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代人衣衫褴褛齐修水利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毛泽东一代人衣衫褴褛齐修水利

 

中华民族的子孙们喝的是毛泽东一代人衣衫褴褛齐修水库里的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努力兴修水利27年顶中华历史上的几千年。毛泽东深知水利对农业的影响。在延安,他把“兴修有效水利”列为提高农业技术首位的方针。中国历史上治水几千年,所有的功业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几十年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这些水利工程初步控制了普遍的洪水灾害,稳定了七大流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神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西方圣经大洪水的故事,到中国的大禹治水,洪水就是危害人类的猛兽。看看汉、唐、宋、清的记载,都有黄河决口等洪水灾害的危机。新中国建立后,大江大河再无黄河决口等大灾害。首都北京人喝的应该是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这些水库都是毛泽东时代修建的。建国之前,淮河是一条害河。那时,淮河流域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重灾地区。“根治淮河”、“治好淮河”,成为淮河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当年,治理淮河的决定,受到淮河流域数千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到处出现了爹娘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父子同上工地的动人场面。虽然已到冬天,千里淮河沿岸,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豫、皖、苏三百万民工奋战在淮河工地上,解放军水利工程队赶赴治淮第一线,华东大中专院校学生纷纷响应号召参加治淮工作,中央到地方大批白衣战士活跃在工地前沿……。在治理淮河的同时,毛泽东非常关心海河水系,1950年9月24日毛泽东致电华北局领导人请他们向水利部接洽并帮助该部拟定华北水利计划。1951年10月,治理海河的第一个项目官厅水库工程开工,1954年5月竣工。竣工之前的4月12日,毛泽东视察了工地。竣工庆祝大会上,水利部长傅作义向大会授旗,旌旗上是毛泽东的题词:庆祝官厅水利工程胜利完成。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当地人每年汛期都在提心吊胆过日子,故有“荆江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的民谣。1951年冬,毛主席亲自审阅并批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该工程于1952年6月20日胜利建成,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工程仅用了75天的工期,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的叮嘱。这次视察黄河,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此后,毛泽东又于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三次视察黄河,了解、掌握治理黄河的情况。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即“红旗渠”工程)动工。县委书记杨贵号召全县人民,排除万难,高举红旗前进! 从此,一场“人定胜天”的战斗打响了。这天,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吃过饺子的林县民工就浩浩荡荡地从全县15个公社同时出发了。他们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小推车,赶着马车,向着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濁漳河结集。 在1958年开始的群众性兴修水利过程中,红旗渠堪称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它酝酿于1958年,1960年开工,1969年完成。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共削平1250座山头,斩断264座山崖,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漕,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全渠由总干渠、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加上各支渠,总长度达1500公里,灌溉面积扩大60万亩,从此结束了林县缺水的历史。

在一个国家的农田总面积不变而人口不断增加的前题下,要想让这个国家的人民吃饱喝足,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让这个国家每年的农业总产量大幅度的提高,农业年总产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原来年总产量是5,000亿斤把它提高到1万亿斤,增长了一倍甚至更多,这样就可以让大家吃饱喝足了。当然还可以通过从国外进口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这个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不安全的,是受制于人的,也是不可靠和不可持续的。就象前苏联一样因为没有很好解决吃饭这个问题,所以在外来压力之下就土崩瓦解了!根本的方法只能是前一个!

现在来看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走资派在农村改了什么?或者说做了什么呢?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农村主要就是做了一样工作,那就是改变了生产关系——由原来集体劳作的方式改为个体单干的模式!那么,现在来看看改变这一生产方式是否能达到让农业总产量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一目的呢?!有人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除非这一生产方式具有先进性,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否则,是很难做到的!

现在就来看看这一生产方式是否具有先进性,或者是前所未有的呢?回答是否定的!打开中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或者更早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即1949年,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来就是以这样的生产方式进行的——即以户为单位的单干模式。那么,在这五千多年或者更长历史中,中国人是否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呢?回答也是否定的!中国人一直以来就没有真正彻底解决过吃饭的问题。那时候只要和平年代越长久,人口增长越快、增长越多,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就会越突出。此时,只要发生洪涝、天旱或蝗虫等天灾,出现农业生产歉收、甚至失收的情况;或者发生战争、政治腐败官绅土豪对人民盘剥过重等人祸,社会就会出现大批灾民,政府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粮赈灾,这些灾民就会迅速变为流民,大批流民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演变成民变,从而出现农民起义。然后,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大规模战争,让一大批人死去,这就缓解了粮食紧张的问题。于是,新的王朝建立了,人民又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其实不过是一部分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灾难之上而已。然而,过上一段和平生活后,这个问题又会再次出现。于是乎这样的历史又将重演一次,这就是历史的周期性,也是中国各王朝存续时间不会太长的重要原因——整个中国王朝时代延续时间能够超过二百年的王朝也不过是四个而已!这样看来,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彻底解决的(新中国例外)!可见,仅靠这种个体单干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呢?有人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让这一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首先,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大修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农业生产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前那种完全靠天吃饭的自然生产状况,很大程度地增强了中国在农业生产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农业生产因自然灾害而造成减产或失收的几率,从而稳定了中国的农业生产,稳定了中国的粮食产量,确保了国家的粮食供应。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工程建设:

