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续忆》
第一章
外公、外婆及其他
六、袁忠节公
徐家祯
袁旭画像
我外公的亲母故世之后,他父亲又娶了一位白氏作续弦。白氏之父是武 官,湖北人,但我母亲不知道他名字、官职,现在已无法查考其生平事迹了。 白氏过门一年后,一次回娘家去,突然得急病去世,没有子女留下。那时我外 公还很幼小,只记得半夜白家来敲门报丧,然后披麻戴孝地出丧。
白氏之后,外公的第二位继母是袁氏。袁氏是清朝光绪年间太常寺卿袁 旭的女儿。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我的第三位太外婆袁氏的父亲袁昶的生 平事迹如下:
“袁昶,清桐庐人。字爽秋。光绪进士。官户部主事。 累擢徵宁池太广道、江宁布政使。条列时政二万余言,多 议行。官至太常寺卿。庚子拳乱作,力言拳匪不可恃,外 衅不可启,忤首祸诸臣。被诛。生平学说,不主故常,而 一返于平实中正。寻近复原职,谥忠节。”
其实,袁昶还有一号,叫渐西村人,辞典上没提到。据说,有人给他算 命,说他会有“牢狱之灾”。为了禳避,袁昶在安徽当芜湖道时,特地在衙门口 制一站笼。站笼在清代是囚系犯人的一种刑具,是一个大笼子,放在官衙门口, 让犯人戴了镣铐站在里面,含有示众之意。现在在有些历史故事片中还可看到。 袁昶每天早上自己到站笼里去站一会儿,这叫“魇胜”,意思是既然命里有“牢狱 之灾”,那么他每天在牢笼里已站过,算是“应破”了。谁知以后不但有牢狱之灾, 甚至还有杀身之祸呢!
袁爽秋又认为在地方做官容易被人在皇帝面前讲坏话,大则性命所关, 小则罢官落职,这可能会是有“牢狱之灾”的根子,因此请求调任京官。清代做 京官生活清苦,但比较安全,因为离朝廷近在咫尺,耳目接近,不易被人说坏 话。后来,袁终于调到京都,任太常寺卿。这一官职比较清闲,是主持皇帝祭 祀、接见外宾等事的职务,好像现代的礼宾司司长。官职既不太大,又无甚油 水,不会遭旁人妒嫉,所以他认为比较安全,可以逃过恶运。谁知命中所定, 在劫难逃,最终仍没得到好下场。
袁忠节公旭像(来自百科百度)
袁当京官之时,适值义和团作难。那时皇太后慈禧已不信任光绪帝,把 他软禁起来,并想乘机害死他。欧美各国见清政府腐败软弱,无力对付拳匪, 就组织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并利用皇帝及太后的矛盾,要求慈禧还政于帝。而 这点正好戳到她的痛处,于是她宣布即使危及大清江山也必在所不顾,要与洋 人斗到底。义和团乘机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清朝一批大臣,如载漪、毓贤 之流也迎合慈禧心意,提出“拳匪可恃”,主张依靠义和团的力量去抵抗八国联 军。一九 00 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中,北京告危,慈禧连续几天召开国务会 议,讨论国策而未能决。
正在此时,以太常寺卿袁昶、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兵部尚书徐用仪为首 的几位大臣上奏慈禧,指出:“拳匪不可恃,外衅不可启”;说目前国家的混乱 状态均因载漪之流纵容拳民、信崇邪术、误国殃民,请严惩祸首毓贤、裕禄、 黄福祥等人。本来,此事与袁昶所负责的事务并无直接关系,他是完全出于一 片爱国之心向慈禧献救国大计。他们三人的建议是否正确,历史上说法不一, 这里不去管它,但其忠诚之心是显而易见的。
谁知,这一奏章不但直接得罪了慈禧太后,而且也得罪了那批纵匪乱国 的奸臣,于是,他们在慈禧面前挑拨离间,不到一周,慈禧就下上谕曰:
“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屡次被人奏参, 声名恶劣;平日办理洋务,各存私心;每遇面见时,任意 妄奏,莠言乱政,且语多离间,有不忍言者,实属大不敬。 若不严行惩办,何以整肃群僚。许景澄、袁昶均著即行正 法,以照炯戒。钦此。”
第二天,七月二十九日,袁、许二人就被砍了头。袁昶终于没有逃脱算 命先生预言的、命运早已织就的罗网。
据传,袁等行刑时,监斩官为大学士赵舒翘。赵对袁等出言不逊。袁曰: “尔不出三年,亦将在此地步我后尘矣。”后来,八国联军进京,清帝屈膝求和。 联军提出首先要严惩招事的十一个大臣,袁昶奏章中所列要求惩办的人都在其 中,也包括了那个赵舒翘。太后那时已走投无路,只好照办。十一人流放的流 放、囚禁的囚禁、发往极边充当苦差的充当苦差,除一个名刚毅的已病故外, 其余都无好下场。赵舒翘据说是赐自尽的,果应了袁昶之咒。不过,根据史书所载,慈禧下诏严惩十一奸臣是在同年十一月十三日,离袁昶等被诛仅三个半 月,而不是三年。
袁昶等上奏章及被诛之事,不但所有有关清代历史的书上全都提到,而 且《清宫秘史》那部电影中也有详述。我看过电影,记得那时我父亲已告诉过 我,电影中那个被杀头的人就是我太外婆的爸爸。当时听了,真会全身起鸡皮 疙瘩。
严惩奸贼之后,慈禧当然只得为袁昶等平反昭雪,于是谥袁昶为忠节公, 在杭州西湖边以前有一“三忠祠”,就供有袁昶、许景澄、徐用仪三人的牌位, 现已拆毁。徐用仪也是被杀了头的,但在我引用的上谕中并未提到他的名字, 可能在另一上谕中,我未找到。
袁旭像 (网络图片)
袁昶被杀时,他女儿袁氏已在高家作媳妇,即我外公的第二位继母。据 说消息传来,她在房里大哭一场。大概那时也和现在一样,如果亲人被当作“反 革命”枪毙了,即使是自己父亲也不便公开忧伤的,那时,即使中国一向提倡的 传统“孝道”也不再适用了。
当时,袁氏的丈夫,即我外公的父亲已死。袁氏思想十分新式,并无“守 节”的观念。于是,守灵三年之后,她向她的公婆(即我外公的祖父、母)提出 要回娘家去了,从此不再回高家,那叫“大归”。我外公的祖父、母思想也极开 通,并不为难她,答应了她大归的请求。袁氏在公、婆前拜了一拜,带了全部 嫁妆,回了袁家。只留一面很大的红木穿衣镜给我外公,作为纪念。
据我外婆说,袁氏回娘家后开学校、穿洋服、戴礼帽、着高跟鞋,十分 新式。后来又嫁了一位日本留学生。但是,可惜因为难产而去世。
这就是我第三位太外婆的故事。
北京菜市口法场 (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