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服事,蒙福的群体(39:32-43)

这里是一些个人的读经分享。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生命的力量是从认识真理开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103段记载的是会幕完工的总结。经文将会幕的各个部分,从帐幕到帐幕里面的陈设,然后到帐幕外面的布置,再到最外面的院子,最后是祭司供职所用的圣衣,一一细数了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劳碌,如今,这些都已经制作齐备,被送到摩西这里。摩西看到这些都是按照神吩咐他的话所建造的,验收合格,自然也就满心欢喜,为他们祝福,不单只是因为他自己可以向神交账,更是因为看到百姓愿意按照神的心意去行,使得神的心意满足,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

经文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是两次提到参与会幕的制作者是“以色列人”(39:32,42)。我们可能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因为的确是以色列人在制作会幕,所以称制作者是以色列人,这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然而,联系上下文,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用词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之前的许多制作过程的段落,当经文提及会幕的制作者时,基本上都是比撒列、亚何利亚伯,以及那些在他们的带领下一起参与建造的以色列人。不过,当经文在会幕建造的总结中用“以色列人”来指代制作者,而不再是用比撒列、亚何利亚伯,或是具体参与的一群人,这就让我们感受到很大的不同,因为作者在这里是有意将整个以色列民族当做是会幕的制作者。从整个会幕的制作过程来看,我们也可以知道,上百万的以色列人是不可能都在会幕的实际建造中有份参与的。会幕的制作过程很明显不可能让这上百万人都有参与的机会;而关于会幕材料的奉献,也不可能让这上百万人都有机会参与,因为当时的奉献很快就已经是富富有余,以至于有许多奉献都不再收下了;这其中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家庭或个人可能根本奉献不出来会幕所需用的材料。

那么,明明不是每个以色列人都在会幕的奉献和制作中有具体参与的,而且经文也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一再重复制作者是比撒列、亚何利亚伯以及心中有智慧可以来参与的人,可是为什么经文却在最后总结的时候突然以全体“以色列人”来称呼制作者呢?虽然有这样的疑问,但我们也可以藉此体会作者的心意,即虽然不是每个以色列人都在其中有参与,但实际上却依然可以视作全体以色列人都参与在其中,因为他们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得到具体服事的机会,但是大家的心都在一起,都在彼此守望,都在引颈渴望神在子民中的居所早日建成、神可以早日来到祂的子民中居住。因着以色列人全体在其中的无论是具体行动还是心思意念和情感的投入,所以他们合在一起是服侍的群体,也成为蒙受祝福的群体。因此,摩西没有单独将那些具体参与奉献和制作的人挑出来祝福,而是给全体以色列人祝福。

今天,我们在教会的服事也可以呈现出如此美丽的画面。的确,并不是每一位弟兄姐妹都可以在教会的所有大小事上有参与,然而这不意味着在教会的每一件大小事上都只是个别弟兄姐妹的参与。实际上,教会是一个整体,当我们心意相同、爱心相通、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时,我们彼此代祷、彼此守望、彼此扶持、彼此关注、彼此记念,虽然不一定在每一件事上有具体同工的机会,但实际上我们都是在参与。我们是以群体在共同服事,也共同成为蒙神赐福的群体。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身临其境去感受这些送到摩西面前的会幕各部分物件,体会服事的喜悦;也默想“以色列人”这个整体的概念所代表的意义,给我们自身的服事带来激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