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欧洲维京河轮游》第二篇:奥地利的多瑙河流域
上一篇讲我们在匈牙利多瑙河流域的旅游经历。本篇继续讲我们在维京船上的游历(2022.10.24-25):包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和多瑙河畔的小城梅尔克。下图是奥地利地图。
图1. 奥地利地图
奥地利共和国(Republic of Austria),是一个位于中欧的内陆国家,地势为西高东低。阿尔卑斯山贯穿西部和南部。山地占国土面积的70%。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东南部和北部是丘陵及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在奥地利境内长350公里。
奥地利与多个欧洲国家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北面是捷克和德国,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奥地利的德文名称(Österreich),意为“东方的边藩”。拉丁名称(Austria)是由德语名称转译而来,奥地利的中文译名是由德文名称音译过来。奥地利和德国,瑞士,卢森堡同属德语区,是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
奥地利由9个联邦州(Bundesland)所组成,下图是奥地利9个联邦州的位置。
图2. 奥地利9个联邦州的位置
下表是奥地利9个联邦州的名称和首府。
表1. 奥地利9个联邦州的名称和首府
- 布尔根兰州 艾森施塔特
- 克恩顿州 克拉根福
- 下奥地利州 圣帕尔滕
- 上奥地利州 林茨
- 萨尔茨堡州 萨尔茨堡
- 施泰尔马克州 格拉茨
- 蒂罗尔州 因斯布鲁克
- 福拉尔贝格州 布雷根茨
- 维也纳州 维也纳
奥地利实行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每六年一次在全民选举中直接选出。总统负责提名总理,总理通常是议会中最大党派的领袖。奥地利国会由两院组成,分别是由64名州代表构成的联邦院(上议院)和183名由直接选举选出的议员构成的国民院(下议院)。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帝都。也是统治中欧1300余年(600-1918)的哈布斯堡王朝之核心。历史上,奥地利和东欧的国家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欧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有着紧密的关联。
罗马帝国衰落后奥地利曾先后被匈人,伦巴第人,东哥特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人和斯拉夫人所占据。公元788年,查理曼(Charlemagne,768-814)征服了该地区,鼓励拓殖,引进基督教。查理曼之后,法兰克帝国分裂,奥地利成为独立的东法兰克王国之一部分。
1246年,奥地利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230-1246)战死,奥地利落入波希米亚奥托卡二世(Otakar II,1253-1278)之手。1278年,奥托卡二世败于德意志鲁道夫一世(Rudolf I,1273-1291),从此,奥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哈布斯堡家族在十四,十五世纪积极扩张领土。1526年奥地利取得了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与奥斯曼帝国的摩擦日益增多。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奥地利联合波兰援军,击败了围困维也纳两个月之久的奥斯曼帝国军队。
1699年,奥地利获取匈牙利全境。从此之后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圣罗马帝国。随着普鲁士的崛起,奥地利开始了与普鲁士之间长期争夺德意志地区霸权的斗争。同时奥地利先后伙同普鲁士及俄罗斯两次参与瓜分波兰。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在此两年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Franz II)宣布自己为“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Franz I),统治范围是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袭领地。1867年, 哈布斯堡王朝宣布,将“奥地利帝国”更改为“奥匈帝国”。
1918年,一战中战败的奥匈帝国分割为多个小国家,其中一部分成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并且被禁止与德国合并。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奥地利被美英法苏盟军占领,直到奥地利国家条约签订为止。
