歌、自然主义文学、非理性主义哲学、波希米亚风格、美术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孕育出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凡此种种,演绎出自由、平等、宽容价值观的普适文化意义。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创造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一场以光影为主题的印象主义运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是法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发展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法国艺术主流,并影响了整个欧美画坛。如果说文艺复兴是近代绘画的开始,那么印象主义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印象派绘画大大提升了人们的视觉体验,至今我们看到美好景致会赞“像画儿一样”,看见好画会赞“像真的一样”。
欧洲十七世纪学院建立的艺术美学观,在印象派绘画的很多方面依然存在并且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最大的区别在于对色彩的理解和自由的主题。古典绘画的传统方式都是以素描为先(有时会画多幅素描),以模特摆好造型,就像面对舞台戏剧场景作画,画面的明暗色彩和光线表达类似舞台灯光效果,画好之后用油(最早是蛋清)和粉末颜料调制颜色进行上色。所以古典画的颜色总是传统的棕褐色调子,画面也显得很薄很平整,基本没有笔触。到了印象派,画家摆脱了传统意愿,走到户外面对自然写生,真实地根据大自然中的光线和色彩,眼见为实以瞬间的印象作画。因此画面色彩鲜明丰富,构图造型宽广无边。同时因为工业管状油画颜料的出现,画笔可以直接沾着颜料在画布上一层一层地涂画,如此明显有了笔的触觉。另外传统绘画主题注重内容情节,总是在夸张生命的激情,重复诉说历史或社会悲剧,而印象派题材自由广泛,无论是城市或乡村,画家试图表现的都是身边的生活琐事和见闻。
尚·巴蒂斯特·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的雕塑作品,动感十足。奥赛的雕塑全部摆放在地面一层和中间层的过道两边,一进门便可看见栩栩如生的各种雕塑欢迎光临。
奥赛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及质量令人惊叹,像莫奈、梵高、马奈、毕沙罗的作品都是一房子一房子的,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绘画最多的博物馆。作为奥赛的核心,顶楼即是印象画派的众神之地,最著名的艺术品全都集中于此,鲜明悦动的色彩点亮了每一个展厅房间。印象主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艺术家们体验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描绘巴黎的城市街道,蒸汽氤氲的火车站,蒙马特自由的波西米亚人;咖啡馆与酒吧、花园与河畔那些泛着韵味的光色还有享受生活的男女,都是他们热衷描绘的场景和自由表达的主题。每个画家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一个人的印象,记载了巴黎的社会人文风貌,是艺术家对美好时代的独家记忆和最好的见证。
这一展厅陈列的是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沙龙展的作品。前文说过巴黎年度沙龙展是艺术家展示和交流的空间,不但可以让作品得到认可,亦可以此维生。印象派与沙龙展同样密不可分,然而当时学院艺术领导一切,一批年轻画家包括米勒、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等的作品屡遭评审落选不得参展,导致许多艺术家生活贫困潦倒难以为计。于是另辟蹊径举办落选作品展览,以此反抗和挑战官方沙龙的开始,也为十年后的第一次印象派独立沙龙展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以莫奈《日出印象》为首,包括德加、雷诺阿、毕沙罗以及女画家莫里索的上百件作品,虽然遭到主流评论家的批评讽刺,但仍然坚持每年举办,总共进行了八次,直到1886年。在第一次画展上被评论家戏谑的“只有一种印象”则成为这个艺术流派的称号而流传兴起,并最终产生了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印象主义。
