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的含蓄委婉
2005年7月17日
何必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16日在上海表示,中欧经贸关系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略。)
国内媒体在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在接受中国新闻媒体采访时所做的这番表示时,几乎都用了对互相示好的语气和言辞。本来嘛,人家主席不远万里到了你的地界儿上,怎么着也得客随主便,造访总不能老是说些个让主人听着不舒服的话是不是?
听听这个主席在对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时的希望是怎么说的吧,“能够注重维护文化传统,保护好生态环境”,并且以一副谆谆教诲同时还带着那么点好为人师的口气,对中国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和进步的条件进行了评论。这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说中国人在维护文化传统上做得还不够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还有待努力?这不是暗示着给主任添堵嘛。中国人的事,凭什么让人来说三道四?这话要是让米国人听见了,说不定该怎么幸灾乐祸呢,欧盟与中国都奉行多变主义发展战略,不同程度上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欧盟作为超越其成员国之外与战后民族国家主权无涉的公共权力实体,在经由了法国对欧盟宪法说“不”这种心脏对身体说“不”咄咄怪事之后,以及荷兰也跟随法国否定该宪法,米国人一直暗自窃喜:欧盟还牛什么?想联合起欧洲的力量与美国抗衡,也太自不量力了吧?就算欧盟主席到中国,也不过是遍体鳞伤的共同体头领的象征性定期会晤。而就在这时,欧盟主席还是没忘了戳中国的软肋,什么文化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分明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个老巴,怪不得在欧洲的中国人把作为联合国安排的难民里的巴基斯坦人都叫做“老巴”呢。这次伦敦地铁公交爆炸案后这个称呼再度成为焦点。
说是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上还要有大量技术性工作要做,这无非就是些外交辞令而已。说中欧贸易规模巨大产生摩擦和问题是正常的,这当然也是有目共睹的。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其中一个讲解人是在外商投资、国际贸易方面研究成果颇丰的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他在接受媒体就此的采访时认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2002年到2004年3年间,对外贸易翻了一番,贸易总额从5000亿美元飙升到10000亿美元,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是没有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些贸易摩擦“正常到了极点”。
所以嘛,这种“正常到了极点”的摩擦和问题,有什么大不了的。无非就是中国市场空间已经被压缩地太狭窄,而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又过于险恶,迫使企业不得不为了生存干出些越轨行为,导致了国际上对中国产品制裁,既然中国外贸增长速度与规模世界上没有,那么受到贸易制裁前所未有也就是理所当然啦。
老巴还是很圆滑地回避了什么时候才能给予中国那个被中国人望眼欲穿的市场经济地位,并说着如此“原则性”的话,“希望在未来30年里,中国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能够很好地保护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做到经济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才能在未来实现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和进步。”
仔细想想老巴这话,“实现经济腾飞”、“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和进步”,这当然是中国人正在津津乐道并努力使之成为现实的。可问题是,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呢?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登了一篇由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文斯(Philip Stephens)撰写的题为《西方对中国的问题视而不见》的文章,对有关中国崛起的世界大合唱提出了质疑。他写道:“那些套话诱人而简单:大量统计数据,再偶尔提提历史,加上孔夫子的一两句格言,一眨眼,我们就都掌握了这个中央王国再度崛起为全球大国的巨大意义。或者应该说,我们可以假装都知道了。”但问题是,中国能一直以超过7%的年增长率增长,直至无限的未来吗?斯蒂文斯认为,未来数年会发生一些问题扰乱(如果不是打断)中国的崛起,比如中国脆弱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和由之产生的社会动荡、台湾问题、与日本对抗的风险以及经济周期的存在等等。他指出,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同世界其它国家形成战略关系的方式,都取决于中国能否成功解决这些内部矛盾——因为政治领导层在国内越没有信心,民族主义在海外的表现就越有可能激烈。斯蒂文斯认为,中国的威权政治和自由资本主义之间存在一种固有的严重张力,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不能很好地解决此,中国就不可能真正顺利崛起,更不可能保持与他国的良好关系。他这样写道:然而,中国能否调整现状,是否真的可以找到第三条道路,或者中国的领导层是否愿意让步于要求多元化的压力?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答案。有谁能知道,随着国家日益繁荣、中产阶级快速壮大,中国是否还能保持现在的权力垄断?
其实,老巴对这些问题也早就了然于胸,只不过是将其掩盖在诸如贸易摩擦、市场经济地位、取消军购限制、发展社会文明、传统文化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等言辞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