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第一, 十, 十一 法】

欣赏诗词,和分享高尔夫球运动的乐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
      
   绝句体小句促,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结尾。尾联的結句是全诗点晴结穴之所在,历来为诗家所重。唐代以来的诗评家,对绝句的结句有诸多评析,但大多止于一鱗半爪,缺乏整体观察。笔者多年涉猎绝句,于历代诗人尤其是五七绝好手的结句习惯感受良深,特撮摄出来说与读者共识。
绝句是定型于唐代的诗体,属近体诗的一种。因而举凡近体诗的写作方法,也一样适用于绝句。但绝句毕竟又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略有不同。比如说“卒章显志”、“首尾呼应”这些在诗文中普遍运用的结尾,在绝句中也有使用,白居易就提倡“卒章显志”,其绝句也大量使用这种方式作结。但绝句因其体小容量小,除了首联就是尾联,主题难以延伸,如果收结用“卒章显志”,主题一点出来便容易“词意俱尽”,显得诗意浅白。所以历来的诗评家多讥白诗过于浅露。但白居易主张诗要大众化,要的正是这种浅白风格。因此也不能一慨而论说浅露一定不好。写诗不能千人一面,绝句也不能只有含蓄尽玩深沉的一种风格。但多数人都说好的、在民众中留传最广泛的绝句,就是风格的主流,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以此,我们逐一剖析,即可看到历代诗人在写作绝句中,如何巧妙地处理结尾。
概括来说,有以下十六种结尾方法。
      
(法1) 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试看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的前三句浓笔写情,从军中宴乐的“换新声”入手,但怎么换也摆脱不了边关的“旧别情”,这种扰得人心烦乱的“边愁”总奏个没完没了,那“听不尽”的到底是怨?是恼?抑或自豪?赞叹?读者正期待诗人把谜底揭晓时,诗人却抛开话题,轻轻宕开一笔,让“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浑景色把所有的混杂声音和斑澜情感拦腰斩断!你自己去思考答案吧。这叫“以不尽尽之”。其艺术风格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的“含蓄无垠,思致微渺”。
绝句中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最早似见于王勃的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首联写旅思乡愁,“念”归而“悲”滞,情浓难化。而尾联转而写景,以遍山飘落黄叶的景色收结。这便是以景结情。但王诗的收结因第三句的“况”字使首尾两联自然衔接,结句略为平缓,艺术效果不象王昌龄“如截奔马”那么强烈,但于表现手法亦是若即若离,颇耐人寻味。
王勃之后,这种以景结情的结尾技巧更多地散见于五七言绝句之中。李白与杜甫这二位诗坛大家,更是随意拈出用之不着痕迹。如李白的《黃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惟见长江天际流”结送别之情、《哭晁卿》用“白云秋色满苍梧”结悼念情,杜甫的《漫兴》九首之六用“碧水春风野外昏”结懒慢情,均有深意而耐人寻味。晚清人梁星海有一首
《独夜》


笛声幽怨在天涯,但忆春时不忆家。
一月照人凄欲绝,寺墙开满海棠花。


显然步唐人之法甚得韵味:笛声怨而情凄绝,诗人何故忆春不忆家?诗人不言而以花景结句,似给你一头雾水,但微妙之处正是放开一步,以不尽尽之,以景结情更觉诗意浑含不尽。
今人诗中许多名家沿用这种以景结情技巧者,举例如下:
原巴黎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暨南大学教授的陈钟洁女士有一首写十年文革浩劫的绝句
《有感》,诗曰:


