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时,如鹰再次展翅上腾 /向京宜(92级化学系)

道成了肉身,丰丰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魅力四射,令我折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风起时,如鹰再次展翅上腾

/向京宜(92级化学系)

时光荏苒,光阴如昨。转眼间离开燕园已经二十年了。2017年7月暑期的时候,回校参加了毕业二十周年的聚会,这次圣诞节假期北美的同学又有佛罗里达的游轮聚会。此刻落笔的开始,是在从旧金山飞往香港的飞机上,我愿意以文字形式和大家分享生命中的几个片段,也再次数算神的奇妙恩典。

神透过小小图书馆向我说话

我决志信主是在读研究生期间。于我而言,夫人的影响是起因或第一推动力。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们一同申请到了位于纽约长岛的石溪大学(SUNY at Stony Brook),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夫人在北大求学期间已经接受了基督信仰,有美好的见证。到美国后,她就开始寻找附近的教会和团契。我当时的态度是不反对,也会陪她一起前往。

教会的林洵牧师非常和蔼,弟兄姐妹也都谦和友好,在他们当中感觉很温暖。但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不愿意参加教会的主日崇拜,因为心里并没有接受基督信仰。一个常见的场景是,主日大家都在教会大堂敬拜,我则在隔壁房间帮大家烧茶水,再用巨大的电饭煲做上20-30杯米分量的米饭,以备大家之后的聚餐。有一点可以小小夸口一下,受过分析化学训练的我,对于大锅饭的米量和水量倒是控制得恰到好处。然而对于讲道、唱诗,我都没有兴趣。

很庆幸当时没有智能手机可以打发时间,百无聊赖的我很快发现了一个角落:教会图书馆。我们聚会的场地是租用一个美国教会的,也被准许在孩童照顾室顺着一面墙放了几排书架,书架上摆放了不少中文的圣经书籍。1998-1999年的周日时间里,我翻阅了架上几乎所有书籍。其中印象很深刻的一本书是笔名为微言的弟兄所写的《科学与信仰》。

对于在中国经历了完整的小学到大学教育的我来说,接受基督信仰会经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塑,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冲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把科学当作主义因而排斥信仰、把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是两个大的障碍。但与此同时,我也很清楚地知道,从小被灌输的唯物史观与现实生活更是脱节,并不能解决心里的空虚感,帮助我安身立命。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19-20)神通过教会团契的弟兄姐妹,借着小小的图书馆向我说话,填补我心中那个空洞。也感谢牧师允许我那么长的时间躲避主日崇拜,“宅”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不知不觉间,以前困扰我的很多问题都慢慢解决了,对于福音也经历了从抗拒到犹疑到追求乃至接受的过程。

在世界观方面,我慢慢经历了从无神论到不可知论到接受上帝创造的过程。同时,我也看到近现代科学在西欧和美洲取得了巨大进展后,其中泛起的无神论思想在苏俄与中国传播,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科学作为认识自然现象的工具也同时被拔高到科学主义的高度,以作为宗教信仰或所谓迷信的对立面。然而,科学主义本身既不科学,也不是什么主义,应该还给科学本来的面目——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工具或方法论。

恩典的记号:人车毫发无伤

作为一名从事化学及生命科学的学者来说,既能赞美造物主所创造的世界,又能够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这是何等美妙,何等幸运!

1999年的冬天,我受洗归入主的名下。还记得当时的一个细节,洗礼时全身要浸入水中,不巧洗礼那天加热装置出了故障,直到现在仍记得那体外的凉水与心中的热忱交织在一起的感受。

在纽约长岛成为基督徒后,我周五常常参加石溪学生活动中心校园团契的聚会。在那些来自大陆、港台及美国本地各种不同背景的朋友身上,我看到了弟兄姐妹如云彩般美好的见证,而且每一片云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和色彩。

2002年下半年,我和夫人博士毕业。在同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之前,我们决定去和美国东部的几位朋友道别。结束最后一站拜访,晚饭后回程,我们开车到耶鲁大学附近时,雨下得突然大了起来,雨刷开到最大还是看不太清路,路灯也昏昏暗暗。

当时汽车处在两条车道的左车道(快速车道)上,我们突然见到正前方有一辆汽车,距离已经很近了。我是司机,头脑里第一反应就是猛踩刹车,希望能避免追尾。大雨中刹车没有平时那么管用,然后就是“砰”的一声,很大的震荡。

当我和夫人回过神来,已经在右车道上了,车辆还在向前行进中,好像没有什么异常。惊魂未定的我们,赶紧在临时停车处停下来检查,两人都没受伤。我下车后在雨中围着汽车转了几圈,却没发现任何碰撞的痕迹,人和车毫发无伤,感觉就如同车辆在最后关头被直接平移到了右车道。

我和太太作了简短的祷告,从后怕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后,一路顺利回到家中。这个雨夜中的神迹,是神给我这个自诩理性其实小信的人,一个明白的恩典记号。

惜别燕园廿载,归来仍是少年

搬到旧金山湾区后,抱着一颗单纯感恩的心,我们开始在伯克利(Berkeley)附近寻找合适的团契和教会,希望能够有事奉机会,把福音传给更多和我们背景相似的学生学者。

很快的,我们就得知好几位当时在斯坦福的大学同学,包括唐维平夫妇、蒋春晖夫妇、孔敬等都已经是基督徒,周日大家居然能够在圣马特奥的同一个教会一起敬拜神,后来还有何宁的加入。真是体会到了神奇妙的引领!

我们也顺利开始在伯克利校园6年多的事奉,结识了很多华人学生、学者,同工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团契中的各种需要对于同工是很好的锻炼,带领查经帮助我们对神的话语和心意有更多的揣摩,同时养成灵修的习惯;周末聚会时音乐方面的需要,让我重拾吉他作为伴奏的乐器,在现在的教会中也能够以此和同工搭配。

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上看,自民国以来校园福音事工从未间断。从最早期的教会大学,如原址在现在燕园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华西医学院等,之后各大学福音事工的展开,20世纪下半叶台湾校园事工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大陆留学生福音事工,一直有神的引领和保守,中间有很多奇妙的见证。

2007年旧金山湾区四个学生团契的秋令福音营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办,当时我是伯克利团契的负责同工。在此前不久,我的博士后导师因脑溢血突然去世,我正在实验室收尾和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几个月的营会筹备,让我深深体会到,其实在那些繁琐的细节面前,在身心的疲惫中,人凭着血气的爱心和热情都很有限。唯有信靠主的大能与大爱,才能在其中完成信心与爱心的操练。

事奉中另一大的收获是拓宽了视野。在主里事奉的一个果效是将我们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同风将鹰推到高空,从而能以超越的心态、更高处的眼光看待地上的人事物。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在低谷中,神的杖和杆都安慰我们;同样的,祂也会用我们曾登临过的高山,提醒我们在祂里面可以达到的高度与眼界,不要灰心。

“惜别燕园廿载,归来仍是少年。”这是我返回燕园参加毕业20周年聚会时的感想。“仍是少年”,一方面是怀旧,仿佛回到大学时代;另一方面,同学们都已步入中年,压力山大,希望我们能一直保有少年人的心态,满有盼望。

正如《诗篇》90章10-12节里说到的,“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求祢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令人倍加感恩的是,在北大92级化学系的156位同学中,至少已有十几位成为基督徒,因着一样的信仰成为主内的弟兄姐妹,成为新造的“少年人”。在神的恩典之中,如鹰再次展翅上腾!

作者简介

向京宜,出生于湖北。1992-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1999年于纽约长岛以琳浸信会受洗,现居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

最喜爱经文:”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篇》90:10,12)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