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雪国》有感

虚空之美,佛教审美和其世界观的一致。虚空无常可以产生美感,是真与美的一致。于有无之间寻,于平淡简单处寻,于静处舒缓处寻,盖因此间近于无,更易寻得,如茶,琴,息,梦等。

情爱,生死虽亦虚空,是强烈的虚幻执念,其极端表现是情伤和自杀,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表现的是深刻的无常之美,是空寂之美的另一极端。和金刚经所说的六如相通。叔本华对悲剧评价很高,可能是这个原因,可能更容易让人体悟到世界的本质吧。世界的本质和美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东西的不同表现。

美似乎是本体和个体的共振,是个体对本体的感知。对花感受到的似乎是生机,对月感受到的似乎宁静,对映入屋内墙壁的树影感受的是舒缓,冥想时感受到是融和。这些也许是本体自身的情感,只有个体把心放松,放轻,放缓才能感受到。

禅宗讲言语道断,和哲学上讲的认知无法观测本体是一个意思。言语和茶琴息梦一样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见性不可言传,唯有直接感知。

日本美感容易共鸣,也许是共同的起源,也许是生长环境的潜移默化,如同饮食偏好成年后很难改变。有机会去京都看看,感受一下那里留存的东亚古典美。

日式审美感觉强于中华,虽然其美学观源于中华。也许是孤悬海外,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行积淀和升华。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