奥赛收藏最多的依然是莫奈的作品。莫奈一生作品无数,早期题材广泛,静物、人物、风景都有,最后归于自己的花园。在十九世纪后期开始系列绘画的创作,即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连续画同一个物体来表达不同的色彩印象,最早是鲁昂教堂、干草垛,后来是睡莲和日本桥(以橘园和玛摩丹收藏为最)。师从外光派画家布丹,莫奈在印象派中属于以光影色彩为主的重光派,光成为画面的主题,出于对阳光的热爱,灿烂无处不在,哪怕在阴影里也能看到光明。
鲁昂教堂系列作品以一座永恒静止的教堂为主题,以光线为雕刻工具来呈现教堂不同的面貌,将一个永恒的象征表现在瞬间消逝的时间光影中。从清晨的淡紫,黄昏斜照的橘红,到夜幕下的剪影,在相同尺寸画幅中,有正面、斜角、钟楼等各种姿态。鲁昂大教堂在莫奈笔下,没有风景画的自然气息,而成了写意的时光教堂。
莫奈坚持认为,景物就是光与影的印象!他是真正彻底的外光色彩色调大师。
留不住的挚爱卡米尔——莫奈一生画的最多的女人。莫奈自从认识卡米尔后就不厌其烦地画她,从最初的《绿衣女人》、和儿子一起穿过《罂粟花田》,到后来《穿和服的卡米尔》等等。最有名的《撑阳伞的女人》已是普及经典,收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后来卡米尔不幸盛年病逝,莫奈画下了卡米尔最后的容颜,蓝色、白色、灰色冷冰冰地躺着,笔触急促凌乱,害怕慢了就会消失再也见不到。莫奈此时随意凌乱的笔触就是他自己内心和情绪的抒发。
无论是怎样的作品,艺术家都是靠一笔一笔的笔触来完成的,如同作家写作一样。笔触在画布上的表现力是艺术家表达情绪和内心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和风格。工业颜料的出现可以让油画画得厚重,明显的笔触显示着画笔在画布上的运动痕迹,比如梵高旋转的笔触,莫奈光感的笔触,修拉的点彩笔触以及俄罗斯画派的大笔触等。
斯人已去,时隔十一年,莫奈画了两幅与《撑阳伞的女人》类似的作品,同样的角度,相似的构图,依然是阳光明媚,蓝天流云,风吹裙摆,画里的每一笔都蕴含着画家的深情,却唯独让面容隐藏在阴影里模糊不清。莫奈以此两幅纪念他心中永远的卡米尔。
马奈所处的年代,正值法国艺术界各种派别不断进行争论的时期。马奈既厌恶安格尔的学院派,也不喜欢诸如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这样的学院反对派。马奈模仿过一些拉斐尔和鲁本斯的作品,却大胆突破传统审美和保守思想,以极端写实的手法表现学院艺术的经典题材。马奈不仅在主题上与众不同,色彩上也是明亮跳跃的强烈对比,真正成为挑战艺术传统的先峰。
《草地上的午餐》表现巴黎布洛涅森林的闲适生活,西装绅士中间的祼女是最大的争议,与画面色彩格调形成鲜明对比,彻底打破了传统审美价值。这是模仿拉斐尔的一幅类似作品,马奈校仿的目的是想以此批判传统保守的审美观念,让专家评审大跌眼镜。虽然印象派以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命名,但公认的印象派奠基人应该是马奈,其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也算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
另一幅马奈名作《奥林匹亚》校仿文艺复兴大师提香,同样是反传统的叛逆表达,与学院派推崇的经典完美的维纳斯格格不入,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震惊,甚至还被贴上了不道德的标签。
《吹短笛的男孩》是公认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马奈作品。空白的背景上一个干净利落的少年,画面朴实线条轮廓清晰,人物的颜色红、黑、金很漂亮,没有过多的内容表现,看上去简单随意却耐人寻味。