风云扰攘欲何之?曾是鱼龙混杂时。
欲写十年文革史,残灯如豆泪如诗。


前三句尽是描述感慨之情怀,抽象而朦胧,结句则收声,只摆出一个具象的画面,一幅实景,不言胜千言,无声胜有声。
河南诗人常振励先生有一首
《辛末花朝》


流光不改百年心,无奈情魔晓夜侵。
梦到天涯芳草渡,梨花满地月西沉。


几乎是同样的结构安排,前三句叙述相思情怀,结句出以景结情之笔,情感便隐入一片凄凉苦楚的景象之中。
笔者也有袭用这种以现场景色切断绵绵情感而让诗意浑含不尽的结尾技巧的绝句,这里不怕自夸也附录一首:
校园往事渺如烟,独有旧情犹挂牵。
泪洗无眠啼又晓,一轮残月尚高悬。
    《海外相思曲九首之九》
前三句抒发十五年隔海相思之苦楚,结句不言情而布景,残月高悬的画面似一把利剑,兀地把情思斩断,但晓窗残月的景象,不是看了益发凄凉么!这结句是否有唐人的风韵,读者可自行品鉴之。
七绝·思愁
相思萦结夜遥长,赊酒消愁更惹伤。
梦里家山云水路,凄凄月色透寒光。

                     ----------------------------------------------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七绝 梦归祭父
文/清雅淡然
野絮霏霏柳半残,长空有雨夕阳前。
莫非山月随家父,带走光华不再圆。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乡愁
文清雅淡然
家山旧事渺如烟,惟有亲情总挂牵。
梦泪沾襟常夜醒,空庭残月任高悬。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七绝.乡愁(步清雅老师韵)
文/新如
杜宇声声梦已残,披衣伫立倚窗前。
芭蕉竹影家山似,乡旧何时共月圆。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七绝.未眠
文/新如
麻雀临窗笑我痴,孤灯照壁到何时?
原来人在书丛里,已是天光犹不知。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工地上的奢望
作者 草泽马
荒山野岭鸟留声,有感春思怀绮情。
工地辛勤朝暮事,何时邂逅逛花城。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别天峨
作者 草泽马
天峨一别悴愁烟,远念陈情钩罣牵。
夜夜难眠思有泪,空房凄楚月孤悬。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打虎拍蝇
作者 草泽马
龙蛇混杂鬼狐随,贪墨成风已下时。
轶说清源鞭警世,敲山震虎激昂辞。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难忘的思情
作者 草泽马
时光荏苒忆芳心,情海生波夜夜侵。
梦里看花虚幻影,香魂飞去冷沉沉。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孤 夜
作者 草泽马
琴声怨笛到天涯,只逐春烟不念家。
晩月凄风孤寂默,岭南开满绣球花。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七绝:新愁
文/人和
退隐归闲诸事休,胡床寂寞惹新愁。
骚坛欲访无佳作,何以春风扫白头。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七绝:暮景(步清雅淡然老师韵)
文/人和
霞映湖波夕照残,长堤花怯晚风前。
莫忧日落无佳景,索句高窗月正圆。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七绝:老笔
文/人和
相伴公门岁月长,可怜与我共风霜。
问君歇后书名录,多少人归鹤梦乡。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怨妇
文/覃瑞宽
清风冷月夜难眠,起坐临窗遥望天。
牛女华星光闪闪,郎君可是盼团圆。
法一 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题羊狮慕笏板石
文/水木之园
一石凌空绕紫烟,犹如擎笏拜朝前。
几多风雨古今事,情若青山起伏连。
 
(法1) 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春日
闲人一味
十里隔窗望不明,湿风身上意凉轻。
小楼独坐听寥寂,花落无声雨有声。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夏夜吟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
荷夏塘蛙鸣夜时,扶藜信步自由之。
寻诗静静向天问,恍是星星笑我痴。
(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湘西不了情
文/韦明伦
遥想湘西夏紫烟,情思柳翠夜难眠。
从文笔下苗家女,多少书生梦里牵。
     

 

***************

(法10)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第10法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
 