1955年,奥地利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占领奥地利的各同盟国军队陆续撤离,奥地利最终获得独立,成为 “奥地利第二共和国”。随着欧洲一体化,1995年加入欧盟,1999年加入欧元区,2000年正式使用欧元。
奥地利产生过很多著名作曲家,例如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布鲁克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等。其他著名人物有物理学家玻尔兹曼-薛定谔,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电影明星阿诺德-施瓦辛格等。
奥地利的首都是维也纳,到多瑙河河口的距离指标是 km1929,下面是维也纳市地图。
图3. 维也纳市地图
2022年10月24日,上午9点,全船又分为五组(Group 43A-E)乘坐五辆大巴游览市区,叫做“维也纳全景游”(Panoramic Vienna)。我们的小组是43D,由一位当地导游带领游览维也纳市区,重点是维也纳环城大道(Vienna Ring Boulevard)两边的景点。
我们经过的主要景点:名人纪念柱(Monument),市立公园(City Park),歌剧院(Opera House),奥地利国会大厦(Austrian Parliament),艺术史博物馆(Art History Museum)。最后,停留在玛丽亚-泰瑞莎广场(Maria Theresa Square)。
下图是我在大巴上拍摄的名人纪念柱,不知顶端站着的人是谁。再下图是奥地利国会大厦。
图4. 维也纳市区的一个名人纪念柱
图5. 维也纳的奥地利国会大厦
四年前,我曾经到过维也纳,当时国会大厦正在维修,周围全都用围墙隔开,根本看不到里边,所以没有拍成照片,成为一大遗憾。这次无论如何也得拍下来,尽管我拍了两次,但是车子开得太快,照片仍不满意。下面从网上截下一张图片作为补充。
图6. 维也纳的奥地利国会大厦
奥地利国会大厦是奥地利议会两院的所在地,兴建于1874-1883年,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内城区的环城路,靠近霍夫堡皇宫。这座大厦的建筑设计为希腊复兴式,该大厦最著名的特色之一是前面广场上的喷泉和雅典娜雕像,成为维也纳知名的旅游景点。
大巴经过维也纳市立公园时,导游说:“向左看,公园里有小施特劳斯拉小提琴的镀金像”。我一回头,果然看见了。但是车子一扫而过,根本无法拍照。幸好四年前,我曾经在公园里转悠了一个多小时,拍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在这里展示一下。
图7. 我与“小施特劳斯镀金像”的合影
看着眼前的照片,回想起四年前的经历。这次再游维也纳,耳边不由自主地再次荡漾起了“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的森林”这些令人如醉如痴的优美旋律。人生啊人生,能有几次这样幸运的经历呢?珍惜眼前吧!
我们的大巴最后停留在玛丽亚-泰瑞莎广场(Maria Theresa Square)。玛丽亚-泰瑞莎广场的南北两边分别是奥地利美术史博物馆和奥地利自然史博物馆。玛丽亚-泰瑞莎广场的中央是她手握权杖的坐式青铜雕像。
图8. 玛丽亚-泰瑞莎女皇的坐式青铜雕像
下面的两张图,分别是奥地利美术史博物馆和奥地利自然史博物馆。
图9. 奥地利美术史博物馆
图10. 奥地利自然史博物馆
然后导游带领我们进入霍夫堡皇宫(Hofburg Palace),下图是霍夫堡皇宫中的一栋大楼,再下图是霍夫堡皇宫中一个大门上的标记。
图11. 霍夫堡皇宫中的一栋大楼
图12. 霍夫堡皇宫中的一个大门上的标记
下图是霍夫堡皇宫中的绿色圆顶(Green Dom)。
图13. 霍夫堡皇宫中的绿色圆顶
下图是霍夫堡皇宫中的查理大公(Archduke Charles,1771-1847)雕像。查理大公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重要将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之第三子,皇帝弗兰茨二世之三弟,他是对抗拿破仑战争的重要将领。
图14. 霍夫堡皇宫中的查理大公雕像
霍夫堡皇宫里里,有一个茜茜博物馆(Sisi Museum)。博物馆里展出了与这位不寻常女人传奇一生的有关用品和资料。我在四年前曾经参观过这个博物馆。下图是她的雕像(左)和她的剪影(右),她经常把自己的头发盘成皇冠的式样。
图15. 霍夫堡皇宫茜茜博物馆里,她的雕像(左)与她的剪影(右)
伊丽莎白-欧根妮(Elisabeth Eugenie,1837-1898),是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之妻,被家人与朋友昵称为茜茜(Sisi)。她出生在巴伐利亚一个贵族的家庭,但是在16岁之前,一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巴伐利亚的湖光山色之中。
婚姻将她推入刻板的宫廷生活中。婆婆苏菲女大公在她的女儿出生后,立即接管了她们。因为女儿的抚养权与婆婆不和,她虽然享尽荣华富贵,却总是郁郁寡欢。
伊丽莎白从内心里一直拒绝扮演传统的妻子,母亲,皇后乃至于帝国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晚年的她心灰意冷,周游欧亚非列国。1898年,她在日内瓦被一个无政府主义分子杀害。尽管如此,她仍以美貌魅力和浪漫忧郁的气质受到臣民的爱戴,甚至征服了整个欧洲。
