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去打拼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本书不是一本教育孩子如何考上名校的书,而是一本就"培养孩子素质,培养孩子自立能力,让孩子自己去打拼"谈自己的思想、策略和体会的书。我希望借本书就我们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思想、做法,包括我们虽然能意识到但是执行并不太好的遗憾与读者共同探讨和分享;也希望读者能从孩子成长过程的记叙中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益处;同时,希望本书不仅能对孩子升学,也能对孩子立身社会、做事为人有所帮助。

自序

2007年3月底,我的女儿郝洁良接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我们感到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一直都没有能上哈佛的奢望,只是在考前,我们根据孩子的实力感觉可以试试看,毕竟竞争太激烈了。我们没有像许多家长那样,很早就为孩子制订上名校的目标,也从没有为考取哈佛做任何针对性努力,所以一切看起来都好像是那么轻松和随意。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十年寒窗、一朝问鼎的成就感。

对于女儿上哈佛,许多朋友都颇感疑惑,他们说:“没见你们对孩子操什么心”、“没怎么见你们管孩子呀”,还有朋友说我们“胆大”。言下之意,就是说我们没有多管孩子,而“不管”的孩子肯定是不行的,孩子不行居然敢申报哈佛当然是有点儿太“胆大”了。甚至有些朋友认为这是天上掉馅儿饼,撞上了好运气。总而言之,对于洁良上哈佛这件事,朋友们都感到惊奇。对我们来说,孩子上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始终重视的是孩子总体的成长和发展、是孩子的素质,而不是一时的成败得失。

当然,随后陆陆续续也有不少“取经”的朋友们。这时候我们开始系统思考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理念、方法、策略和得失。

孩子上学后,教育子女成了我们和朋友们在一起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另外,我出国前在太原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任教。在教学和科研之余,我担任过5年学生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对于学生工作,我从来没有抱着应付差事的想法去做。那时我总是认认真真地为学生考虑,为了学生好我就是牺牲点儿时间也很高兴;只要学生好,我就有成就感。当时我对学生工作很下功夫,有热情、有想法,也有自己的一些措施。因为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像在国外,教师更大意义上仅仅是个职业而已。正因为我有学生工作的经历,使我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也一直饶有兴趣。所有这些因素使我萌生了写点儿东西与关心孩子教育的父母及朋友们共同分享的想法。

归纳起来,我们教育孩子的核心部分就是12个字:从小教育,培养自立,逐渐放手。我们教育的宗旨不是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重要的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成功地立身社会。也就是说,不管孩子上不上得了好学校,这些培养教育对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工作、为人处世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孩子如果瞄准了修身做人、立身社会这个终极目标,“上名校”这个初级目标往往也可能顺便达到。因为,上名校毕竟也是为了成功地立身社会。我们认为教育孩子的目光不宜太过实惠,目标不宜太过功利。

我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践行者。因此,本书并不是一本教育孩子如何考上名校的书,而是一本就“培养孩子素质,培养孩子自立能力,让孩子自己去打拼”谈自己的思想、策略和体会的书。我希望借本书就我们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思想、做法,包括我们虽然能意识到但是执行并不太好的遗憾与读者共同探讨和分享;也希望读者能从孩子成长过程的记叙中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益处;同时,希望本书不仅能对孩子升学,也能对孩子立身社会、做事为人有所帮助。

本书第一章分45个话题,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思想、策略、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领悟和理解。这些思想、策略、方法和感悟大多是我们自己的亲身实践。书中的话题和内容不仅针对孩子和子女的教育,同时也针对年轻父母、成人的自身完善和修养。45个话题中的每一个虽然自成一体,但又有所关联。我希望通过这45个话题让读者得到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对将来孩子立身社会、做事为人有所裨益。

考虑到读者有可能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和经历,本书第二章介绍了洁良从出生、小学、初高中到大学的简要情况。其中,我们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高中阶段洁良报考美国大学的程序和经历。

由于短文是美国大学,特别是名校录取新生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因此国内外许多朋友都索要过洁良申报大学时写的几篇小短文。有鉴于此,我把洁良的三篇英文小短文和我的译文专门列为第三章供读者阅读、借鉴和参考。

另外,教育理念和思想与个人成长经历、原生家庭、教育背景都密不可分,所以本书最后对作者基本情况做了一些简单介绍。

现在有一种流行于海内外华人家庭的教育方式,其特点是:

◆ 父母对教育孩子全力以赴、不惜代价。比如,父母陪孩子做计划、做作业、练钢琴;等等。

◆ 父母认为大人比孩子懂得更多,更有经验。所以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有目的地为孩子上大学精心包装,甚至为孩子上某个名校有针对性地调研、润色、打扮乃至代劳。

◆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有能考上名校的孩子作为教育“成功”的佐证。

这里我想提醒的是不要忘了许许多多不成功的例子,而且这些不成功的例子绝对不会出现在书中、不会出现在媒体上;就像虽然有成千上万买彩票的人,但出现在报纸、电视上的是其中某个中奖者,而绝非那些陪太子读书之人。所以我认为这种有点儿“赌博”特点的教育方式绝非普通家庭教育的正常做法,其实际效果较差。主要原因如下:

◆ 一般家庭,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事无巨细地“陪”孩子一直到上大学阶段。

◆ 一般家庭,父母没有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如父母不都是钢琴专业人员、教师等。其实即使父母是教授、工程师,也未见得是个好的教育者。

◆  教育孩子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上名校、成明星吗?

