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三次去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我听说你在北方已经是声名大震了,你认为自己得道了吗?孔子非常谦卑的说“未得也”。我觉得我并没有得道。老子说那你谈一谈你求道的过程吧,你求道的历程是怎么样的。孔子回答道“我求于度数,用了五年的时间,求于度数而未得也“。这个”度数“就是我们讲的量化的概念。
认为一切都可以量化的。用了五年的时间研究这个量化的概念,研究这个度数的概念,却没有一个结果。我们在上一讲也讲过万物具有无量性,本质上是不可以测量的,而我们却偏偏把它量化了,用那种所谓的倒推法,好像比较合情合理,但是你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是有一个单独的算法,并不可以拷贝,并不可以用到其它的事物上,其它的事情上去。所以孔子说用了五年的时间一无所获。
老子说那你五年以后又干了什么呢,又怎么求道的呢,孔子接着说”吾求之于阴阳,十二年而未得也“。我又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在阴阳之理上去研究,阴阳之理就是物质的相互转变,阴阳的相互转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质变”。认为事物它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反转,认为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可是庄子把这个叫“吊诡”。根本就是无迹可循。这种阴阳相互转换,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概念或者量化的概念,它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并生并死,并死并生的,有时候人的快乐和悲伤,它是瞬间可以完成这种阴阳转换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时间概念。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几乎没有时间差的,它的转化是非常迅速的,所以庄子把他叫做“吊诡”。
庄子《齐物论》篇两次用到“旦暮”这个词,在讲到天籁之音的时候,他说“乐出虚,蒸成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美好的音乐也是来自那个虚无,再微小的微生物,它也是来自那虚无飘渺的气,所以一切都是来自于虚无,而不是那种阴阳之理,而不是那种量化的概念,但庄子讲到这个,也觉得没办法用语言把它说清楚,说算了吧算了吧。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旦暮”这个词指的是白天黑夜的那个交接点那个转换点,那个转换点是瞬间完成的,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并没有时间的量化概念。
如果你能够理解,一切都是在“旦暮”之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那个点发生的,那么你就明白万物是怎么来的。讲完“吊诡”以后,他说万事之后一遇大圣而知其解者,旦暮遇焉。你如何才能够明白“吊诡”背后的根源。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旦暮遇焉。你只有明白了白天和黑夜的那个交接点,那种没有时间差没有空间差的存在,你才能够明白世事无常的根源是什么,你才能够明白如何去应付这无常的世界,因为这无常的世界,一切的根源来自于虚无。
庄子在《徐无鬼》篇把它叫做“大阴解之”。这个“阴”就是因果的“因”。只有你找到了这个真正的虚无,找到了事物的本源、原点,它才是因,它才是一切的因。只要你回到这个原点,不管世事怎么无常,它都会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都可以为我所用而不为我所累。老子为了进一步点化孔子。老子告诉他“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你如何能够进入这种虚无之境,没有别的方法,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如果你不能够让内心安定,不能够心主神明,内心没有主宰,那么你就不能够收敛、聚集你的精气神,如果你的身心不能够调整为一齐,身心灵不能合一,那么外在的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灾难和祸患都会随时降临。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两点,自然就可以进入那种虚无之境,自然就知道这种“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这种玄妙。
老子最后说“怨恩取与,谏教生sha,之爸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而能之”。精气神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心之出,有物采之。万物有灵,你既可以激发外物的灵性,也可以让外物随时失去那个灵性,而这种生sha与夺的大权,与外在的权力地位没有关系。它仅仅是随着你的一念生而生,一念灭而灭。
庄子逍遥游篇就说“姑射山神人,其凝神,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他(她)可以使得方圆一带草木无疾,人畜无害,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醒身边事物的灵性,只是范围比较小而已。你的怨气,你的负面的言论,都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一人一物,只有大德之人,只有“唯循大变而无所湮者”。他才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才真正的掌握了万物生灭的根源。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大阴解之,每个人都可以唤醒身边的一草一木。”)
https://www.ixigua.com/7111529989207491085?logTag=0baa1b861e78aed2a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