马奈自从《草地上的午餐》落选后就放弃了沙龙,他也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画展,但仍与许多印象派画家有着密切联系,他们始终以叛逆的马奈为中心探讨和创新。在经历争议和质疑后,马奈最终征服了卢浮宫,跻身主流,马奈对十九世纪下半叶绘画领域的革命起着重要作用。
下图是Henri Fantin Latour作品《巴迪侬画室》。此拉图尔非彼光线大师拉图尔,其风格总是夹在古典和印象之间而相对保守,但是他的静物花卉作品有一股清新的北欧风那种淡淡的美好。拉图尔结识了很多年轻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几幅集体肖像画。巴迪侬是马奈和许多印象派画家居住的社区,拉图尔将这些年轻的充满革新意识的艺术家聚集在马奈周围,画中左边坐着的就是马奈。
拉图尔另一幅集体肖像画《Table corner》描绘的不是画家而是一帮文人墨客
《向德拉克洛瓦致敬》围绕着一张德拉克洛瓦的肖像,一帮艺术家聚集一起,画中着白衬衣者就是拉图尔。这幅集体肖像画是拉图尔在德拉克洛瓦去世一年后创作的,以表达他的敬意。
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注重色彩,以马奈为中心的注重主题,而以德加为首的注重造型。家境富裕的德加曾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因此受学院派特别是安格尔的影响很大,他的多数作品都带有古典风格的唯美。德加不像莫奈那样痴迷捕捉外部光线的变化,而是擅长捕捉瞬间的动作造型,且以室内作画为主。最具代表性的芭蕾舞仙女系列作品画面中总是有众多人物,但每个人物都不是很大,德加主要以简洁的造型描绘舞女的动作,以细致的笔触表现芭蕾舞女动态的形体美,以梦幻的蓝色橘色为主色调,迷人柔和充满灵性。同时德加还是一名雕塑家,每每参观德加画作的时候,房间里也会展示他的芭蕾舞女的雕塑作品,大小不一。
德加的赛马系列作品兼具古典、现实甚至浪漫主义风格,感觉更像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
右边《巴齐耶的画室》是早期印象派画家巴齐耶的作品,画中有莫奈、左拉、雷诺阿等。巴齐耶家境良好,他与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共享同一个画室,经常在一起画画切磋。巴齐耶因参加普法战争早逝,非常可惜,若是一直画下去,可能会把印象派拓展到另一个境地。
巴齐耶最著名的作品《家庭聚会》(最右幅),家境良好的巴齐耶把对家人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画面色彩温和气氛温馨,地上斑驳的光影尤其动人。最左边《粉红裙子》同样是巴齐耶早期的重要作品,画里坐着的是他的表姐,粉色裙子鲜明亮丽,背影安详温暖。
印象派名家西斯莱(Alfred Sisley)作品。西斯莱早期受柯罗巴比松画派影响,像柯罗一样作品很多都是对大自然的礼赞。相比柯罗的古典意味,西斯莱的用色更大胆明亮,清晰的画面在其柔和的笔触下充满抒情气息。西斯莱几乎只描绘风景,对于光线和法国北部田园的天空、河流、原野,以及自己居住的村庄所带来的景色有浓厚的兴趣,被誉为印象派最会画天空的人。他与莫奈、巴齐耶和雷诺阿经常结伴到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森林中写生。不过他后期作品水准有所下降,毕竟还是才气不如同时代的画家。
左边《马尔利港的洪水》是西斯莱代表作品,洪水泛滥的港口似乎并没有呈现出灾难,水汽弥漫中反倒显出一种水城朦胧的意境。
雷诺阿的作品让人一看便知,是印象派里的古典主义。雷诺阿从来都说自己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画工。的确如此雷诺阿是画盘子出身,也包括画扇子及其他室内装饰物,正如他自己所说“艺术首先是为照亮墙壁”。后来雷诺阿进入美术学校学习,并获得了在卢浮宫临摹的机会。他的画带有画盘子那种传统的柔的笔触,颜色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有时看起来比较匠气,不过喜欢的人也很多。雷诺阿以甜美的人物画出名,模特几乎都是他的家人和邻居。曾经看过一部描写雷诺阿晚年的电影,类风湿折磨着他的手和脚,但他依然坚持每天画画,并时常要人抬着出去写生,从电影中看到他画画的方式就是用笔在画布上不停地揉,来表现花朵以及人物头发衣饰等细节,将柔软的视觉触感表现得淋漓尽至。
