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笔下的太湖美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吴下人家多水居,家家结网日烹鱼。太湖三万六千顷,貌得倪迂着色图。”这是张大千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他八十一岁高龄时所作的“太湖渔家”泼墨泼彩画中的题识。

在2020年的11月,香港佳士得拍卖了这幅张大千的“太湖渔家”(64.5 X 95 cm),成交价为港币1千2百万多一点,而画中景色据本人推测应该是取自于位于太湖的三山岛(见下图)。

         2020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太湖渔家”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曾经在苏州城的网师园居住。据网文说,他当时以网师园为基地,经常外出各地名山游览写作,有些山水画作于现场,也有不少是之后追忆而画出的。如果不是因为日本军队的入侵,张大千及其兄弟应该还会继续居住在网师园里。他后来被迫逃回四川,以后再去过敦煌、印度大吉岭临摹画画。上世纪60年代后寓居巴西、美国,最后定居住台北的摩耶精舍。

上面这幅“太湖渔家”就是张大千在其晚年之时,因对姑苏吴地的思念用了泼墨泼彩之技所创作的一幅力作,表现的应该是如今的太湖之景“三山岛”。无独有偶,在同年同时,张大千还在同一个题跋之下,创作了一幅近景的“三山岛”泼墨泼彩画(见下图),似乎是取用了上图“太湖渔家”的左边部分局部加以放大和精画,读者不妨可以进行比对。

         1979年张大千八十一岁时所作“太湖之景”(恕我姑且这样命名)

对比上面两张画,可以看出,“太湖渔家”左侧的山峦起伏形状以及山下农舍民居和“太湖之景”里的描写大致相同,虽说两张画的视角略有不同,且“太湖之景”更是以近距离来勾勒。

据观察,上述两张画里的山峰应该取自于位于行山的板壁峰,如今的板壁峰照片如下图,可以在网上找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板壁峰没有山路,漫山杂草丛生,野竹绿树遍地,上山绝非易事。民国期间,有文描述板壁峰之绝景,“只见石峰巍峨峻峭,恰如一盆巨大的山石盆景,屹于山间。峰石古迹斑驳,青藤嫩枝缠绕,野花点缀期间。”

                (网络旅游照片,太湖三山岛上的板壁峰)

图中的在三十年代坐落于山脚下的几间简易农舍如今亦早已经发展壮大成了成片的白墙黛瓦的农庄。但行山之板壁峰及其山峦之形状依稀可见,与张大千的“太湖渔家”、“太湖之景”画中的表现基本一致,如下面的照片所示。

      (太湖三山岛旅游照片, 来自网络)

至于在“太湖之景”画中左侧所出现的瀑布,如今在行山没有。但如今同在太湖的鼋头渚景区,有一个“太湖仙岛”,亦建造在三山之上(谓之乌龟山、箬帽山、笔架山)。而在仙岛上,就有一处位于半山腰的一帘“银河”:一条瀑布从山上流下。在满是绿色植物的岛上出现一条这样的瀑布,真的是很有诗情画意,无愧于“仙岛”其名。

本人猜测,在历经了四十多年的沧桑后,当张大千在其晚年回忆起“太湖之景”时,也许把位于太湖另一侧的、但同在太湖的“银河”瀑布记忆成了位于和行山板壁峰一起了,故而创作了这幅“太湖之景”巨作,亦是“太湖渔家”的姐妹篇,并使用了同一题跋。

觉晓 发表评论于
你的这幅的收藏过程没有写出来。不过,恭喜收藏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