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人接近七十岁的时候,对死亡的感觉,比十七岁的时候要迟钝;不过人在老年时,对危险临近的感觉却远比少年人敏锐。
许多年轻的生命骤然逝去,事先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临近。
平遥南部的摇头山
我讲过三线工厂的往事。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冬天并不特别冷,最多也就到零下十几度,如果在家里“猫冬”,又不缺煤炭,反而是养膘的时期。不过若想出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出山的正规出路是搭长途汽车,到了冬天,只要下雪,长途汽车就会停开。这不是因为司机们懒,而是出于安全的考量。
从太原去我们三线工厂的所在地郭道,要先经过平遥。平遥北部的文化,是典型的晋中商业区氛围;到了平遥南部和沁源北部的交界地带,地貌和文化与南北都略有不同。那里有一片连绵不断的黄土塬,当年很多老百姓都住窑洞。
从平遥城里往南行,渐渐就进入了山区。过了“石城”之后,下面的“王和”、“古寨”就是沁源县最北面最偏僻的村落了(如今好像都成了旅游景点)。
公路要穿越一座大山,当年都叫它“摇头山”,是说山路崎岖危险。下山之后再走一段就进入绵山村,原来是绵上公社的所属区域。据说就是介子推躲进去绝食而死的地方(注1)。我在当地生活的那几年,许多百姓还守“寒食节”,当天不动烟火,吃冷食,纪念介子推。
从摇头山下山继续往南行,公路渐渐走入赤石桥河与沁河的谷地,山上树木成林,太岳山(注2)林场也建立在此处。因木材多,百姓就不住窑洞,而住有梁柱支撑的木结构房屋,和一山之隔的北部窑洞民居大不相同。
浪漫的古寨停车
解放后,晋东南山区仍然不通火车,交通不便让司机成了“大热门”职业。我在三线工厂那几年,回北京都要先搭长途汽车,到平遥或者太原才能转火车。
冬天想出山,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下雪车就不通了。从郭道北上平遥,进入山区之后,柏油路就成了黄土路。冬天下雪之后不仅路滑,上、下山都很艰难。加上白雪覆盖路面,看不清路的边界,车轮有时会悬空。
有一年我打算回北京过年,却赶上了一场雪,长途车都已经停开。突然那天早上说当天有车去太原。我急忙赶去搭车,司机解释说:这两天刚下的雪又厚又软、路面不滑,可以行车。也有旅客悄悄议论说,沿途那个“古寨”村出美女,很多司机在那里都有“相好的”,他是要给女人送年货去。
古寨地处高寒山区,不能种小麦、玉米,连小米都少,主要吃莜麦。因农耕时间短,男子多习武,女子都有一手好针线。当年有首唱红全国的歌“人说山西好地方”,其中唱到“男儿能受千般苦,女子会绣万种花”,就是山西人对“好男好女”的标准。
清朝时,御林军在这里挑壮士,后宫在这里挑美女。后来毛的御林军8341也常常在这里招人。这里的兵好带,一是自带好身手,二是长处闭塞环境,人质朴,能吃苦,还特别重乡党情义。因山高地冷,日照短,古寨的女子下地少,都养得好水色。很多女子个头高挑,一张瓜子脸,该白的地方白,该红的地方红,黑黝黝的额发打着小卷,毛乎乎的眼睛羞怯地看着人。若是穿戴上戏服,天生就是京剧花旦的扮相。
还有人推演说,古寨美女的祖先,很可能是清朝阿哥与宫女留下的后代。有些女子不被正宫(正室)所容,被打发回了家乡,却懂得不少宫里的规矩。古寨地理上虽然闭塞,反比城里人更讲究老理,更有“古风”。
那一地区有些人家里还藏了些宝物,是当年祖先从北京城里带回的古董。几代下来,后人已经不知道是价值连城的物件。有的就被三线工厂的人“三文不值两文”的买走。我好友燕儿的哥哥就买了一幅画,被老乡当裱纸糊在顶棚上,他只花了五元人民币,老乡乐得不行,一年的工分也不过十元八元。有位老华侨又用三十万元买走了这幅画,还顺带给燕儿当经济担保,帮助她去美国留学。
我插队时,同院的春梅就是古寨人。她一直到十四岁都没有出过山,文革初期,地区首府长治市的红卫兵去村里造反,她躲在门后悄悄看热闹。见到一个年轻人带头喊口号,很是有气势,又显得愣头愣脑,忍不住偷笑。
没想到那傻小子也看见这个羞涩的俊俏女子,后来千方百计、连哄带骗地把春梅娶了回家,给他生下的儿女个个俊眉俏眼。
很多司机喜欢在古寨歇脚,在路况差的山区开车,中途很需要放松一下;古寨的好女子,烧的热炕,煮的热饭,红噗噗的俏脸,都让寒风中的司机如沐春风。记得有一次我搭的长途车在古寨停了三、四个钟头,副驾驶说,司机在“相好”的热炕头睡了一大觉,差点把我们这一车旅客给忘了。
摇头山雪地坠崖
那次雪中搭车去太原,驾驶员是位中年司机,技术很棒,车开得很稳。不过爬“摇头山”时,雪越下越大,视野很差。司机行车时,一直走在道路的中间,说反正对面没有车,有的话也不怕,因为大家速度都慢。山区的司机通常耐性也好,路上常常遇到牧羊人,特别是秋天时,牧人赶羊进城去卖,数百只羊满满登登地抢了行车道,司机就缓缓跟在羊群后面,直到有了宽阔地界,牧羊人才会慢慢把羊赶到路边,给汽车让出公路来。