(法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直落急收的结尾,虽然诗人通常也会藏锋留味,以备咀嚼,但更多的还是呈现真情直露的情形。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也是一、三句式,结句斩绝,但语浅义明。再如,戴叔伦的《对酒》:
三重江水万重山,山里春风度日闲。
且向白云求一醉,莫教愁梦到乡关。
斩绝而收的结句也是真情呈现。有时,诗人为了玩深沉,便故意在结句中选用含浑的字眼,让结句有较多的不确定性,这种结尾技巧称为含浑圆转,其目的在于使诗意更加厚重。
且看王昌龄的七绝《从军行》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此诗结句也有斩绝的气势,但用了一个含浑的“终”字便有点不同。“终”字可作“终归”和“始终”的两种不同含义解,用前者解是归期无日,用后者解是誓死不归,一个是逼于客观的无奈,一个出自主观的是豪言,二者差别极大。有人说结句应是豪放语,有人说如是豪放语则为什么不用“誓”字更有英雄气魄?清人沈德潜则认为:“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信有意味。”(《唐诗别裁》)其实,诗人之所以用含浑的“终”字而不用明白的“誓”字,目的在于用结句的不确定性来加重全诗的意味。也许诗人要的正是既自豪也无奈,这二者都兼有,感情色彩不是更丰富复杂么!试想,沙场百战的军士既有为国效命的自豪感,也当然有戍边征战的苦寒寂寞感,如果诗人用“誓”字即可变含浑为明白,但那喊出来的豪言壮语便只是诗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号而决非戍边将士的心声了。
王昌龄的这种含浑结尾手法在另一首《从军行》中也有表现。《从军行》之一:
锋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结句的“无那”二字,也是含浑圆转的笔法。本来是写戍边军士在城楼上怀念家中的妻子,随着那幽怨笛声的吹起,突然觉得那笛声消解不掉妻子对自已的怀念。结句的反转是借助“无那”二字过渡的。“无那”意近“无奈”,但“无奈”浅白而“无那”含浑。查“奈”为仄调而“那”为平音,按理此处应用仄而不能平,因此笔者怀疑“无那”是否为“无奈”的刊误,但查过几种最早的版本,均为“无那”无误,难道是诗人为追求含浑圆转的艺术效果而不顾音律的缺陷?关于此诗的结句,李绬《诗法易简录》曾这么评说:“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已,正深于思家者。”这是对王昌龄擅长七绝结句结得浑厚有深意的称誉。
用含浑结尾手法可使诗意不至于浅白直露而有厚味,但有时也造成后人解读时的人见人异。杜甫的一首《八阵图》在诗史上聚讼纷纭历时最久,其疑义在结句的一个“失”字。原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失”字既可作“错失”、“失去”、“未能”解,也可作“失策”、“失之”解,因此字的含浑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解说。作“失去”解的有三种说法,一说遗恨未能吞灭吴国,一说因“石不转”恨老天不助其灭掉吴国,一说吴兵已进八阵图而该阵没发挥威力将其全部灭掉而成遗恨。作“失策”解的也有三种说法,一说以刘备呑吴之失策为恨,一说诸葛亮以未能谏止刘备呑吴自以为恨,一说刘备未能运用八阵图去呑吴乃成历史之遗恨。有趣的是,参与聚讼的都是大名鼎鼎的学者、诗评家,举如苏东坡、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沈德潜、俞陛云、李锳、刘永济等。其实,学者们往往求助史实或解读诸葛亮,说得头头是道,却忘了最根本的事实:诗是杜甫写的,那一种说法对应当是杜甫裁决。可假如杜甫说你们全都对,这正是我要的效果,那你也须认了,这叫“诗无达诂”。
今人运用这一手法的自然也很多,效果比较突出的试举几例。
江西诗人蔡厚示有一首绝句《雁荡山怀内》,诗曰:
雁荡山奇水亦奇,夫妻峰下惹相思。
叮咚溪似喁喁语,蓦忆临行未画眉。
这诗的结句,语意甚为含混。可以有四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未画眉”的是诗人自己,一种是“未画眉”的是诗人的妻子,一种是诗人没有给妻子画,一种是妻子没有给诗人画。一般来说,当以第三种为比较接近作者之本义,用以暗喻出行时有些责任没有履行,漏了一些分手时刻本该做的事。也许在临走告别时匆匆只顾着亲热,也许走得仓促压根儿没来得及告别。总之到了夫妻峰下,便不由自主地泛起一股浓郁的恋情,这才惆怅还有许多深情藏在自己心里深处来不及向爱人表达。那么,这结句是用一丝歉意反衬爱情的温馨与甜蜜。试想如果结句用“笑说临行未画眉”或“怨说”、“怨诉”之类,则明白直指诗人没有给妻子画眉而不会有上述其他歧义。但正是用上“蓦忆”这一词语而让“未画眉”具有更多的解释空间才使得全诗意蕴深厚,诗味隽永。
深圳诗人邹国荣有一首绝句《漫吟》,结句也十分含混而藏味极深。其诗曰:
心无块垒自疏狂,消受槛前圆与方。
诗酒筇舟形放浪,任由落照作平章。
此诗尾联主要抒发诗人“诗酒”人生、“放浪”形骸、闲观风来云去日出日落的旷达胸襟。但结句的“任由”二字,既可做洒脱、豁达解,也可做无奈、不争解。做洒脱解,是说退休了,家国之事一概不深究,但作风景欣赏便是了。做无奈解,是说退休了,不在其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看到管理百姓的政事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也只能感叹而已,又能怎么样呢?(落照,纵有“无限好”的风景,但毕竟是快要坠落已少生气的美景。平章,也可作管理百姓的官名解。《尚书 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宋代设有“同平章事”一官,职位相当于宰相一级)。如果是后者,则诗人的“诗酒筇舟形放浪”只是一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自我放逐罢了,细加寻味便可看到了诗人一丝儿忧伤。可见此诗结句,因其含浑而使诗作蕴藏有不同的深意。
笔者也曾用这种含浑圆转的结尾手法写过一些绝句,本处也附录一例。《台湾行绝句12首》之一:
    到达台北桃园机场过边检须走“持外国护照”访客通道排长队焦灼而有吟
放眼中华道正空,飞身喜做故乡翁。
无端却被一人误,两岸民同国不同。(注)
      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区别在有“人”
笔者第一次去台湾,过边检时看到好几个通道空无一人,上面浮现的是“中华居民”的字样。其他那些标示“持外国护照访客”的通道则排长龙。当时对于自己这一“外国访客”的身份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而对“中华”二字则有本能的认同,于是径直往那边走,谁知还没到达窗口就被警卫拦住,那人示意我必须去那边排队。于是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百感交集,遂吟作此诗。第三句的“一人误”有多重含义而结句的“国不同”也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国号的不同,国运的不同,政体的不同,国民待遇的不同。唯其含浑,蕴意方深。
-----------------------
学习习作:
(法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七绝 乡愁
文/清雅淡然
纤辉依旧如初耀,萧瑟心中却未休。
欲把乡情风载去,霜风能托几分愁。
(法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七绝 望月思忆
文/清雅淡然
明月如初挂碧空,乡思欲寄却词穷。
根因动乱无求处,休怪儿时未用功。
 
