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两届德国奥运会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科大瞬间】第194期 科学史86研 杨小红

 

编者按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最早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各城邦之间举行的体育竞技,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奥运会在公元4世纪末因被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而停办,直到19世纪末才由法国的顾拜旦男爵复兴,在1896年希腊雅典举办了近代首届夏季奥运会。

 

本文作者为科学史86研杨小红。她于1992年拿到德国KAAD奖学金留学德国,之后多年从事自由职业。在过去两年疫情期间,她对收藏各种德国币和纪念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期刊登她在收藏1936年纳粹德国冬奥会纪念章后撰写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体育盛事背后的时代脉搏和历史事件。

 

 

【作者导读】

 

最近,一个德国币友转让给我一枚纳粹奥运会纪念章(下图),这枚“去纳粹化”(Entnazifizierung)的纪念章直径115毫米,比手掌还大,中间是高举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健美男性人体。这枚纪念章的获得,引出了我对1936年在德国冬夏两季奥运会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研究兴趣。

 

作者收藏的纳粹奥运纪念章,中央被除去的万字符轮廓依稀可辨(图片作者提供)

 

1936年冬夏奥运会选址 

 

被停办了约1500年的奥运会,1896年在希腊雅典点燃了近代第一把夏季奥运会火炬。1924年在法国霞慕尼 (Chamonix) 又举行了首届冬季奥运会,以后每四年一次体育盛事延续至今。1916年本该在德国柏林举办第六届夏季奥运会,由于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取消。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踢出了奥运会组织,不准参加1920年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和1924年的法国巴黎两届奥运会。

 

到了1928年,魏玛共和国的德国重新被国际奥委会大家庭所接纳。1931年,奥委会正式确定1936年2月在德国加尔米施 - 帕滕基兴举办第4届冬奥会,以及同年8月在柏林举办第11届夏季奥运会。

 

抵制运动失败

 

其实在纳粹上台前,奥委会曾激烈争论是否应该将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德国,因德国当时正充斥着强烈的种族意识形态,并且极力排除有色人种和犹太人参与奥运会。

 

纳粹上台后,其独裁统治、社会军事化以及公开实施反犹太主义更为变本加厉,与奥林匹克的理念截然相反,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以及北美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对,纷纷呼吁抵制1936年德国奥运会,要求将奥运会转到另一个国家举办。

 

纳粹政府为缓解国际奥委会和美国的担忧以确保夏奥会能在德国如期举办,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他们要把德国奥运会作为对外宣传的平台,打造成一个没有 “政治性质”的“和平节日”。于是,一个时刻为战争而武装的“第三帝国”,被描述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纳粹政权在行动上暂时停止了对犹太人的镇压。1935年9月,巴伐利亚政治警察还出人意料地允许犹太运动员为奥运会选拔做准备。从1935年12月开始,针对犹太人的迫害行动暂时得到停止,反犹太标志也被移除。一句话,纳粹当局要打破纳粹德国被国际孤立的局面,把这两场奥运会当作彰显独裁统治优势的一次重大机会。

 

1934年9月,时任美国奥运会主席的艾弗里·布伦戴奇(Avery Brandage)前往纳粹德国了解情况。纳粹德国宣传部精心准备并接待了布伦戴奇的访问,但布伦戴奇只允许他在纳粹政府官员陪同下才能和犹太代表交谈,因此他在德国得到的都是正面印象。返回美国后,布伦戴奇报告说:“我收到了书面保证,犹太人在德国不会受到歧视。人们不能要求更多,我认为召开奥运会的保证已得到满足。” 根据布伦戴奇的报告,美国 Affiliate Organizations Council (AOC) 批准了向德国派遣美国运动团队的请求,抵制纳粹奥运失败。

 

正是美国奥运会主席布伦戴奇,让一场抵制纳粹奥运成为泡影。

 

1936年布劳戴奇(左)前往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

 

让抵制柏林奥运会成为泡影的布伦戴奇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中)

 

为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紧锣密鼓准备

 

虽然自1924年以来每四年举办一次冬奥会的意义远不如夏季奥运会,但1936年的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却有一个特殊使命,就是要为其后更重要的柏林夏季奥运会做宣传。

 

1933到1935期间,纳粹政府密锣紧鼓地进行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的筹备工作。比如,建造四年的宴会厅和大型办公中心;特设冬奥会的行政部门和国际媒体;建造符合奥运会要求的体育设施;还开通了从慕尼黑到米滕瓦尔德(Mittenwald, 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区)奥林匹亚街(Olympiastraße)的双车道,以确保奥运场地与“运动之都”之间的联系。

 

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徽章

 

1935年加尔米施和帕滕基兴强制统一后,为冬奥会重建了市政厅(Rathaus)

 

加尔米施-帕滕基兴为冬奥会而建的奥林匹亚大街

 

坐落在火车站街的奥委会机构

 

纳粹体育部长和媒体在火车站特别欢迎轴心国日本队

 

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1936年2月6日-16日)

 

1936年2月6日,纳粹政府元首希特勒宣布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开幕。这次冬奥会共有约50万人参加;在比赛最后一天颁发奖牌时,约有15万名参观者。这些数字不仅创造了冬奥会参加人数的新纪录,也说明了纳粹政府交通运输的高效性。

 

这届冬奥会金牌总数挪威第一,纳粹德国第二,瑞典第三。下图是前十名国家的奖牌数。

1936冬奥会前十名国家奖牌数

 

冬奥会结束后,法国大使安德烈·弗朗索瓦-庞塞如此向巴黎报告:“整个世界都沸腾了(Alle Welt ist begeistert)!”

