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散记之二十二 山门与三门》

          何谓信仰?严谨地说就是对人事物或概念的坚定不疑的信念。信念之后可以是宗教背景,也可以是世俗的政治背景。
 

          罗素认为,任何一种信仰缺乏理性,所以都是有害的。当情感压制理性时,信仰只得通过宣传或者武力来维持。或许我的思考角度和罗素不同,曾经人类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奇迹都是在坚定不疑的信念下,即在信仰下而实现的,至少这些奇迹是文明进步之里程碑之原动力,当然不能归属于有害。金字塔,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罗马斗兽场,敦煌,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和音乐,还有纯政治背景的万里长城等,今天当我和妻冒着晌午的酷热步入知恩院参道,见到气象壮观的“三门”,我确实联想到了上述思考,因为唯有信仰才成就了眼前的奇迹。

          知恩院的入口连接袛园闹市区,站在入口就能远眺到一个庞大的建筑,随着脚步的接近,建筑会慢慢迎面而至,站在其脚下忽觉自身渺小至极。佛教寺庙里类似这样的建筑称为“山门”,中国古寺庙如白马寺,少林寺的山门周围筑起高墙,而山门本身并不“显眼”,近代南方寺庙的山门更类似一幢牌楼。知恩院的山门无疑有别于上述汉传佛教原地,是400年前岛国匠人为佛教信仰虔诚供奉的成果,山门底层是“开放式”五开间靠十八根粗大无比的木柱撑起整个实体,这样粗大的木材似取之于百年以上的大树真不得而知,底层正中三开间造有大门,参拜者可以跨门槛而过,左右两开间连接外部楼梯通往二楼过道,第二层设有佛坛但常年不对外开放。站在台阶仰望,可看到排列整齐的斗拱,正如我讲述奈良古建筑时对法隆寺的亲眼所见,得出在那个时代岛国本地人不大可能靠遣隋使遣唐使而掌握中国古建筑营造法,也就是法隆寺的伽蓝很可能是隋朝工匠东渡后亲手营造的观点,而眼前的斗拱又表明,岛国匠人已经完全掌握其运用和其美学,从千年前斗拱的粗大结实撑起舒展屋檐发展到充分展现其美感而将支撑屋檐的任务分让给梁上围出的“小屋组合”,这和中国元明以后,斗拱越发成为建筑的装饰是走一样的道路,对于支撑屋檐载重的任务,改用了“偷心造”而不是岛国发明的“小屋组合”,前者依然保有“穿天”的屋顶空间而后者更抗震。知恩院山门是二重歇山顶造屋檐,400年前,岛国在同时代营造的清水寺主殿已经娴熟地将树皮和木屑取代瓦片造出纯日本“和风”的庙宇屋檐,而知恩院山门依然沿用一千四百年前奈良东大寺南天门瓦片屋檐,书上写有它承载7万块瓦片,净高24米,虽然南大门比其还高出1米,但眼见比南大门厚重很多,这是德川家康隐居时皈依净宗,其子秀忠拨款命令建造而成。
 

            如果从佛寺各伽蓝用途说,这是知恩院山门。但知恩院称其为“三门”,所谓“三门”是取于佛教著名的古印度龙树菩萨所著《大智度论》第三十七品,说涅槃城有三个解脱之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按照佛法是“不二法门”教义,各种对三解脱门之解释其实是表同一道理,我试着以净空法师讲解《金刚经》教义解释“三门”,所谓不执着“空” 就是“空”和“有”两边都不执着,若认为世上一切都是“空”就是执着“空”,这不是佛法,“有”是“妙有”,“妙有”本性是“空”,但它可让人认识这个世界,在相当一个境界里,“妙有”有它在方法论上存在的意义。其次不执着“相”,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世上任何“相”都是“假相”,海上起风形成海浪,风平浪静何来“浪”?书只是一叠纸装册而成,若将书全部拆散,只有“纸”之相何来“书”之相?所以缘聚成相,缘终相灭。最后不执着“作”就是“如如不动”的境界,世上坏事当然不可为,即使好事只要缘分不到也不要执着去做,如水上莲花,“莲出污泥而不染”,还有更高一层,“莲出清水也不染”。若真参透了这三个解脱法门,就会悟到其实“三而归一”说的就是一个入法之门,那便是看破放下。佛就是一个彻底看破放下的世俗平民的脱身。

           跨过结实厚重的三门门槛,是一排宽大向上的石阶,抬脚登高近似修行,在石阶高处蓦然回首,俯视的三门更显博大空灵,知恩院是净土宗开山道场,这博大空灵与其说是念佛弥陀之势,更似参禅顿悟之场,我按下了摄影快门,恰好有两位信众穿门而过,有人不就更显出其博大?这世上有“妙有”才知“空”有多空。
 

           登上台阶,知恩院一片祥和佛门道场坐落在山势丛林之下一览无遗。这是京都和滋贺县境内整个比叡山脉属下华顶山山峦间风水宝地,整个道场先入眼帘的是御影堂,堂内供奉的是日本净土宗开山初祖法然和尚的座像。整座御影堂外观几乎和两天前参拜的西本願寺御影堂“如出一辙”,从建造年代看,知恩院的要晚三十多年,建筑实体也小上一圈,但两者的风格同属于桃山文化。从供奉的先祖看,知恩院法然和西本愿寺亲鸾是师徒关系。相传1175年法然和尚在此搭建草棚开启了修行和宏法净土法门。早在飞鸟时代,遣隋使遣唐使从隋唐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念佛往生在日本贵族阶层开始兴起,这于佛说末法时期不无关系,这在我《京都散记之如是我闻》有详细叙述,而真正领悟净土教义的还是法然和尚,他虽没有西渡取经的履历,但读诵善导大师解释《观无量寿经》的经典《观经四帖疏》而大彻大悟。这里补上几句,净土四祖善导大师所著《观经四帖疏》和《六祖坛经》等中国本土佛教经典,无疑印证了中国确有七地以上菩萨曾降临于世,难怪近代印光大师赞先祖善导为“古佛再来” 。 亲鸾和尚是日本净土真宗第一人,多了一个“真”字让后人觉得他是“弃师”另立山门,如果阅读这俩师徒著作不难发现,其实法然的教义已经脱离唐代净宗“融通念佛是一种结合自力和他力之信仰”,而只求“弥陀第十八愿力”之“他力”,他的徒弟亲鸾只是更强调“第十八愿力”,亲鸾的后继者也更看重“临终瞬间对弥陀净土的信心和向往”,这和日本净土真宗不禁信徒“娶妻食肉”不无关系。
 

            整二十年前净空法师在樱花盛开之际访问日本时,来过比叡山却没在其山势下华顶山靠德川家康三代人护持的知恩院留下足印,无疑是个遗憾,我也报以这样的心情为先师参拜一程。烈阳下知恩院显出格外寂静,只有御影堂,阿弥陀堂内凉风穿堂而过,庄严的佛尊,富丽的供桌和妻的一声佛号,给这一片道场留下一派眷恋。我们原路下山,夏日下长长参道几乎让人窒息,我已不知回头多次遥望三门,也似乎不能感知以后还能否重踏此地。

俞频 发表评论于
感谢阅读。佛坛拜的是铜像吧!只是摄影效果好!
abvysk2023 发表评论于
菩萨身上是涂的金粉还是铜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