第一,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水利、水库等等工程的建设。例如,著名的红旗渠修建。由于这些农用设施的修建,在丰水年份它可以把多余的水储存起来,减少洪涝灾害;在干旱年份人们又可以从水库中把水引出来,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用水。通过这样的调节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洪涝、天旱等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了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粮食供应的稳定。

第二,江河的治理工程。新中国建国以来,由于政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所以很注重对江河的治理。先后不断地对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等等这些大江大河都进行了综合治理,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使中国人从此再也看不到黄河缺堤的悲惨状况了!由于这些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洪水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降低了中国农业生产因洪灾而造成减产或失收的几率,稳定了农业生产,确保了粮食供应。——这也是一个根本原因!

第三垦荒。垦荒 一般指对未被利用的荒地进行垦殖,使之转变为农田的过程。开垦荒地的简称。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途径之一。包括生荒地和熟荒地。前者指从未进行过垦殖的土地,也称处女地。后者又称撂荒地,指曾经开垦种植,但由于土地利用措施不当以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因受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而荒废达3年以上的土地。

毛泽东时代的垦荒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对边远地区的大片荒地,由国家投资建设国营农(牧)场进行大规模开垦,利用国家的农业机械开荒,然后移民耕种。如黑龙江省的北大荒农场、新疆和沿海地区的大型农场群,都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食和其他农畜产品,对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起了重大作用。这类地区的垦荒一般和国营农(牧)场的建设结合,分三步进会让他很行:首先是实地勘测调查。即对荒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资源状况、水文地质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调查清楚,作出科学的评价。其次是根据调查的数据及资料,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以及山、水、田、林、路、渠及居民点的建设规模。然后进入现场铺图建设开发阶段,即根据规划设计方案,逐步逐项实施(见国营农场建设(中国))。②对近距离的小片荒地,一般多由集体经济单位组织群众开垦利用。这类垦荒面积,每年约占开荒总面积的1/3~1/2。

其次,是良种。1974年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因为它的出现,并且有政府对它的推广和普及,这就让中国农业生产的产量发生了质的改变,让中国的粮食亩产量翻倍的增加,在同样面积的农田中产出数量翻倍的粮食来,从而让人均拥有粮食的数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是一个根本原因!

再次,制造化肥。在中国农业生产的推广和普及,极大的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产量,为保证中国农业生产的稳产与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例极低),中国农业生产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化肥,普遍使用的都是一些农家肥料,因此农作物生长极为缓慢,生长周期很长,产量既不高也不稳定。建国后政府大力发展化肥工业,从而为推广和普及使用化肥创造了条件。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农业生产已经普遍使用化肥了,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这一落后的状况。——这又是一个根本原因!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等,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中国城镇化程度并不高加上人多地少,所以农村的劳动力极为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有无机械的生产其影响并不大——即使在今天(特别是南方)还有不少农民是没有利用机械来生产的,主要是田地不多自己弄两下就完事了,何必将这些机械搬来搬去,给自己增添麻烦呢?

可见,让中国粮食产量发生根本性改变,让粮食产量翻倍增加,确保中国粮食稳定供应的主要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至于个体单干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只能是一个次要的因素(相比其它的生产关系它不可能让产量翻倍的增加,在天灾、人祸来临时也很难做到稳定农业的生产)!说不定当时继续原来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还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将可以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来发展乡镇工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就象河南省的南街村一样。可惜历史是不可能重来的,要不倒可以验证这一看法——没准今天在农村提倡的加快土地流转,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这种做法正是这一看法的例证——只是叫法与当初不一样而已!

现在人们可以看到了,真正让中国人彻底解决吃饭问题的三个方面工作其实在建国初到七十年代末这近三十年中就已经完成了。所以说真正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应该是毛泽东! 而非他的继任者!只是他老人家刚刚完成这些事情,正要与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幸福生活时就离开了人世。让他的继任者一上来就捡了一个大现成,从此给中国人民产生一种错觉:是他的继任者而非毛泽东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这正应了那两句古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打井后人喝水!”可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话:“喝水不忘挖井人!”现在有些人吃着挖井人的,却在大骂挖井人的娘,窃以为这种做法不可取也!也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