(法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七绝.姜太公
文/新如
学艺昆仑尊玉虚,有成奉旨下凡居。
番溪蓑笠空垂线,是钓王侯是钓鱼。
 
法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七绝,夏夜吟
文/新如
新茶慢品味如何,澹月蛩声思绪多。
夜半诗成谁解意?须烦青鸟送嫦娥。
 
(法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无名花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路上野花无姓名,一年一度自繁荣。
草根虽贱心存梦。冬萎秋黄春又生。
母亲节忆母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常記兒時享夏风,皎晴綠树映雙瞳。
黄鹂声里倚慈母,今忆犹然噙泪翁。
亲子游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避疫三年忐忑人,解封初夏放飞身。
绿阴支起野营帐,亲地亲天亲母亲。
 
(法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吟梅 【首句借用邻韵】
水木之园
风饕玉骨更华滋,雪压红花犹杰魁。
如竹脱尘如菊雅,何曾空自梦春回。
 
(法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滇朴树
作者 草泽马
  朴树形优雅,轻风吹绿泻。
  滇南此物多,清绝复容冶。
 
 
***************
 
(11 法)
绝句结尾十六种手法第11法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
 
(法11)平淡收结,内含深情
诗评家常说,一篇之妙在于结尾,结尾之妙在于有情,有情之妙在于含蓄,含蓄之妙在于平淡。能以平淡语收结,看似漫不经心,有时诗人只是站在远处旁观,冷暖不露声色,落笔客观而不掺杂半点评判意见,但却把深厚的情感隐含在客观平淡的话语之中。这样的结句,读过只觉平常,掩卷始悟有味,及后思之弥觉高深,诗意厚重,这便是唐人五七言绝句中使用频率较多而手法也日渐精巧的结尾技巧。
且看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全诗重笔浓墨写秋风:秋风来去无迹可寻,只听远处“萧萧”声中秋风已幡然而至,跟着看到雁群开始往南飞;很快地,秋风又进了庭院,在树叶中摩梭而过。至此,秋风的形象已具状可感,但诗人仍未露一丝半点情感,景中之情该在结句中点出了吧?却见诗人以“孤客最先闻”结句收笔。“最先闻”是喜是忧?从字面上看不出来,因其语近中性平淡得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象苏颋在《汾上惊秋》用“秋声不可闻”,则悲伤忧愁情感立即溢于言表。那么,是不是诗人不想表达思想情感呢?显然不是。于是掩卷之余,再回头细想。秋风“萧萧”而至进了庭院近在眼前声在耳边,诗人听到了,其他人也当然听到了,可为什么却说是“孤客最先闻”呢?显然是“孤客”对周围环境的变异、时令物候的更替比别人更为敏感。正如唐汝询所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知秋,所以闻之最早。(《唐诗解》)”如此说来,则是“孤客”先有羁旅之愁和思归之痛方会敏感“先闻”,那么“萧杀”秋声便会令“孤客”触绪惊心愁上添愁黯然销魂了。你看,这强烈的思想感情就这么悄然无声无息地藏匿于结句的平淡语之中,难怪钟惺评此诗说:“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唐诗归》)”。
