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道和悟道是有认知论和方法论的,认知论是首先破除我们那种认知障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用来消除已有的这种认知障碍的,这种后天给予我们的这种认知障碍的,那么具体的方法论是什么呢?在庄子内篇中两次提到“敢问其方?”。第一次是在庄子《齐物论》篇,第二次是在庄子《人间世》篇。
第一次是在庄子《齐物论》开篇,颜成子游就问他的老师“何居乎?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你今天看起来仿佛完全换了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南郭子綦告诉他“今日吾丧我”。就是我今天已经是身心俱灭了。“吾”和“我”分别代表的是精神层面的我和我的肉身。颜成子游接下来就问了具体的方法论“敢问其方”。南郭子綦以人籁、天籁、地籁,三种意境来启迪颜成子游,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都是天地这个大物的自然呼吸带来的这种风,有了风以后,“咸其自取”。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似耳,似鼻,似口,似洼,似污,这里面其实对应的就是人体的九窍,就是代表我们的一种欲望,接下来又讲到喜怒哀乐,虑叹变蛰,姚佚启态,12字代表了12情绪,代表了12种感情。我们身体的欲望,是由我们身体的九窍决定的,我们的情情志情感,它是由我们的心窍决定的,所以如果你想找方法,无非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情,一个是欲,情归心,欲归身,这是一种概论,也就是掌握了情和欲,(或者)掌握了心和身,两点入手,也就找到了方向。
到了庄子《人间世》篇,庄子具体提出了“心斋”,心斋是什么?心斋就是剔除心中的杂念,怎么去剔除心中的杂念?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循耳目内通,外于心知。这两点就很重要,从气入手,从内观入手,循耳目内通,就是关闭对外的孔窍。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欲静先平气,欲神先顺心。心气心气,调气就是调心,调身就是调欲。
到了庄子《德充符》篇,进一步提出了坐忘之道,这个坐忘之道,就是庄子说的“今日吾丧我”。已经达到了身心俱灭的境界,庄子针对心和身,针对情和欲,在《刻意》篇也进行了总结:纯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素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通过一呼一吸,通过内观内照,可以让自己满满地消除那种杂念;我们身心不为之所累,那就是不亏其神,自性为神,都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本身就有的,你只要不让这个形体负累,那就是不亏其神,你能做到这两点,才叫做真人。
在庄子的外篇《田子方》篇。孔子也向老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愿闻其方?”,老子告诉的方法是什么呢?“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这需要我们能够参悟生死,当你能够参悟生死以后,才能够得到身心的解脱。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种求道的方法,其实因人而异,我们在前几讲讲过。得道的高人分为4种,以技载道者,以身载道者,以神载道者。,以无御道者。
以技载道,360行行行出状元,有84000法门,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兴趣点着手,都可以载道,都可以入于道门。第2点就是以身载道者,道之真在治身,只要你能把身体,调,理,好了,你的自性,你的神性自然就会出来了。第3个就是以神载道者,以神载道者要忘记生死,要参悟生死,参悟了生死的人,生死都不放在心上,他还会把什么放在心上呢。第4种就是以无御道者,这个以无御道者,他要有大鹏的那种冲天之志,他可以突破天地时空的限制,这是神欲代替人欲。
我们做到没有欲望很难,然而你如果具有这种冲天之志,人有这种神欲的话,其它的欲望若有若无的的。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这些所谓的七情六欲,所谓的喜怒哀乐,都相当于大海里面的一滴水,又怎么能够扰动你,又怎么能够干扰到你呢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庄子:人有七情六欲;入于道门的方法,简明扼要,皆可入道。”
https://www.ixigua.com/7130084182432154149?logTag=11c0ad5e91ab1c5cea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