《煎饼磨房的舞会》是雷诺阿的经典作品,他画了一大群人在蒙马特一家酒吧消遣娱乐的喜悦,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色彩光感动人,是对巴黎美好时代的社会生活独一无二的写照。蒙马特从来都是巴飘聚散处,孕育出众多艺术大师,至今仍是艺术家趋之若鹜之地。
Gustave Caillebotte作品《木地板刨工》于第二次印象派画展中亮相,以此进入印象派画家行列。以库尔贝、米勒的写实风格,以印象派柔和松散的笔触,以城市工人为绘画主题,描绘工人在法国中产阶级家中的日常劳动,平淡逼真的效果表达对城市中弱势阶层的关注。除此之外,他以描绘巴黎城市景象作品为名。
卡耶博特也曾参加普法战争,战后才开始艺术创作。卡耶博特除了是画家,还是一位收藏家和赞助人,这归功于经济可观的家庭和个人财富。他经常购买同时代画家和好友的作品,在莫奈最困难的时候购买他的作品帮助其度过难关,他还赞助过印象派展览。后来他把所有收藏全部捐赠给法国政府,数量之多令人佩服,堪称奥赛有史以来的最大捐赠。在卡耶博特的艺术生涯中从来不需要靠出售作品生活,他对艺术的贡献似乎是收藏大于本人的作品。
莫里索是当时巴黎沙龙圈中鲜有的女画家,她的作品充斥着安逸闲适的生活气息,曾专门写过一篇她的文章《巴黎逛展:印象派女画家莫里索》。她是印象派大师马奈的密友、模特兼情人。下图是马奈笔下的莫里索,黑衣黑帽气质优雅,已成为莫里索的经典肖像。
下图最右边是卡萨特的作品,卡萨特是唯一受邀参加法国印象派画展的美国画家。卡萨特出生美国宾州,大部分时间在欧洲度过,曾前往意大利和西班牙学习绘画,后定居巴黎。卡萨特在巴黎跟许多大师如杰罗姆、马奈以及柯罗学画,后来认识德加并受邀参加印象派画展,此后一直活跃在印象派圈中,与雷诺阿、毕沙罗、莫里索等成为挚友。作为女性艺术家,卡萨特的画多以女性或儿童为主,她用色活泼,色彩明快,笔触细腻敏感,这一点与莫里索很像,作品都有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很好看。
法国印象派画家Jean Beraud作品《等待》,他以描绘巴黎城市生活的众多画作而闻名,有学院艺术的典雅和印象派的写实。贝罗喜欢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和塞纳河长堤的热闹,他经常漫步其中,窥探捕捉巴黎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路边咖啡馆、餐厅、教堂到豪华歌剧院,细致入微地再现城市街道等繁华地区的风貌,真实记录了那个令人回味的美好时代的城市风景。贝罗的作品里通常画有许多人物,或走或站,或聚或谈,吃喝玩乐众生像,看着让人很有趣。
贝罗作品《圣三一教堂》
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他参加了全部八次印象派画展。毕沙罗的作品最有巴比松画派的影子,他的风景画有柯罗的诗意,农村题材有米勒的纯朴,与其不同的是大部分作品都是户外写生画的,从自然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再现乡村田野、草堆、河谷和农民的场景。
毕沙罗的作品,初期描农妇,中期描风景,后期描市井,描青苔掩映的桥,描车马走过的街,这些题材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纵使景象变更,技法转换,安然淳朴的气息始终未变。除了大量风景画,毕沙罗的《蒙马特大道》系列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以不同的色调色彩表现蒙马特大道一天的景象。
毕沙罗在印象派画家中年纪较大,人品高尚赢得所有人的钦佩,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人们都尊称他为印象派的摩西。毕沙罗后期探索尝试不同的技巧方法,并结识了修拉和西涅克,使得他的后期作品以点彩笔触为主,所以毕沙罗的风格介于印象派和新印象派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