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和余秋雨都姓余,都是浙江人,都是商业层面非常成功的中国现代作家。但这些共同点似乎不足以让人把他们放在一起写。
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现代作家(我第二喜欢的是莫言,所以余华是否该得诺贝尔奖就不聊了)。余秋雨是我欣赏喜欢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他们还都是我一见钟情的作家:中国大学时代读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鲜血梅花“等我就惊为天人;美国博士生时期读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时我十分佩服他能用这么优美的文字叙述历史和哲理。但这似乎也不足以让我把他们放在一起写。
写这篇文字的触发点是一段余华的短视频。它似乎让我更清晰了解了为什么在这两位优秀的作家中,有一位永远不会让我倾心待之。
余华在视频里说的大概意思(不是原话),是他的书被盗版并不让他烦恼,因为盗版书不像假药那么有害,而穷人看盗版书有其无奈。然后他加了一句,”最根本的社会问题不改变,我的书被盗版是应该的.”
我不想在此评论余华的话或他的任何作品 - they speak for themselves. 我就想说说由此引发的我对余秋雨的一些联想。
我由此又联想到余秋雨其他一些事。他对他的文革经历很在意,花了很多笔墨为自己辩护。这我能理解,毕竟关乎清名。但他对有些咬文嚼字的批评太在意,就有些不必要。其实他的散文不是学术著作,有些历史文化知识的瑕疵绝对无伤大雅。很多批评者揪其一点攻击之,不过是文人谋生手段。但他似乎为了维护文化大师形象,几次“硬”辩,有时甚至不能自圆其说。他似乎忘了,靠文章说话,不是让你写自我辩护文章,而是让历史鉴定你的作品。
余秋雨这方面明显没想开,但这还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他又很想表现他想得很开,这就缺了真诚。
君不见,余秋雨其后形成了一种思维和写作的定式,常常要在作品里或明或暗地表现自己对各种批评的不屑一顾。殊不知,真正的不屑一顾,是置之不理。他这样是频频顾首,心魔明显。这给我带来的不适,甚至影响到阅读他其他作品的快感。比如“中国文脉“是本不错的作品,其最后一篇”大地小人“本来也言之成理。但在稍微了解他的我看来,私愤的成分明显,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到自己(其他直接写私愤的文章就不值一提了)。更因为这是一本好书的最后一章,就特别倒了胃口,仿佛喝了一碗靓汤却在碗底看见了苍蝇。
几句事连在一起想,便觉得余秋雨和余华比,缺了一点悲悯之心,多了一点一己私欲; 少了一点真诚, 多了一点矫情。总之,格局境界差了不少。当然余秋雨可能更像普通的中国文人,有他们共同的弱点,所以不必苛求。更何况我一直赞成人人都应该为自己利益考虑,所以余秋雨的种种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改变我对他文字的喜欢,毕竟那是我这辈子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但余秋雨终究因此不会成为我的至爱。余华至今是我的至爱,读“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时在美学层面和生命层面受到的冲击,历数十年难忘。我不指望他写出更好的作品(他已著作等身),只希望最近成为网红的他,能秉持悲天悯人之心,在未来不会在为人处世上让我这个粉丝失望。
2022年六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