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着急了,我们怎么办?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微软着急了,我们怎么办?

                                 2004年3月25日

何必

“微软亚洲工程院的苦恼:1万应聘者挑不出100人”……(略)

这条消息看上去说的是中国软件人才匮乏,有大量软件编程人员但却不能满足像微软这样的国际巨头软件设计岗位的要求;应该为我国软件教育和企业感到悲哀。但是,我倒觉得,这则消息最后所说的,也许倒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为什么微软把中国研究院升格为亚洲研究院?既然有上万人应聘却找不到区区100个称职的员工,如此人力资本水平状况里,怎么就能具备亚洲研究院资格呢?

众所周知,不仅仅在亚洲,印度现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出口国,全球每年有70%以上的软件外包订单发往印度,成就了印度软件产业的蓬勃。据相关报道,近年来,印度的软件业突飞猛进。1989年印度软件业总产值为2000万美元,1999年达到40亿美元,绝大部分是出口,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据麦肯锡预测,印度IT服务业在未来五年将增长五倍,年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目前印度的软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了印度全国出口总额的20%,在全印度GDP份额超过了2%。而印度的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和APTECH却几乎垄断了中国的IT长期培训市场。

事实上,印度由于英语传统和长期对于软件研发的重视,在软件产业产值、出口创汇、人才储备和前景方面领先于中国为时已久。

不过也有人指出,印度模式是处于全球软件业价值链的最底层,这种代工受美国经济影响很大,一旦美国经济不景气,印度的软件工程师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对西方列强而言,班加罗尔是软件业的血汗工厂。

而实际上,即使如此,中国连成为“血汗工厂”都很艰难,因为中国的软件业是一盘散沙,各有各的标准,标准太多则造成没有标准的现实局面。

既然如此,微软为什么要把其亚洲研究院建在中国而不是印度?以数倍于中国软件人才数量的优势,怎么却让中国得到了如此的光辉?

说穿了,印度比中国更加重视保护本民族的产业,特别是对于软件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领域,绝对不允许外国、特别是奉行单边主义的美国染指。当初,微软想在亚洲设立研究院时,最先考察的并不是中国,而恰恰是印度,但印度方面得知了微软的用意后,断然拒绝了微软的要求。未得逞的微软不得已才退而求其次,转道来了中国,并得到了贵宾级别的待遇,在吸引中国人才事宜上与有关方面一拍即合。微软也一再追加投资,并在印度软件业蓬勃激进的同时,心有不敢地把设在中国的研究院升级为亚洲级别。

大概不用过多解释,微软此举的真实目的就是挖人才。二次大战后期,柏林被攻克,苏联人兴高采烈地从纳粹德国首都搬走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的时候,同为战胜国的美国却无声无息地动用了一支名叫“阿尔索斯”的精悍小分队,路过纳粹留下的物质财富目不斜视,却把像爱因斯坦那样水平的德国科学家成群结队地弄到了美国,并因此成就了战后美国科技的辉煌。等苏联人明白了,人才早就被掠夺一空。

目前不争的事实是,综合国力中,人才是争夺的关键。去年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规格最高的人才工作会议,也说明发展到今天,人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过,从微软这次在中国本土招募软件开发人才的举动里,可以看出,与“阿尔索斯”时代不同,如今人才争夺战的形式已经不再是把人弄到美国去,而演变为在本土用比美国低廉得多的成本,干比美国人强度要大得多的工作,并让“比尔•盖茨每次听见亚洲研究院的名字都会非常兴奋,‘因为总有好消息’”;“6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不仅在技术领域有若干突破,还网罗了50名世界一流研究员和120名国内顶尖人才”,这样的内容让我们从中读出什么另类的信息?以美国服务业每小时14.5美元的规定工资,比起中国的0.5美元的服务业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大概再来看待微软的招募行为,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滋味?

在外事无小事这种内外有别而且预设不公平的习俗驱使下,但凡与美国有关的事,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全然没有印度人普遍而不约而同地把美国反倾销调查人员关在企业大门之外的勇气、技巧与民族心态,更没有把微软这样的庞然大物拒之门外的惊世骇俗可歌可泣的壮举;媒体也还在为微软没有从中国招募到合适的员工而自怨自艾扼腕惋惜,表现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姿态。其实我更觉得,对于微软未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员工而焦急忧伤的现象,是不是该有另外层面或视角上的报道和评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