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一生都没登上的那座山,是属于每个成年人的遗憾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三川 意外艺术 

疫情来了这几年,打乱了许多人的出行计划。或许你也有想去的地方没去成,还有想见的人没见到。意公子最近在讲诸葛亮,他就有一个很痛的细节:

从成都到西安的路,诸葛亮六出祁山,走了一辈子也没抵达,咱们现在坐高铁只需要3个多小时。
 
可在当时,受限于科技和局势,注定有些梦想只能无疾而终。而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其实也面临过相同的境遇
 
 
在王羲之晚年留下的文字里,他曾多次提及一个地名,叫做汶岭。

 

尤其在书信合集《十七帖》中,王羲之两次对挚友周抚承诺,自己一定要去一趟四川,和对方一起登一次汶岭,成就一段美谈。

 

▲ 左《蜀都帖》右《七十帖》白框内均为“汶岭”

 

当时他都快60岁了,在古代也算年纪不小,为什么就非得千里迢迢地去四川爬山?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那里有他想见的人,益州刺史周抚。

 

王羲之与他相识数十年,宦海浮沉,相互守望,但自从周抚被朝廷安排镇守蜀地,一去30年,就与身处江南的羲之两地相隔,聚少离多。

 

封疆大吏不能擅离职守,想见面也只能让王羲之来一场单向的奔赴。

 

其次,王羲之本人也非常喜欢四川的风土人情、名人古迹(不排除是对周抚的爱屋及乌)。

 

几乎每次通信,王羲之都要找机会聊上几句,满足下旺盛的好奇心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严君平帖》

 

这三位都是出身四川的名士,如今他们还有后代传承吗?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盐井帖》

 

你那里是不是有什么盐井、火井,你都亲眼见过吗,我很好奇啊,记得回信告诉我!

 

到了《蜀都帖》里,他更对周抚一顿猛夸,说杨雄和左思的名篇,都不如周抚笔下的蜀地精彩,他爱极了那片仙雾缭绕的山水,恨不得立刻飞过去大饱眼福。

 

但毕竟千山万水,又怎能朝发夕至。

 

▲ 《蜀都帖》摹本

 

而他最想去的那座叫汶岭的山,其实也大有名堂。

 

可以确定这是一座四川的山,经后世考证,很可能就是今天的道教圣地青城山。

 

重点来了,王羲之受家族影响,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渴望朝拜圣山是一件非常顺理成章也对他极具诱惑的事情。

 

所以他就在书信里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描述着对四川的爱,周抚也一遍遍耐心地答复着。

 

作为对羲之热情的回应,周抚也会主动送一些当地特产给王羲之,如草药、果树的种子等。

 

▲ 《胡桃帖》摹本

 

四川的竹子很棒,他就特地给王羲之寄了一批竹制的拐杖,质量相当不错,王羲之还很开心地分给了家族中的长者。

 

这就像异地恋,哪怕心理上的距离已经如此靠近,仍旧无法弥补地理上的遥远。

 

于是王羲之制定了多次入蜀计划,每次都情绪高涨,然而从未实现过

 

甚至他离世当年,给周抚的书信《七十帖》里还这样讲:

我快要60岁了,和正常人相比,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了,但是岁月啊步步紧逼,所以我想去游玩汶岭的事情,绝不能只是随便说说了。
 
你要好好保重身体,等着我去见你,这次我真没吹牛,如果我们能够成行,一定能成就一段史书奇闻。

 

▲ 明代董汉策刻《二王帖》之《七十帖》局部

 

他早明白岁月的无情,却还是妄想能和岁月周旋,好好较量一番,圆自己一个梦。

 

可惜王羲之的人生定格在公元361年,差1年就到60岁,至死没能踏上四川的土地,登上那座心心念念的汶岭

 


话说回来,既然王羲之那么想去四川,为什么不去?金钱对他从来不成问题,辞官之后,连世俗也难以约束他。

 

唯一的解释,就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牵绊了他。还有什么能比暮年的心愿更重要呢?