◆ 一般家庭,如果父母把“宝”都压在孩子身上,孩子上不了名校怎么办?当不了明星怎么办?孩子如果“失败”了,是否将意味着出现父母和孩子至少三个失败者?这个家庭如何面对期望和结果之间的巨大落差?

◆  父母自己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 如果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把主要精力用来培养他(她)的孩子上大学,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循环?

这种教育方式还有以下问题:

父母如影随形地陪着孩子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下来有很多弊端:首先,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那些个性强的孩子,父母事无巨细的监督容易使孩子对父母及其管教产生厌倦感甚至逆反心理,进而生发出厌学情绪;而对于乖巧听话的孩子,则容易对父母出现依赖性,心理上很难“断乳”。其次,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培养。父母把孩子应该考虑的都已经为他考虑到了,孩子唯一能做的只是“有效执行”,孩子即便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思路做得非常好,也好比一台计算机,没有人来操纵它,计算机再有本领也无从展现。最后,不利于孩子终身的发展。孩子毕竟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即便是考取名校,终究也是要踏入社会的。实际上,父母们都明白“高智商、低情商、高学历、低能儿”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是很难大有作为的。动物园里养大的老虎,虽然能表演几个前空翻、钻火圈,能抓住几只鸭子,但是其实际生存能力很值得怀疑。也许孩子长大了也很成功,不过比起自己所应有的潜力来说,这种成功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

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速成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有的速成招数的确可能立竿见影,但是急功近利却很容易给孩子留下非常不好的后遗症。到那时,悔之晚矣。

就在我写作此书期间,我弟弟郝勇给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我有一位同事在孩子教育方面颇下功夫,不管自己多忙,每天都要坚持用很大的精力去辅导孩子,听写生字、检查作业、指导作文。每每发现错误,就要求孩子立即纠正。对于孩子不懂的地方,他还要耐心讲解,保证孩子对作业中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之后,才与孩子一起休息。

听到同事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辛苦后,赞叹之余,我开始自责自己对孩子缺少责任心,所以也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向同事学习,对孩子具体的学习进行帮助和指导。刚开始的时候,效果确实不错,孩子每天回来都非常高兴地汇报:“我的作业全部正确,没有一点儿错误,老师又表扬我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检查作业时我发现他的错误逐渐多起来了,不懂的问题也是有增无减,考试成绩也有所下降,我感到纳闷,思考哪里出了问题。之后我就多了个心眼儿,一次,在我辅导完他作业后问他懂了没有,他说懂了。讲完之后我有意把给他讲解的草稿拿走了。我刚从书房出来一会儿,他就出来问:“爸爸,刚才你给我讲解的那张纸呢?”孩子的问话立刻让我感悟到了问题的症结。大多数孩子对老师的批评还是非常忌惮的,因此做作业时很怕出错,也就比较专心和认真,以免受到老师的批评。自从我给他检查作业之后,他那根紧张的神经松弛了,做作业时思想也就经常开了小差;对学习中的问题也不很在意了,反正不会的时候有爸爸,爸爸的大脑成了他的“外脑”。而对于不懂的问题他也是不求甚解,即使是给他耐心讲解过的题目,他也不一定真正领会,因为这并不影响他顺利完成作业。对于我的失败,我当时还感觉也许是自己有什么不当之处,就特意去拜访那位同事,但令我尴尬的是当我问到他家孩子的情况时,他好像并不愿意说什么,搪塞几句之后便顾左右而言他了。面对冷场,寻求答案的心情让我鼓足勇气打开话匣子,谈了我儿子的情况。不料同事在听完之后,忽然又显得非常兴奋,好像找到了知音。他总结性地对我说了两句话:“希望变成了失望;付出与成效不成比例。”接下来他才谈到他的孩子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让他非常伤感和痛心,同时还有一种迷惘和无奈,因为他已经付出了太多,而现在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才好。

我弟弟的故事恰好成了我教子观念的一个反证。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父母放弃自我全心为子,可以说是:精神可嘉、得不偿失。

因此,本书着眼父母和孩子的长远利益,适用于任何家庭;操作性强、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父母轻轻松松,而教育效果显著。受教育的孩子也将是有智慧的,孩子的受益也将是终生的。

世事复杂难料,不平事以及父母看不惯的事比比皆是。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就教育孩子去适应社会的阴暗面。人之堕落也易,教好孩子恰如逆水行舟。

本书是我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教育自己孩子的经历。笔者不仅才疏学浅且为一己之见,谬误之处还望读者明鉴。我也期待着能从读者那里得到反馈和斧正,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作者简介 :郝晋,山西榆次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系,并获学士、硕士学位。之后就职于太原理工大学,90年代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2006年12月获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工程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道格斯公司首席天线工程师,现任富士康工业互联网高级工程师。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业余喜爱历史、文学、诗歌;博览而有思想。创作涉及文学、诗歌、小说、社会、生活以及历史诸方面。基于对家庭教育之兴趣及实践,著有青少年修养之畅销书《让孩子自己去打拼》(第一、第二版)。家史文学作品曾发表于《山西日报》、《榆次时报》和《密城时报》等国内外华文报刊;作品引起了国内晋商研究者高度重视。纪实文学回忆录《1949望长安》、小说《绝啸》等在个人博客发表后曾激发读者强烈共鸣。另外尚有数百篇作品亦以博文形式发布于海内外,读者众多,影响广泛。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在巴诺书店上架发行 

Image result for barnes and noble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在英国的BookDepository上架,全球免邮费

 《让孩子自己去打拼》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网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