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啥吃啥是个基本原则,东北尤其是辽宁只好吃大碴子, 就是这个道理, 南方的幸福指数高些, 就在于多数南方地区产米较多。
俺在江西插队时所在的大队, 丘陵地带, 人均耕地不小, 所以幸福指数真的比较高, 大队里较好的生产队大约七八毛一个工,男性青壮年就差不多一年能挣到二百多块钱了,全劳力年分毛粮约八百斤谷子, 现在的人或真或假不知道什么叫毛粮,谷子的出米率为70%,七八五十六,一年有五百多斤米啊!
旁边那个大队更好, 一个工块把钱,全劳力毛粮900多斤谷子!
可是山区就不行啦,虽说人均耕地不小, 但梯田多, 加上山里无霜期较短,上级又强行规定非得种双季稻, 累得个半死多打不了几斤谷。
还有在“以粮为纲”的杠杠下,生产对无法大规模搞副业, 那儿的老俵们说, 如过只种一季稻, 腾出手来搞副业, 挑柴伐木砍竹挖笋烧炭等等, 能赚很多很多钱呢, 有钱还怕买不到谷子?!
老俵们朴素的小农意识, 碰上了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咋也不能严丝密缝,只好请老俵们一个工一两毛钱, 一年毛粮三四百斤了, 包括那些三十年代参加“闹红”, 又没有跟着外出的乡亲们, 咋也想不明白了。
那个县清末民初,在外面读书的不少, 辫帅张勋对家乡进京赶考的举子, 您家有钱俺不管, 穷书生住到江西会馆吃住老子全包!科考没了学堂兴起,在北京读大中学校的学生,有钱父母负责,没钱找俺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