 

首先是妻子郗璿的病症越来越严重,性命垂危,很长时间里都使人忧虑。

 

作为羲之一生中唯一的妻子,王羲之所有的子嗣都是与她所生,两人携手走过了半生风雨,相濡以沫,感情非比寻常。

 

他绝对无法接受在彼此生命的终点,居然没有对方的陪伴。一句“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不仅透露出王羲之内心的慌张,更成为牵绊他脚步最重的挂碍。

 

▲ 清《帝王名臣像之王羲之》

 

其次是小儿子的终身大事,在《儿女帖》中,羲之说自己的七儿一女,除了最小的王献之,其他的都有婚娶,连孙辈都有16人了。

 

他觉得很快乐,并在书信里把这份快乐分享给了他的好朋友周抚。王羲之还兴奋地畅想,等王献之娶了妻,他就可以动身去蜀地了。

 

▲ 明董汉策刻《二王帖》之《儿女帖》

 

为什么要等到王献之结婚后再出发,合理的猜测是旅途艰难,以羲之当时的身体状况,可能已不再适合远行,他其实害怕这趟旅游会有去无回,无法见证献之的幸福时刻。

 

根据史料,辞官之初,王羲之的身体应当是不错的,遍历山河,巡视田产,享受了诸多山水之乐。

 

但后来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书信里频繁出现“吾乏劣”“吾下势腹痛”“吾脚痛剧”之类的描述。肉体诸多痛苦,当时的医疗条件又难以治疗,看不到痊愈的希望。

 

在那个没有飞机和高铁的年代,一次长途跋涉,或许就将让他和家人阴阳相隔。

 

所以他希望看到自己最小的孩子有所归宿,生活圆满,再放心的上路。

 

▲ 《笔中情》剧照

 

有条件的时候没有去,想去的时候却没有了合适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面对的现实,但某种意义上,也是他主动错过了汶岭。

 

抛下那个生病的妻子,离开那个稚嫩的小儿子,放下烦心的家事,为了自己的愿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可是王羲之做不到。面对那座朝思暮想的山,他心甘情愿地被牵绊,毫无怨言地被错过

 


在去世前一年,王羲之写下传世名作《积雪凝寒帖》,依然是寄给周抚。
 

天寒地冻,那是一场50年未曾有过的雪,下得又大又漂亮,虽然很美,可是太冷了,对于晚年畏寒的羲之来说,是一种美丽的折磨。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很直观地看到,帖子通篇的运笔浑厚而不失锋芒,于回转处飘逸有气度。

 

笔画起落,似隶书斩钉截铁的力道,势如破竹:

 

▲ 《积雪凝寒帖》局部

 

也有行、草书恣意自然的变化,随心而动:

 

▲ 《积雪凝寒帖》局部

 

它们在羲之手中融为了一体,呈现出方圆兼备、冲和典雅的姿态:

 

▲ 明代董汉策刻《二王帖》之《积雪凝寒帖》局部

 

这是一种极致的从容,却也包含着浓烈的情感:他是真的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

 

荣辱、得失、生死,所有的答案都藏在书法玄妙里,王羲之都能参悟,但参悟未必就能超脱。

 

“书圣”也是活在人间,离合悲欢,如漫天雪花,早晚飘落肩头。

 

他对周抚写道:“算起来我俩已有26年没见面了,虽然经常有书信往来,还是难以抒发心中对你无穷的思念。”

 

“祝你的生活一切如常,希望明年温暖的夏秋,还能再收到你的来信。

 

也许站在这场大雪中,他就已经看清了自己人生的结局,只是对转瞬即至的未来仍然抱有美好的期待,期待来年仍有机会去到四川。

 

▲ 明《明皇幸蜀图》局部

 

那是个寿命不长的时代,战乱,饥荒,瘟疫,残酷的朝堂倾轧。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阴差阳错,本就难防。

 

王羲之努力地抓住了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如家人,自由,热爱。但还是有一些不得不从指缝中溜走,不得不错过。

 

虽然他关心粮食和蔬菜,依然有旺盛的好奇心,想要再多陪陪家人。可是他没有时间了。

 

如果要给这段故事一个浪漫的收尾,兴许最后王羲之的魂魄真能跨越千山万水,与周抚梦中相会,同游一趟黄昏的青城山。

 

▲ 《笔中情》剧照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其实等来的,往往是世事无常。原来人生那么短,短到有些事现在不做,错过了就无法回头。于是人们的心里就都有了一座被错过的,再也无法登临的山。

 

这是一份属于每个成年人的遗憾。是你二十几岁,某次轻易的放弃;是你三十几岁,某场敷衍的告别。是你人生中无数次想要重来一遍,却只能无奈离场的苦涩回忆。

 

所以,想做的事就立刻去做吧,想见的人,万水千山也要去见,共勉

 
*王羲之生卒年份尚存争议,本文采信“公元303年-公元361年”的说法。
已无更多数据
 
dev 发表评论于
读之动容,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