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颜真卿《祭侄文》

昨天偶尔看了个分析名家名帖的视频,说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我对书法几乎可以算是一窍不通,但是听了这篇的分析还是听出了趣味。

颜真卿祭奠的是他的侄子颜季明,而背后的故事则是颜家在安史之乱时的悲壮惨烈遭遇。颜真卿在史上一直是以书法家著称,知道他在安史之乱时号令河北抗击叛军的就非常少,当时颜家兄弟,杲卿真卿分守常山平原,全在叛乱境内,两个人都选择了顽强抵抗且有建树,曾经收复了十七郡以颜真卿为首拥兵二十万。

可惜后来常山失守颜杲卿和小儿子颜季明被俘,史思明用颜季明威胁杲卿投降不从,就杀了季明。颜杲卿被押到洛阳见安禄山,因为安禄山曾经保举提拔过他,所以就认为他是背叛自己,颜杲卿则不断大骂安禄山乱臣贼子,被割肉砍腿,最后勾断了舌头,但仍大骂不休,不屈而死,颜家一门被害三十余人。

颜真卿后来收复河北首先在常山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骨为之安葬,同时写下了这篇《祭侄文》。因为是书法作品,所以贴个图片在下面:

 

 

看图就感觉这应该是个草稿,涂抹了很多处,不知道他后来重新誊写了没有,总之流传下来的就是这篇,也正因为是毫无顾忌的草稿才使它成为了后世千年推崇的名帖。

全文如下: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后人可以从书法中看到大师运笔运墨时情感的自由挥洒,我听专家分析结构线条墨法,似懂非懂,多少也看出起笔处几行叙述官职名称的时候还是平静有条理的,

一进入正题“惟尔挺生”写到抗乱始末,走笔渐乱,多处都不及蘸墨,心情应该是极悲愤起伏,尤其是在“余时受命”这句,“受”和“命”中间空了一块,我个人猜想会不会是已经泪落满襟,不得不顿,到了下两句写了“仁兄爱我”又是一顿,想来也是心酸心痛。

后面写“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笔有力而字渐草,可能完全放弃情感控制,尽情发泄一腔悲愤,想兄长之死如此惨烈,应该已是催心挖肝,所以呼号苍天“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莫赎,呜呼哀哉!”可见痛之深也,辗转反侧。这段写完已是悲痛到极点,后面再写几句安葬事宜,心乱字草,及至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已是狂草,把心中的痛苦彻底倾泻出来。

 

我想这幅字之所以令后世推崇,应该是因为它活灵活现地体现了书法家那一时一刻的真性情,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能让早已换了时空的观者可以迅速地感受到作者那时的悲痛,那时的情真。真情流露永远是艺术作品,不管是诗文书画,穿越时空的最有力法则,只有作者完全忘记了创作,忘记了观众,把自己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全部打开,这样的作品才是最迷人的,最令人感动,也是最令人尊重的。

 

最后提一句,慷慨就义的颜杲卿虽然不如颜真卿这样有名气,但他的忠烈事迹还是很为后世文人推崇的,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的“为颜常山舌“就是以他为楷模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