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谋杀国民幸福感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买房谋杀国民幸福感

                                       2006年2月27日

何必

北京市最近开始研究探索建立和谐社会社会评价指标,今后开展市民幸福指数研究与调查。据调查,有40%的市民对于买房、房贷感到很不幸福……(略。)

而在此前一天,该节目也报道过,不少已经在郊区买了房的人纷纷回迁城里,因为实在受不了“迅速恶化的交通状况”等。

把扳子打到消费者身上,认为他们负债率过高,这似乎不是很准确。在国家发出着近乎强制性的勒索令里,个人的选择空间能有多大?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哪个是可以逃脱的?除了像老潘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分子,又有哪个能够一往无前坚定不移地拒绝消费?

对于房地产的开发,这似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这之中,有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着官商勾结狼狈为奸搜刮民脂民膏的万千伎俩,有着开发商有恃无恐无法无天的行径,有着买房人凄凄惨惨的欲说还休。

网上流传的那几句经典的话是怎么说来着?“房改是要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要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看看,在如此状况下来奢谈什么幸福,真有些掩耳盗铃大白天说梦话的味道。

日本最近相继爆出建筑设计师和开发商联手偷工减料、伪造抗震数据的丑闻,一位业主对此表示愤怒:“花了近半辈子的积蓄,又欠下了十多年的债务,买下了一套等于是自己坟墓的住宅”。

考虑到日本与中国的根本性差异,如果日本人花半辈子积蓄欠下十多年债务给自己弄了个坟墓,那么在房地产开发商在制度真空中如入无人之境为所欲为、政府几近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银行与之互相狐假虎威的情况下,建筑领域造假贩私的景象更是层出不穷,中国人买来的比坟墓更可怕的又该是什么呢?

到现在,当局要建立和谐社会了,要开始进行幸福指数调查了。可刚刚开始,就出现了这么个调查结果,四成的居民在买房与接受房贷服务上有着“很不幸福”的感觉。这还不算其他像车贷、教育贷款之类的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有偿服务”观念逐步深入,生活中的开销也越来越多,同事各种各样的压力也纷纷从政府和社会转移到家庭。于是,避免家庭的负债率过高,势必会成为家庭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坊间认为,中国的工薪阶层把一生中的收入都放在房子、汽车、教育、医疗等方面,无法进行进一步消费,形成了“贫穷的中产阶级”,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于是,国家通过收缩银根、降低类似购买房屋等的条件等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200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指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主要由商品房销售收入转变而来,大部分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按首付30%计算,企业自筹资金中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以此计算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

如此说来,现今火热的房地产市场上,基本上是由银行支撑着。其中所蕴含的呆坏账风险有目共睹。像易宪容谢国忠所谓中国房地产泡沫与崩盘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此,人们对中国政府控制的银行所形成的巨大的金融风险何时爆发拭目以待,并且预知这将颠覆整个经济甚至其他制度基础。

当然,中国人一向喜欢报喜不报忧,对于说不爱听话的人更是恨不得千刀万剐。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还是挺身而出驳斥看空说阴者的奇谈怪论,梗着脖子对于当下的危险视若无睹。

银行面对如此肥缺,自然乐得合伙谋财害命。政府为了掏国民的家庭和个人财富,出台了形形色色的鼓励消费的政策,并且通过消费信贷制度设计,给了银行巨大的赢利空间。(同时又别有用心地给银行各级工作人员留下了巨大的贪赃枉法的漏洞,才出现了银行各级官员争先恐后往监狱里跑的热闹景象。)

在国民福利日趋残破稀缺的当下,当局、房地产开发商、银行等联手收拾那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弄得后者债台高筑举步维艰甚至痛感生活质量下降,并且对自身的生活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而对社会制度等都相应产生怀疑乃至怨恨,集中表现在幸福感的缺失上,这应该也是可以预料和理解的。相信,这种趋势会愈演愈烈,使得社会得到彻底的和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