那天雪地行车,我们的长途车前面有辆拖拉机,“突突突”地冒着黑烟。我们的司机也不超车,慢慢地跟在后面。突然我看见那拖拉机后轮悬空,接下来就像在表演慢动作一样, 翻车掉落山谷。
长途车的司机连头都不转,继续往前开。全车乘客只有我一人惊呼起来,其他旅客都很淡定,还责备我“惊惊乍乍”。有年纪大点的人训斥说:“小女娃兀地多话,就显妳能呢!快悄悄地!”我以为至少应该停车看看,能不能救援一下。其他人却都没有表示出救援的愿望,还有人说这种天不该开个“蹦蹦车”出来找死。后来司机解释说,当时正在爬坡,如果停车熄火,很可能再点不着火,或者刹不住车,这一车人也危险了。
我所受的教育是要“舍己救人”,但是民间的智慧是“自求多福”:在资源缺乏时,看见他人遇险、自己若是也可能陷入险境,就要尽量“趋利避害”,避免更多伤亡。北方人们“窝冬”减少出门风险,应该就是这种不与自然争高下的智慧。
大概因为风雪太大,司机没有在古寨停车。听他说,下雪的时候反倒危险不大,要抓紧赶路;等天晴又刮风,雪被冻硬了,下山才真的危险。也可能他打算先到太原买好年货,再去探访“相好的”。
林场司机的噩运
当年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风风火火“大干快上”的人很受赞扬。其实阅历更多的老人,是应该给血气方刚、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下下火,把把关的;才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不过当年一切都“政治挂帅”,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变成革命的绊脚石。老人为求自保,就常常缄口不语了。
我们工厂附件有一位太岳山林场的司机,他们家是双职工,丈夫跑车拉木材,妻子在林场做会计。他们有个不到一岁的小女儿,长得非常可爱,由我们厂的一位职工家属帮着带。
在那一年(可能是1976年)的1月2日,林场是休假日,冬天本来森林局出车次数也少。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位先生主动要求出车,早上他妻子还给他做了一碗热腾腾的“羊汤面”,说雪地开车太冷,羊肉能帮人暖身子。
冬天出车按规矩应该是两个人,他仗着经验丰富,也照顾其他人不愿假期出车,就自己上路了。那是雪后的一天,我们在谷地的天气暖些,没有什么积雪,可是摇头山上的雪已经结成冰。他拉着一车木头,在上坡时车轮打滑发动机熄火。他怕卡车坠崖,把后轮向里面打,然后下去给车轮下面塞防滑板。本想先把卡车固定住,再步行去一里地之外的村子借住一晚,第二天等有过路车再想办法。
没想到他往轮下赛垫木的时候,车继续下滑,后轮正好挤卡住他的大腿。他就被卡在山崖和后轮之间,他想等候过路的车辆来救援。下面不到一里路就有村子,如果有人叫来村民,他们一起把车推开一条缝,他就可以拔腿获救。
可惜,他没有等到救援。也许是因过年期间没有过路车辆,也许是过路的车辆没有看见他,也许是看见了也先求自保……。第二天有车辆路过时,才有人发现他被卡在岩壁上、已经冻硬了。
就有人说他年轻气盛,老司机是绝对不会冒这个险的。还有人说物资这么紧张,一年吃不上羊肉,走前那碗羊汤面就是送行面。
人生固然是一场“不归路”,不过这么年轻就抛下妻儿,不能归家,也实在令人唏嘘。
注1:绵上,又叫绵山,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春秋五霸之晋国霸主晋文公,在他兴起之前,四处逃亡。介子推忠心跟随、“割股奉君”。晋文公得势之后,介子推拒绝为官,携母逃离。逃到绵山时,晋文公知介子推极孝敬母亲,就命三面烧山,一面留路,料他必会为母而出山。不想介子推背负老母一起就死。
百姓为纪念介子推,也称此山为“介山”,此地为“绵上”。又把这日定为“寒食节”,当日不可点火,不吃热食。我在山西当地生活时(1970年代中期),还有许多百姓存留“寒食节”不动烟火的传统。
注2:太岳山,位于山西省中部,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南起沁县北部,北至太谷区南部。最高峰海拔2560米。南部和主峰地带,山势挺拔,森林茂密,为山西省内主要林区之一,当年设有太岳山森林局,沁源全县林地面积达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3%,居全省之首。太岳山为当时中国五镇之山的中镇。著名的山峰有绵山。
沁源的史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