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谈: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智慧谈: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他有一段著名的话:

It took us two years to learn to speak, but it took sixty years to learn to shut up. Most of the time, the more we speak, the farther away we are from each other, the more contradictions we have. In communication, most people are always eager to express themselves, but they do 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 at all. Two years of learning to speak, a lifetime of learning to shut up. Understand and do not understand, not much. Quiet heart, slow to say. If you don't have any words, don't say it.

原文翻译: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这段话,中国人最后的理解是: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这里的“说话”和“闭嘴”都是与嘴有关。以前常常听人说:人长着一张嘴巴,是让我们少说话;人想着两只耳朵是让我们多听。总之,就是少说话,多听别人说。少说话,是怕说多了会说了不该说的话,这叫“言多必失”。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说的话都正确,如果说错了话就会轻者得罪人,重者犯错误。

那为什么要三年学说话呢?这里的三年并不是真正的“三年”,它的意思是让我们养成学会“说正确的话”,“不乱说话”,“对自己说的话要负责任”的好习惯,避免“言多必失”。“一生学闭嘴”这句话,其实和前边这句话意思差不多。这句话的意思也是不要让我们“乱说话”,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切记不要信口开河。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就要花一辈子来学习了,学会说话真的不容易。

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朋友之间,都要运用自己的辩证思维,以及文化与智慧,处理世事。否则,就可能会出现类似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矛盾。感谢我们的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与智慧,使得中国在最近几十年避免了各种战争风险,尤其是中美之间、中日之间、中印之间、中越之间等等的矛盾。

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先来分析对比一下四对名词。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文化体现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文明则表现为各个民族的共同性。人类征服自然和适应社会过程中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

比如,按照国际或者说欧洲的文明判定标准(共同性:城市、文字、国家),华夏文明有8000年,但在这个之前的2000年,中国还发现很多符号,比如音符、壁画、骨刻文、陶文等等,这是中国特有的,因此,可以定义华夏文化有一万年。事实上,华夏文明不可能一下子突然冒出来,肯定有一个逐渐出现的过程。

2,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知识是指通过学习和经验收集有关某物或某人的信息和事实。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判断,运用教育和经验以及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被称为智慧。知识不过是有组织的信息。它不是关于过多的信息,而是应该相关的。知识是眼睛看到的世界的“像”,智慧是看世界的眼睛。知识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而智慧似乎是人内在的。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我认为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

比如,音乐的发现。夔,是中国历史上有书可寻的最早的音乐家。夔的活动时期在公元前2179年左右,相当于中国传说中黄帝和尧舜禹时代的后期。音乐存在的历史就和人类本身一样久远。考古学家曾发现过由骨头和象牙制成的原始长笛,其历史可追溯至4.3万年前,并且很多古老的音乐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这只是知识。但用音乐谱曲、唱歌,用音乐治病,用音乐表演误导等等,则需要智慧。大约从五万年前至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国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如打击乐器,管乐器及用以招来雨水,驱除干旱之舞。这是最早的华夏文化之一。

3,思维与意识的区别

思维则是指具有编辑、规范、感应、思想、情感等一系列人类大脑的活动现象,简单的说,思维就是人类大脑的机能。意识是指事物的组成规范。思维乃人类特有的思想动态。它主要表现在,把感性的认知转化成理性的思考过程。把已知的所有知识,包括科学原理、逻辑思维,以及人生的经验等等,用来分析事物,从而形成的个人的思维及思维形态。意识则是(包含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的觉知或心智当下的状态。它包括所有的感知、经历、经验储存在心智最深邃的部分并与神经交感系统共振所产生出来的觉知。它引导着灵性由生存本能的感知开始盘旋而上,寻求爱的觉知。意识决定(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当下进化的程度。意识是创造一切的形成力。

比如,有证据表明:胎儿的意识可能在受精的一开始有了,甚至更早。如果婴儿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那就表明婴儿具有了较明显的自我认知能力。虽然婴儿是在出生后半年逐渐发展高级阶段的自我意识,但其前半年甚至妊娠后两个月仍具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心理学家认为:胎教有利于胎儿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由于胎教重视情感化和形象化,这样也就调动了左脑的功能,使左右脑功能得到互补,使胎儿出生后大脑的潜能得以更好发挥和利用。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4岁~5岁幼儿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6岁幼儿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对熟悉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抽象概括。

4,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前面3个都是谈文化或哲学,为什么这第四个要谈具体的概念呢?很明显,医学虽然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的领域,其实,医学也是哲学。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我在前期也谈过很多次。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生理、病理、机理,都不相同。而且,治疗理念和处置方法也不同。但现代医学在大哲学的概念之下,中医与西医逐渐走向了统一。

西医,是源自古希腊。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前460年-前370年)曾说:自然是最好的医生,而医生只是自然的助手。由此可见,西医本是一门敬畏医学、敬畏自然、心诚明德的科学。但近代和现代的西医,走错了方向,并不是现代医学,属于机械唯物医学(西医解剖学也是机械解剖学)。因为采用药物和手术的方法,完全破坏了人体的整体结构;人体对西药是排斥的,人体认为是异物,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用牺牲整体自我健康管理的代价,来换取局部病变细胞的死亡。

中医(国医),当然是源自中国,尤其是哲学、道学、易学。中医的鼻祖至少有6位:黄帝(公元前2717 - 2599)、华佗(145年 - 208年)、钱乙(1032年 - 1113年)、宋慈(1186年-1249年)、张无素(金元时期,1115年-1368年;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刘完素(1100年-1180年)。由此可见,中医体系的庞大与丰富。中医最伟大的还不是表面上的治病救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邪正斗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邪气是指致病的因素,扶助正气,避免邪气,就不易发生疾病。《黄帝内经》首先告诉我们的是: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百病从口入,万病始于心;辩证论治,在于悟性。一个中医师,如果自己都有心病,怎么可能给病人治病?重视人心,才是重视道德,重视品质。中医才有医者仁心之说。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早就有预言:“医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事实上,现代医学的各个分支,有相当大的中医理念在指导、推动、维持与支撑。


回到哲学层面。医学的终极还是哲学,当然,也是智慧。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过着一样的生活,也不是所有人一出生就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喜恶、自己的悲欢;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随意揣测、评价他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所以说,不轻易评价他人,不在人后说闲话,不干预他人的生活,不仅是一种善良,也是一个人最大的成熟;不站在个人优越感、道德制高点上对别人随意评价,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成熟。

真正成熟的人,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评价别人上,而是懂得好好活自己,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一个人的成熟,不只是指生理意义上的长大成人,更多是指TA人格和心理上的成熟。如果一个人喜欢轻易评价他人,热衷于指点他人的生活,即使他年龄大、地位高,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