提倡写诗要率真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李白,是善造平淡而到天然的高手。读李白的五七言绝句,你会觉得如同沐浴清风、抚触晨露、闲庭漫步、林间听鸟那么淸新自然。《静夜思》这首五绝,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乃至时至今日仍高居十大唐诗榜首,其魅力正在其平淡到天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清新朴素,四句尽是口头语信口而出:月白如霜,夜静秋凉,短梦初醒,不觉触动旅思情怀,举头低头之间,默默思念着久别的故乡。起句轻松,结句平淡。全诗既明白如话,又蕴藉感人。它内容单纯,但情韵丰富;任何人都能理解,却又非一般人所能体味得尽。俞樾在《湖楼笔谈》中所说“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正是此诗妙处。也正是胡应麟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自然”之作(《诗数.内编卷六》),无怪乎网友们称此诗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骨髓之中,以至于对“举头”“低头”的重复用字影响平仄律也毫不计较了。
宋人绝句中也大量沿用此种淡语结句的手法。且看王禹偁的《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此诗开门见山,起句即点主题,承句抒发议论,第三句补述“乞火”情节,结句自诉志趣,用语平淡而内含深情。再看韩维的《展江亭海棠》:
昔年曾到蜀江头,绝艳牵心几十秋。
今日栏边见颜色,梦魂不复过西州。
此诗从诗题上看是咏海棠绝句,但细读诗文却是一首缠绵悱恻惆怅感伤的爱情诗:先前诗人暗恋一个红颜,几十年一直眷恋不能自已,不想今日见到一位容貌相似的女子,一时又勾起深藏心底的爱情,但青春已消逝,爱情已错过,情真意切又有何结局呢?结句“梦魂不复过西州”用语平淡而内含惆怅感伤,等于说美梦是该结束了。
今人诗善用淡语作结、语气波澜不惊而暗藏深厚情感于诗中者,甚为普遍,大抵凡嗜好近体诗者,无不精通此道。这里略举数例。
湖南诗人周笃文有绝句《书斋》,其诗曰:
日日吟笺与郑笺,鸡窗灯火对残编。
古欢一段谁消得,布袜青衫三十年。
为古人诗词作注,写赏鉴文字,间中也吟几首纾解性情,灯火鸡窗,天天如是,这种孤寂平淡的书斋生涯,一熬就是三十年,肯坐此冷板凳的通常正是有大境界之人。此诗正是坦露学者心胸和诗人气质的自白,但结句却用上一句平淡如水的“布袜青衫三十年”,情感尽深藏于未具感情色彩的文字之中,读后颇耐人慢慢寻味。
江西诗人熊盛元有一首绝句《闻歌有感》,其诗曰:
剑影刀光取次过,鹃声凄切泪成河。
谁知四海承平日,又听当年语录歌。
语录歌是文革时代疯行全中国的特定社会现象,没有经历过那一历史时期的人要读懂这首诗会费事一些,因为必须了解“剑影刀光”、“凄泪成河”是怎么一回事,何况对于那一段历史,至今也还没有全面梳理、彻底反思和公正评判。但以“造反”为名义,呼口号、戴帽子、挥棒子、动刀子、毁灭传统文化、残害无辜人士,那就是一场红色海洋淹没一切的文化浩劫。语录歌代表的是一个疯狂的失去正义失去理智失去人性的时代。是以,这诗的结句,看似平淡,看似不带感情色彩,其实却深藏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深深的忧虑。
湖南诗人熊鉴有一首写于文革期间的绝句《插秧》,因其所处时代氛围及自己的落难,诗句朴实而平淡,结句尤不露声色,其诗曰:
吃饱今朝好插秧,半锅马料作人粮①。
老妻花上还添锦,三个田螺做碗汤。
注①一九七零年生产队向尼姑湖军垦农场乞得一些喂马的豆饼做口粮支持插秧田。
这首写于作者下放在湖南沅江“劳动改造”期间的七绝,是那种特定时代特定生活景象的精彩缩影。“马料作人粮”,只有经历过那特定时代及凄凉遭遇的人方可领会到其中的苦楚。与“马料作人粮”相比,这“田螺汤”当是最美味最让人垂涎三尺的佳肴了。这结语平淡的诗似乎洋溢着一丝快乐的生活气息,让人感觉到诗人对生活十分乐观的博大胸襟。其实,细细品味,就可感觉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一股悲哀与愤懑。原来是用乐笔写哀情。但字面绝没有一丝悲哀与愤懑情感的语意,这才是最具匠心的含蓄之笔。
笔者2008年春节吟有《抒怀》绝句一首,也袭用平淡收结而内含深情的结尾手法,如果本人不说,读者能猜出作者结句所暗藏的情感吗:
雨雪惊春入鼠年,人生六十梦难圆。
一朝盛世多奇景,且借余光写郑笺。
 
