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座北方的大山脚下,遇到一个连队的工程兵战士。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来自我们的南方家乡,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山谷里遇到家乡的亲人,大家甭提有多高兴了。盘腿坐在战士们的床铺上,聊天侃大山,聊家乡的事,聊天南地北的见闻,炊事班特地为我们准备好饭菜,那是我第一次吃那黄澄澄的小米饭,真香! 目睹了战士们工作的艰辛,环境的艰险,收工回到营房,也能从战士们的脸上读到疲倦,可很快就在战士们的嘻哈笑闹声中消逝了。可爱的兄弟们聚在一起,每人哈一口气,就把那些疲倦和痛苦化作了一缕轻烟。我们和战士们在一起,处处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乐观和活力。 听到下面这篇感人肺腑的朗诵,又勾起了我遥远的记忆…… | ||
| ||
《远山在召唤》 诗:陈军 诵:子燕
前记: 《远山在召唤》是铁道兵战士陈军的一篇诗作,我作为当年在最青春的年华中曾经和铁道兵并肩在大戈壁滩上修筑南疆铁路线的知青,我深切地知道,这是一篇铁道兵战士的纪实诗歌,我是流着眼泪诵读的,随着铁道兵的歌声和火车汽笛车轮的轰鸣,我的眼前出现了我们用独轮车和土筐一寸寸筑起的路基,还有那新建的车站和和打好的背包,营地的残垣…… 在我的脑海深处,仍然有着与铁道兵一起度过的那冰天雪地中穿着老羊皮大衣和大头鞋,冻得鼻头发木,脚丫子无知觉的日子,也有着在火焰山脚下四十多度酷暑中断水的生活记忆。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铁道兵小战士,在看到我对着干涸地贮水大水斗失望的神情后,把他刚刚淘出的最后那小半桶带着沉淀渣滓的水,毫不犹豫地倾在我的空桶之中。那迅速离去的印满斑斑汗渍军装的背影,至今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八一建军节的时候,又看到这篇诗歌,我想起了当年那些无私奉献的铁道兵战士,我要讴歌他们,用我的真情,用我遥远的记忆,用我的感动,用我最真诚的敬意! — 子燕 《远山在召唤》— 献给铁道兵 作者:陈军 朗诵:子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于1948年组建,1984年集体转业到铁道部。从1954年抗美援朝回国后的祖国建设时期,到1984年,英勇牺牲6,615人,49,987人负伤致残…… 剪彩的时刻还在眼前 列车将载我奔向荒原 眼眶,蓄满了欲落的泪 泪中叠印出朦朦的画面 多么遥远。 从辽沈战役刚刚开始 到随军南下屡屡参战 天上撒着弹雨 那近似爬行的列车 转瞬成为打不烂,炸不断的 钢铁运输线。 于是,昨天 一声汽笛,风驰电掣 列车载着骄傲的士兵 通过国境大桥 流向前线…… 三十六年 路基、桥梁、隧道 隧道、桥梁、路基 鹰厦、嫩林、成昆 青藏、南疆、京原 在二百万铁道兵战士的手下 筑起了两万五千公里铁路线 我仿佛听到负重的喘息 看到土筐下路基在一寸寸伸展 我仿佛听到锤钎在敲击 看到牙关里隧道被一口口啃完 我仿佛听到欢庆的锣鼓 看到崭新的列车 和打好的背包 营地的残垣 一个战士曾累吐了血 他苦笑一声说 真巧,血也留在路基上面 一个战士被砸断了手 他惨叫一声 继尔,默默地压住喷泉的血管。 在抢点进洞的瞬间 被开山炮的飞石划破脸 他紧握一下扒砟的铁锨 在通车典礼的时刻 他在站台上久久伫立 拿出干净的手帕 将新站牌又擦试一遍 我好像听到微弱的呻吟声 看到 从塌方的石块里 扒出了紫红色的脸 我好象听到冻土滑下的呼啸声 看到 雪白的脑浆渗入泥间 我好象听到 刺骨的激流中的呼救声 看到 聚集的尸体排在河岸 我什么也没听到 却看到砸断的臂,腿,腰 和带着疑问的 年青的容面 我把他的头搂在怀里 仿佛听到了他轻声的说: “铁路没修完 我不能合上眼” 医生的手握着的是心脏 可它不能再传出音旋 上百个人中输出十多斤血 却没使他睁开双眼 迸出的肋骨 滴血的嘴唇 砸出的内脏 飞溅的肉片 支撑着桥梁,隧道 推动着今天的车轮 向前、向前 曾经是军营 永远回荡着战士的欢笑 留下的墓地 永远传送着战士的浓酣 我们走了 留下铁路与你们陪伴 火车的汽笛就是早操的军号 旅客的对话就是问候的语言 不论我们走到那里 铁轨将我们紧紧相连 嘱托、希望、指点 它会送到我们耳边 墓地 是那样寂静 花呵 会永远鲜艳 丰碑呵 记录着这里如何变化 丰碑呵 与大自然搏斗同样艰难 正因为你们 像哨兵一样 注视着 铁路、楼房、车站 正因为你们 嘹望着 荒山、秃岭、高原 引一声汽笛催醒深谷 盼一片高楼点缀河山 我渴望 给贫穷的母亲 添一件 哪怕是粗布的衣衫 于是 我们坚定地走向 祖国铁路的空白点 欲落的泪终于落了下去 我眼前闪出晚霞一片 那是铺架的钢轨刺破了太阳 太阳的血染红了蓝蓝的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