 

而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做得很好,虽然很多工作,但值得。(Das haben wir gut gemacht. Viel Arbeit hat’s gekostet. Doch hat es sich gelohnt.)”

 

在冬奥会滑雪体育场特设元首台(Führerbalkon)

 

元首台行希特勒礼

 

冬奥会上的希特勒、戈培尔和激动的观众

 

1936年冬奥会后的回响

 

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后,大多数国际媒体响应纳粹德国的宣传要求,对这项体育赛事进行了善意报道,为纳粹德国以及作为冬季运动胜地的加尔米施-帕滕基兴树立积极公众形象做出了正面描述,从而保证了1936年8月柏林夏季奥运会如期举行的资格。

 

可以想象,同年8月1日至16日在柏林举行的夏季奥运会规模更大,创下有49个国家参加的又一新记录,东道主德国更以狂揽38块金牌和101块奖牌总数荣登世界第一

 

1936柏林夏季奥运会前十名国家奖牌数

 

极其讽刺的是:继1936年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和柏林夏季奥运会后,1940年和1944年的两届奥运会因为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停办,直到1948年才又在伦敦恢复举办了第12届奥运会。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再次把主办地点选在西德(慕尼黑)。也还是这个美国人布伦戴奇,在这次慕尼黑奥运会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当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将11名以色列运动员置于其控制之下,布伦戴奇宣布“比赛必须继续”,导致该代表团11人全部身亡。

 

“比赛必须继续”这个口号在今天依然延续,一些人认为这是奥运会自作主张的表现,另一些人则认为布伦戴奇为奥运会最终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值得提及的是,慕尼黑设立了奥运恐怖袭击受难者墓地和多个纪念碑。2005年,根据该恐怖事件拍摄的电影《慕尼黑》(Munich),获五项奥斯卡提名,收获1.3亿美元的票房。

 

1972年慕尼黑奥运公园恐怖袭击受难者纪念碑

 

根据1972年慕尼黑奥运恐怖事件拍摄的电影《慕尼黑》

 

作者收集的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全套六枚纪念银币(图片由作者提供)

上左和上中图案:奥运会会徽(Strahlenspirale),会徽一圈 “1972年第二十届德国奥运会”(Spiele der XX Olympiade 1972 in Deutschland),文字中写的是国家德国而非城市慕尼黑,没被奥运会组委会通过,所以有了第二枚银币图案一样只改德国(Deutschland)为慕尼黑(München).

上右图案:象征奥运理念扇形背景交织的双环

下左图案:鸟瞰慕尼黑奥林匹克区和带有帐篷的奥林匹克体育场

下中图案:男女运动员

下右图案:上-奥运会会徽,中-燃烧的奥运火炬,下-奥运五环

 

编后

 

1935年,德国集舞蹈家、演员与导演一身的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为刚夺取政权不久、自命为德国救世主的纳粹拍摄了气焰嚣张的纽伦堡纳粹党代会纪录片《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里芬斯塔尔因此成为希特勒最喜欢的电影导演。1938年,里芬斯塔尔按照她对希特勒法西斯政治的理解,为纳粹德国拍摄了反映1936年柏林夏季奥运会的电影《奥林匹亚》(Olympia)。拍摄期间,她带领一支庞大的拍摄队伍进驻赛场,为了获得表现动态的新颖角度,她租赁飞机进行高空航拍,在运动场地面开挖沟槽进行仰拍。里芬斯塔尔这种上天入地和大肆铺张的举动,以及影片里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日耳曼人种优越的腔调,彰显了纳粹”第三帝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尽管此片堪称一绝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获得第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墨索里尼杯最佳影片奖,但里芬斯塔尔所宣传的法西斯美学在战后受到了广泛的批判,她亦因涉嫌与纳粹牵连被数度送进监狱。里芬斯塔尔在2003年9月在德国珀京去世,终年101岁。

 

里芬斯塔尔(中)在拍摄现场工作

 

里芬斯塔尔(右)是希特勒(左)最喜欢的电影导演

 

【编者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互联网。

 

 
Image
 

编辑:许赞华,理实。

校对:沈涛

 

 

 

往期回顾

印度人在美国为什么比华人混得好?

千岛湖,天下第一秀水

日本足球为啥强吗?

《科大瞬间》编辑部

 
 

 

常务编委:

 

许赞华 803 | 刘扬 815

黄剑辉 815 | 滕春晖 8111

沈涛 822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163.co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