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弄得好才能骗到人

昨天因愚公移山的事说到列子,那家伙可真是高级段子手呀,谎言都能说得那么幽默。当时没有脱口秀,有的话,谁也比不过他。

有人提出,列子说的那些事是寓言,不能当真事去读。我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你写美人鱼的故事,写小马过河的故事,写小矮人的故事,大家一读都知道是寓言。读完绝对不会花时间去证明故事的真实性,而是去理解这些虚构故事的寓意。

但如果你说:“太平洋有5个大岛,悬浮的,随破浪起伏。每个岛顶部周长5千多公里。还有有个巨人族,人家一步能跨7万里的海峡。” 

现代社会,我们听了这话都知道你胡说八道。但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谁知道你在讲科普还是讲寓言? 另外,太平洋几个巨大的浮岛上几个超级巨人跳舞,这故事没什么寓意呀。

不管列子是不是寓言家,但这家伙说谎话功力绝对一流。他比孔子晚100年出生。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0年,列子出生于公元前450年。列子读书的时候正好碰上孔子民望飙红,《论语》出书的年代。孔子公元前479年逝世后,没留下什么著作(不算编的)。但人们都怀念他老人家,一到周年祭日,到处都有群众开纪念会,请他的学生和好友去作报告,讲孔子的故事。报告人就回忆呀,说孔子这人学问高,说得话特别深刻,比如这个,比如那个。 

后来就有人将这些东西整理起来,搞成了《论语》初稿,比如: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上面的格调你可以看出儒家那些人学术态度端正,说话简练,文字工整。 而且你会发现,《论语》只讲孔子的话,对于他讲话时心情好坏,喜怒哀乐只字不提。

列子一定看到过《论语》初稿,但他理念上不同意儒家,不同意老孔但又不敢去反击,因为人家势力强,打不过儒家那帮子人。 

怎么办? 列子就想歪招。 儒家那些人不是靠记忆说事吗?我也会。

这个倒是事实,儒家那些人的回忆也是无法证实的。颜回比孔子死的早,但留下来他和孔子交流的话特别多。原因是什么,就是一帮人想借老孔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自己和老孔独处一处谈话的机会少,于是就把颜回弄过来编故事。 比如龙叔有个关于仁的描述,觉得可以作为儒家对“仁”这个概念的定义。怎么办? 我先弄一个这样的故事:

龙叔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龙叔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龙叔曰:“吾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道理不错是不是,但人家不信,故事太假!孔老夫子啥时候接待过你龙叔?即使接待过,最多也是多人茶话会,绝不会给你龙叔发言的机会。为啥?级别不够!

怎么办? 龙叔只好换演员,把颜回请过来,这样编故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效果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大家不仅夸孔子说得好,也夸颜回问得好。

这种事龙叔会弄,列子能不会? 列子看穿了这个把戏,虽然自己在理念上不赞同孔子,但觉得可以安排孔子帮着说自己想说的话。与“愚公移山”一样,我怎么编,你找不到地方去证实或证伪。孔子颜回和子贡都死了,我便他们的故事,你找谁求证去?

列子在著作《仲尼》篇说了这样的故事: 

仲尼闲居,子贡入待,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
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
回曰:“夫子奚独忧?”
孔子曰:“先言尔志。”
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
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遣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谓所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
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从笔法上看,列子明显比《论语》那些作者们会讲故事。人物生动活泼,剧情有趣。我试着翻译并评述下:

孔子一天在家中闲坐着着,子贡来了,见孔子面带愁容。

*** 龙叔点评: 看见没,一下子就给孔子一个无所事事养尊处优的地主形象,心里还不太阳光

子贡不敢询问,出来告诉颜回。
颜回便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听到了琴声,果然把颜回叫了进去,问道:“你为什么独自快乐?”
颜回说:“老师为什么独自忧愁?”
孔子说:“先说说你的想法。”
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规律,所以就没有优愁。’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

*** 龙叔点评: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子贡和颜回都不那么坦荡?不那么君子? 子贡有话不敢说,颜回呢,完全一个会来事的主,把孔老爷子的脾气抓到了,转弯抹角地套他老师。


孔子的脸色变得凄然,对颜回说:“我说过这话?嗯,也许。你把意思领会错了。这是我过去的话,年轻不成熟时候说的。你要按我今天的话为准。你只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有很多忧愁的另一面。现在告诉你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修养自身,听任命运的穷困与富贵,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虑不会被外界改变和扰乱,这就是你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过去我整理《诗经》、《尚书》,订正礼制与乐律,准备以此治理天下,流传后世,并不是只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

*** 龙叔点评: 后面那些什么修身养性就不提了,绝对不是孔老爷子的话,而是列子自己的意思。列子找孔子给他演戏也就罢了,他还公然丑化孔子,说他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互相矛盾,甩锅给颜回,污蔑颜回理解不对。


而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善性一天天刻薄。这个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还行不通,又能对整个天下与后世怎样呢?我这才知道《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对于治理乱世没有什么作用,但却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这就是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的人所忧愁的事情。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明白了一些。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没有乐,没有知,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知,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又丧失了什么呢?又为什么要改革它呢?”颜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说:“我也明白了。”


*** 龙叔点评: 一下子刹不住了,好不容易请来孔子,列子就逼着孔子给自己念稿。你想,孔子这人那么讲究心态端正,哪有时间去研究和论述人类忧愁的事情? 即使有忧愁,孔子也只是发个“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感叹而已。可是列子笔下的孔子呢? 天天想的不是仁义,不是礼仪,而是喜乐。不仅孔子,他的学生弟子也一样。

颜回出来告诉了子贡。子贡莫名其妙,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搞得骨瘦如柴。于是颜回去开导他,然后子贡品才回到孔子门下,弹琴唱歌,诵读诗书,一生也没停止过。

*** 龙叔点评:子贡同志想不通这些道家思想,但回家深思7天,经过一番脱胎换骨,最后也融进了弹琴唱歌,诵读诗书的道家修身俱乐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