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我们大院的发小都在谈论李素文,因为群里有人发了一个消息说:“从卖菜女工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劳动模范李素文今晨在沈阳逝世,享年89岁!?其一生坎坷如过山车一般,曾风光无限但也受尽委屈和煎熬,这是时代的产物,一切皆为过眼云烟,老人家一路走好!”
我小时候住的大院,紧邻太原街,我们小时候都经常去坐落在太原街的圈楼的副食商场买菜,所以我的发小们都认识李素文,也都在她那买过菜,听过她的劳模报告,从她那学到不少新鲜蔬菜的吃法。用佛家话说就是与她有缘。我们大院与她还有另一层缘分,即她的事迹是被我的同院发小,也是同学的小克的父亲最先报道的。所以她的劳模事迹,我从小就耳熟能详。当然,我与李素文还多了一点缘分。因为父亲因工作关系与李素文熟悉,我小时候在父亲那多次见过她,她带我去食堂吃过饭,而且还帮我理过发。
ò
文革后期,李素文被毛主席推荐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这大概是她最高光多时刻。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素文当人大副委员长属于业余,不是专职的,不开人代会时她就回沈阳工作,有时还在各大副食商场卖菜。虽然当了人大副委员长,但她领的依然是营业员的工资,每月三十几元。也因此,在北京大会堂她喝不起两毛一杯的龙井茶。那时无论谁在人民大会堂开会都要自掏腰包喝茶,没有免费的茶水,据说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定的规矩。李素文当时说,食堂一个肉菜才两毛,我怎么能喝得起两毛一杯的茶呢。这个事后来周总理听说了,于是决定给这些基层上来的低工资工农兵干部一些生活补贴。堂堂人大副委员长,竟然喝不起大会堂供应的龙井,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其实,李素文一开始并不愿意去北京当人大副委员长,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动员了几次她都不愿意去,后来上级告诉她是毛主席让她去的,这她才答应了。这就是她朴实的一面。
像很多毛时代的劳模一样,李素文也是个善良厚道的人。她乐观热情,兢兢业业,乐于助人。文革时看到武斗被打死的学生她会流泪。开追悼会的时候别的人都慷慨激昂,高喊血债要用血来换,只有她不喊口号只落泪。这是我亲眼所见。
其实她和雷锋一样,属于那种感恩新社会的人。旧社会他们沦落在社会最底层,挣扎在死亡线上。新社会他们活的既有尊严又有欢乐,所以她就像我奶奶一样,总是知足常乐的样子。那时绝大多数劳模都是单位里的好人和老实能干的人。我下厂劳动时的班长就是厂劳模,小伙子不仅长得帅,干起活来也是人人佩服的好手,而且人缘特别好。同班组的几个年青女工都给她暗送秋波。:)
所以如何看待新旧社会是有着明显的阶级差异的。旧社会的老精英们会觉得旧社会活得滋润舒服,而劳动人民则普遍喜欢新社会。就像陈丹青之所以粉民国,是因为他觉得民国的大教授们活的很自由,很有尊严。而普通劳动人民生活如何则不入他的法眼。
未完的歌网友一直逼问我毛时代和邓时代我更喜欢哪一个。我对这种必须二选一的题目确实不知如何选,因为这要根据具体的事才能知道更喜欢哪一个。比如,在价值观上,我更喜欢毛时代的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的价值观。那时的口号是,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连淘粪工人时传祥也成为劳模,受到毛主席接见。那时的劳动者活的有尊严,也不需要讨薪,哪个厂长也不敢克扣工人工资,不像现在的打工人动不动就自杀式讨薪。那时的人也比现在厚道。文革前有个电影叫《特快列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我想善良的人没有不喜欢当时那种集体主义的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良好风气。
那时的领导干部也不像现在这样独断专行,一手遮天,对下级和员工进行专政。文革后期我们大院曾住进过一个劳模领导尉凤英,当时她是省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可她一点架子没有,总是一套工装服,说话办事都很低调。
当然,毛时代也有让我很不喜欢的事。一是缺乏自由,不仅城里工厂完全是计划经济,连农村生产大队种什么东西的自由都没有;二是穷,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方针下,那时可以说几乎户户都是家徒四壁。吃穿用没有不要票的。我母亲说,活了一辈子就是现在日子过的最舒心了,再不用为吃穿发愁了。她还说,从来没经历过现在这么物质丰富的时代。
如果依我个人厉害得失,我当然觉得邓时代更好。因为没有邓小平,我也许上不了大学,或者扎根农村了,或者最好就是在工厂当工人。可现在经济好了,人人都比以前富裕了,却世风日下,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贫富差距巨大,阶级固化严重。难道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
而那些东北下岗工人和现在熬着九九六的打工者中,很多人觉得毛时代更好。那时虽然穷,但没有现在这么大压力。我也理解这些人的想法。现在国内年青人兴起一股学毛著的热潮,原因就是这些生长在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一代,感觉的更多的是压迫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痛感,而不是物质带来的快感。
毛时代,邓时代,都有好有坏,要说更喜欢哪一个,真的很难说清楚。因为这既有立场问题,也有价值观和认识角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