------------------------------------
学习习作:
 
(法11)平淡收结,内含深情
七绝 雨望
文/清雅淡然
垄稻秋来已收尽,远山雨影朦胧。
低头忽见冬青树,不及家乡柿柿红。
 
七绝 望归人
文/清雅淡然
山色空蒙雷电惊,荷花雨匝顺风倾。
潇湘八景不知处,忽有归舟汽笛鸣。
七绝.望乡
文/新如
秋雁断行踪,楼前依古松。
故园看不见,山水几千重。
 
七绝.旧思
文/新如
为许回思夜月寒,濡毫诗罢字阑珊。
此生此世未能忘,无住无缘相见难。
 
杨花吟
作者 草泽马
朝飞暮落觉春残,惹意牵情神未蔫。
水阔山高休问处,杨花且向草丛眠。
 
父亲节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又到父亲节,相思梦五更。
凭肩扶写字,似唤乳名声。
 
送别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感君相送意犹豫,知我有情还欲留。
现在不兴折柳事,两相移步几回头。
 
无为之为—水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本愿低平静,无心竞上游。
随缘入田陇,万绿笑昂头。
 
 
(法11)平淡收结,内含深情
为金婚纪念而吟
水木之园
昔日一同来谷垦,荷锄红土结姻缘。
而今岁月风华去,淡饭相依五十年。
 
 
Meander001 发表评论于
冯振心(1897~1983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1法:
此种写作手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如:

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2法:
此法与第一法稍异,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

如:

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第3法:
第三、四句,?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

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Meander001 发表评论于
(技法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五绝】客里
文/月旦茶点


省识斜阳暮,欲惊鸿影顾。
相怜客里心,叶落纷纷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