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講到,蘇維埃政府在奪取政權之後,對“托爾斯泰主義”的信徒展開了全面逼迫和殺戮。
為什麼選中托爾斯泰
那為什麼共產政府還要繼續推崇托爾斯泰,出版“托爾斯泰全集”呢?
從歷史的視角看:
有共同的關注點— 社會革命者,首先關注社會平等的問題。托爾斯泰批判社會不平等,主張社會變革。這與革命者的關注點是一致的。
都是知識型精英:早期蘇維埃的領導者多是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者。他們的民族自信感和革命情節,需要一個代表俄羅斯精神的標誌性人物。
巨大的影響力:在沙皇時期,托爾斯泰深孚眾望,是異見人士中得到最多民心的人,他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列寧等共產黨人。
從實用方面來看:
托翁因死亡而提前定格:在革命後不會再發聲。因此對新政權,他是個很容易操作的精神偶像(這有點像中國對魯迅態度)。
便於修改和宣傳:只要刪除他思想中不符合共產主義的部分,就很容易把他嵌入革命者的歷史記憶,重塑成符合紅色理想的角色。
托爾斯泰死在改朝換代之前,沒有看到當權者對他的改良和重塑,實在是他最大的幸運。
如何銜接兩個思想體系
客觀地看,托爾斯泰對俄國革命,還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俄國思想家別爾嘉耶夫認為,俄國革命其實是托爾斯泰主義的勝利。
遠在1910年,在革命未成功之前的七年,列寧已經把托爾斯泰和俄羅斯革命捆綁在一起。只不過托爾斯泰自身充滿“矛盾性”,讓當政後的蘇維埃對他的態度也一度有“矛盾”。他是一塊耀眼的招牌,卻有許多複雜的細節,需要小心處理,去塗抹掉那些非“主流紅”的色彩。
至於那些要保持“托爾斯泰主義”原裝原色的人,包括他的女兒薩莎以及許多他的信徒,就直接被政府清除或者消滅了。
當年巴黎的俄羅斯流亡社群,專門討論過一個問題:托爾斯泰與布爾什維克有沒有本質的共同點?結論是“沒有”。只不過他的不抵抗主義,放縱了布爾什維克,幫助他們贏得勝利。
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曾經激怒過沙皇。到權力轉移之後,同樣也為新政權所不容。雖然托爾斯泰抨擊沙俄政府,揭露黑暗面,幫助革命者發動群眾,客觀上是革命者強有力的夥伴;但同時他不信任所有的政治制度和國家政權。托爾斯泰的政治觀念,對新的專制政府是“有害”的。
既要利用他的影響力,又要避免傳揚了他的真實思想,就必須仔細塗抹這塊招牌。在1920年代,這件事成了蘇聯文化部長的一項艱巨的任務,他必須要將托爾斯泰融入到布爾什維克的思想體系中。
在紀念托翁百年誕辰的1928年,官方終於有了清晰的政策,就是把托爾斯泰和“托爾斯泰主義”分開來,同時還做好對內把控和對外造型。斯大林對百年紀念活動定的主策略,就是“國際宣傳”。
宣傳中的批判
在大規模的正面宣傳同時,當年9月9日的《真理報》也公開批評說,托爾斯泰是一位“不了解無產階級運動也與革命格格不入的作家”。據說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斯大林本人。
這就為新時代的俄羅斯文學定下了方向和邊界,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去效法那個真實的托爾斯泰。列寧當初說的全方位出版的計劃不再被提起,利寧在革命前寫的《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則被視為政治上的綱領性文件。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也說,托爾斯泰的宗教性言論不可以被收入全集中。
在確定了對托爾斯泰的宣傳基調之後,在1928年蘇聯官方組織了數百場活動,大規模慶祝托爾斯泰的百年誕辰。從此托爾斯泰被鑲嵌入新體制,人民被引導著用新時代的眼光,來閱讀和欣賞他的作品。
1936年,全集獻禮版準備開印,卻仍然沒有按照原計劃完成。
二戰與托爾斯泰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場慘烈的反法西斯戰爭,讓俄國人很自然地想起了1812年庫圖佐夫指揮的那場對付拿破崙的“俄法戰爭”。紅色政權正好可以用過去的勝利和托翁的作品,來鼓舞蘇軍士氣。
1941年,在被德軍團團圍困的列寧格勒,舉辦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紀念“十月革命”的活動。在冬宮前面的廣場上,反復播放著托爾斯泰早年寫的、關於克里米亞戰爭的小說《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在二戰時,斯大林也要求蘇軍士兵去讀《戰爭與和平》,以此來鼓舞軍隊的士氣、去抵抗看起來勢不可擋的德國納粹。
不過,當德軍一開始大舉入侵俄羅斯之後,蘇俄政府也用25輛大卡車,把托爾斯泰博物館的所有館藏品運到了西伯利亞。
戰後的形象塑造
二戰結束後,托爾斯泰已經被成功地塑造成俄羅斯精神的象徵。“托爾斯泰主義”已經被徹底抹滅。在蘇聯的大城市,都有托爾斯泰的塑像,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重新出版的托爾斯泰全集,把他塑造成代表俄羅斯精神的模範作家。他的著作被編入學校的課本,幾代的俄國孩子,都是讀著官方出版的托爾斯泰作品長大的。當年與蘇聯在同一陣營的東歐和中國,也大量出版托爾斯泰的作品。在中國,《戰爭與和平》的中文翻譯就有十多個版本。
托爾斯泰的家、亞斯納亞.波良納莊園,早已成為國家財產。而且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波良納莊園甚至獲得過列寧勳章,以表彰它在“工人的美學教育方面所做的宣傳”。
1960年,官方隆重紀念了托爾斯泰逝世50週年;1978年,政府又高調紀念托爾斯泰誕辰150週年。
1991年蘇聯和平解體。在這個過程中,沒流一滴血、沒死一個人。這時離托爾斯泰逝世已經過去了八十年。他的“不以暴力抗惡”和平主義理念,終於在俄羅斯有了一次成功的實踐。與此同時,一個名為“托爾斯泰教會”的組織馬上登記成立,思想與信仰自由的大門也打開了。
從此也不再有狂熱的、宣傳式的紀念托爾斯泰的活動。他的家園亞斯納亞.波良納和他的墓地,重歸安靜甚至顯得寂寞。
被意識形態化的托爾斯泰,從政治生活中漸漸隱去;一個真實而複雜的托爾斯泰,默默地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