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数千年历史中,书法名家辈出,但几乎都是男子,留下名姓的女性书法家却不算多。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女书法家更让人觉得珍贵。
上个月介绍过明代的管道升,一位才华横溢、智商与情商兼具的女书法家。到了晚明时期,伴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冲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更涌现出一些善书的才媛闺秀,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邢慈静。
邢慈静(约1568—1634),号蒲团主人,晚明大书法家邢侗第八胞妹。邢慈静自幼聪慧,悟性超群,工书法,善绘画,尤精白描观音,博学多才,深受世人的喜爱。邢慈静幼年受九嫂杨氏(杨梦山之妹)影响学习律诗,青年时代受长兄邢侗影响学习书法绘画,晚年临摹《澄清堂帖》,深得右军神韵。用笔老辣,结体出奇,高出时人一等,被誉为“五百年来一才女”。更与卫夫人、管夫人(管道升)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女书法家”。
《武定州志》记载:“慈静,博学善属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绝品,与兄侗齐名。”《无声诗史》赞道:“慈静书体,颇类子愿,画品清雅,亦彤管之秀,名家鉴赏不虚也。”邢慈静传世的作品大多是上乘精品,国内外博物馆多有收藏,其《行书临帖》、《行书四言诗》等书法作品大多章草笔意,灵秀古劲。清人评价她的《莲花观音》、《白描大士图》等道:“用笔如玉台腻发、春日游丝”。“笔法超凡、墨痕愈细,神气如生”如今这两幅作品分别被台湾和青岛博物馆收藏。另外,她的绣品也很出色,比如《发绣大士像》被先人赞誉为:“于色丝之外,另辟蹊径,见者论为针神”。
与绝大多数才女一样,邢慈静感情坎坷,磨难颇多。
出身名门,共兄妹十人,她排行第八,与邢侗年龄相差22岁。邢侗最喜爱慈静,不称其名而直呼“八妹”。邢慈静直到28岁才出嫁,这在古代几乎绝无仅有。晚嫁的主要原因是母亲万氏夫人受到长女邢大姊不幸婚姻的刺激,格外疼爱邢慈静,发誓:“非贵人不嫁。”于是,一直拖到28岁才让邢慈静嫁给武定府人、新任山西大同知府马拯。
邢慈静与马拯共同生活了17年,却一直是聚少离多。期间父母去世,她两次回乡奔丧。万历三十四年马拯升任山西副使后,被朝廷派往辽阳前线坐镇7年,夫妻二人根本无暇团聚。邢侗不忍八妹如此,派季弟送姊赴辽,与马拯团聚。邢慈静这次赴辽东之后才有了唯一的儿子。万历四十年邢侗不幸去世,邢慈静伤心欲绝,又一次千里迢迢回乡奔丧,直到万历四十三年马拯升任广东右布政使来临邑探亲,夫妻再一次团聚。万历四十四年马拯又升为贵州左布政使,邢慈静携幼子随行,不料,马拯到贵州不到半年,就因劳累过度吐血而亡。邢慈静断发毁面,一恸而绝,救治三日才苏醒。她亲自护夫灵柩,沿水陆二千里北归,数次遭遇狂风恶浪,差一点将船打翻,邢慈静扶柩大哭道:“柩存人存,柩亡人亡。”
一行历尽千难万险返回故乡,葬马拯于武定府马家祖坟。
邢慈静后半生的生活非常不幸,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又不幸失去一位18岁的爱孙。身心蒙受到巨大的创伤,生活十分凄凉。晚年落籍娘家,寡居事佛,自号蒲团主人,书斋取名“芝兰室”。
当时她娘家已经败落,她无依无靠,自撑门户,非常艰辛。但是,她仍克服困难,亲自拭目双钩刻完《之室集帖》,为世人留下宝贵文化财富。该帖梨木板刻,共计10页,有双面刻字或单面刻字,刀工精良,清竣秀拔,特色鲜明。
四百多年以后,《之室集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照千秋,令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折腰。《之室集帖》今收藏于临邑邢侗纪念馆中。
邢慈静生于万历元年(1573),卒年不详。她的一幅《拳石图》落款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据此推算,她应该活到了70岁以上的年纪。
邢慈静书画作品
邢慈静诗词作品
七绝·读三国志
抱膝长吟道自尊,一时鱼水感深恩。
当年若稳陇中卧,不到秋风五丈原。
七绝·静坐
荆钗裙布念重违,却扫焚香自掩扉。
莫向吹箫羡嬴女,多年已办五铢衣。
当代各种所谓的“文人”,沽名钓誉者多,潜心做学问的少,不知道似邢慈静这类才女可还有乎?
风入松·刑慈静
墨脉
未曾辜负一华堂,非是寻常。明眸灵秀相兼得,问何人、可竞风光。泼墨如持神笔,拈针亦胜群芳。
人生谁料却寒凉,雪又清霜。情亲别去门庭败,剩孤身、独倚寒窗。幸有兰芝为伴,但留万缕馨香。
贴首谭晶原唱的《龙文》,歌曲不是很流行,我却是很喜欢。唱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觉也很适合邢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