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趣事 “读书本当自觉”晨练随拍及杂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海外趣事 “读书本当自觉”晨练随拍及杂感

今年悉尼的冬天雨水特多,据气象部门统计:悉尼这个冬天降雨天数和降雨量均超过历史纪录。淅淅沥沥的冬雨湿冷尤加,仿佛回到了当年上海的冬天。

从网上看到阳光之州昆士兰我曾经居住十多年的的布理斯班也是降温降雨,澳洲今年整个东南沿海都是一个模样,心情也就平衡了些!哈哈…
今晨终于碧空再现,万里无云,阳光明媚。憋了多天的我忍不住去了Balmoral Beach 和 Spit Bridge 蹓跶,权当作晨练放风。

抵达 Balmoral Beach 感觉眼前特别灿烂,心情特别舒畅,尽管气温甚低(摄氏三度)。哈哈…搁置多年的冬衣终于可以在悉尼派上用场!

“读书本当自觉”这是今天晨练后在图书馆歇息翻阅报纸时,偶尔发现的一篇杂谈,读毕颇有同感!摘录几段与朋友们分享:
读书向來是一個人的私事,「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樂每相親」,讀到一本好書,不像長於交際的人熱衷炫耀攀附到的權貴,而是把
書當作家人或朋友,朝朝暮暮,喁喁私語。
讀到一本好書,自可津津樂道,但也別奢求他人能夠与自己產生完全的共鳴。可憐淺薄如我,一度痴痴地向他人推薦自己中意的书
,回想起來實在羞愧難當,始覺自己對書對人皆是一知半解。
網上曾流傳一篇文章,透過一組數字表明當代中國人讀書量大大落後於幾個發達國家。
姑且不論這些數字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以及得出的結論讓人不那麼信服,但凡此文能夠引起我們的稍許反思,便不算全無可取,更不必對其義憤填膺。以我目力所及,此文所指出的問題,並不能說是子虛烏有。拿我所在的城市來說,在地鐵車廂內手捧一本書讀的人,過去還較常見,如今已是鳳毛麟角。
我先是攜測,或許是隨着手機的智能化,大家普遍選擇在互聯網上讀書,但我又比较好事,經常禁不住瞥一眼周邊,發現絕大多數人不是在刷短視頻就是在追劇,鮮有閱讀文字的。我開始對那篇紅極一時的網文心生讚服,並深以為政府推動全民閱讀實在是切中肯綮。讀書確是一個人的私事,但如果全社會不怎麼讀書了,就不是個人私事,更不是小事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張有名的照片,照片反映的是二戰時期剛剛經歷德軍空襲的倫敦,一座圖書館的斷壁殘垣中,兩排書架端然肅立,幾名男子站在書架前默默挑選書籍。無需任何旁白,場景足以震撼人心。誰也没有想到,戰火過後,萬千鋼筋鐵骨的樓廈化為齏粉,書架竟能成為廢墟中的一隅堅守、毀滅中的一挺不屈、哀鳴中的一刻安寧、晦暗中的一瞥微光。看到這樣的場景,讓人內心五味雜陳,不知是該痛惜,還是該慶幸。因為戰爭,人類枉稱文明,因為廢墟中的書架和書架前讀書的人,人類尚且可稱文明。

但我們也清醒,在戰火中倖存,不是書籍能夠抵禦戰爭、文明能夠對抗野蠻,而僅僅只是一次僥倖。有史以來,被戰火夷為平地的圖書館和焚為灰燼的書籍不計其數。
故此,那两排倖存的書架才越發顯得難得,以致被攝入照片,載入史冊。這不僅僅是提醒人類警惕文明的不堪一擊,還彷彿證明即使剛剛從磗塊瓦礫中灰頭土臉地站起來
讀書仍能體現人類的最後一點風度。

由此,我們對書籍的期待也更趨平和與務實:書籍不能蕩滌所有的醜惡,消弭所有的隔閡,止息所有的暴虐,啟發所有的愚昧,安慰所有
的孤獨,撫平所有的慍怒,但至少是一種有效的選擇。
讀書,前人從來自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這是少年蘇東坡的雄心壯志。「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這是中年王荆公的反躬自省。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這是老年
陸放翁的力衰不怠。
說到底,讀書是一個人的事,本當自觉。
(苏乡)

 

 

 

 

 

 

 

 

 

 

 

东裕德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平等性' 的评论 : 问候平等兄!谢谢欣赏鼓励!
平等性 发表评论于
裕德兄好文,赞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