1955年,奥地利拍摄电影《茜茜公主》,讲述了她传奇的一生,饰演茜茜的是德法籍维也纳女演员罗密-施奈德,她为此电影一举成名。1988年,电影在中国译成中文上映,引起巨大的轰动,一时万人空巷。下图是真正的茜茜公主(左)与电影演员罗密-施耐德(右)。
图16. 真正的茜茜公主(左)与电影演员罗密-施耐德(右)
下图是霍夫堡皇宫的后大门,再下图是后大门外的商业大楼。
图17. 霍夫堡皇宫的后大门
图18. 霍夫堡皇宫后门外的商业大楼
接着导游带领我们进入维也纳的步行商业街,下图是商业街上的一个金色纪念柱,再下图是商业街上的一座大楼。
图19. 霍夫堡皇宫外的维也纳步行商业街
最后,导游带领我们来到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 Cathedral)。圣斯蒂芬大教堂,是一座罗马式和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建于十二世纪,尖塔高137米。该大教堂见证了奥地利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
圣斯蒂芬大教堂,其多彩色的瓦屋顶成为该市最知名的地标。不仅是富丽堂皇的宗教圣地,还是维也纳的市中心。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下图是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前门(左)和高塔(右)。再下图是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外观(左)和内部(右)。
图20. 圣斯蒂芬大教堂前门(左)和高塔(右)
图21. 圣斯蒂芬大教堂外观(左)和内部(右)
在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我们有一个多小时的自由时间,导游告诉我们11半旅游大巴来接。我们在周围的礼品店转了转,东西太贵,没有买任何纪念品。遗憾的是我没有照相留影,好在四年前我在维也纳照了一些好照片。
逊布伦宫(Schonbrunn Palace),又称“美泉宫”,位于维也纳的西南郊区,是一座巴洛克艺术型建筑,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御用皇宫。美泉宫的华丽程度和面积范围,仅次于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Mathias,1612-1619)。传说他在狩猎途中在此处饮用泉水,见此泉清澈见底味道甜美,遂以神圣罗马皇帝的身份赐名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代称。
17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Charles VI,1711-1740)继承了美泉宫,但是他对美泉宫不感兴趣,把它送给了女儿玛丽娅,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女皇玛丽娅-泰瑞莎(Empress Maria Theresa),她把美泉宫从狩猎寝宫改成帝国皇宫。
玛丽亚-泰瑞莎(Maria Theresa,1717-1780),哈布斯堡君主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统治者,在位40年(1740-1780),统治的范围覆盖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波希米亚,川西尔维尼亚,米兰,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尼德兰及帕尔马。
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如伏尔泰所指出:“既不神圣,亦非罗马,更非帝国”,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邦。皇帝政令不出国门,各地诸侯自行其是。哈布斯堡真正的权力,只限于奥地利的领地。所以神圣罗马皇帝是虚名,奥地利大公才是真正手握实权的“老大”。
玛丽亚-泰瑞莎从1740到1780的40年间,先是辅佐丈夫,丈夫死后辅佐儿子,把哈布斯堡王朝的国势推向历史的巅峰。创造了欧洲历史上出名的“开明专制”(Enlightened Time)时期。虽说是“辅佐”,但实际上大事小情,都是她说了算。
玛丽亚-泰瑞莎的丈夫,神圣罗马皇帝弗兰茨一世(Franz I,1745-1765),实际上是一个“倒插门的女婿”,凡事老婆说了算。玛丽亚的丈夫死后,儿子约瑟夫二世(Joseph II,1765-1790)继位,她成了“皇太后”,谁听谁的,不言自明。
玛丽亚-泰瑞莎不仅政治精明,家庭生活更是幸福美满。在她与丈夫弗兰茨一世28年的婚姻中,共育有16个子女,平均不到两年就生一个孩子。年复一年怀孕生育,日理万机治国有方,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下图是玛丽亚-泰瑞莎的全家福,包括16个子女中的11个。
图22. 玛丽亚-泰瑞莎女皇的全家福
能够与之相比的,只有号称“欧洲老祖母”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她虽然家庭生活很幸福,但也只有9个子女。至于中国的慈禧太后更是不值一提,虽然霸占权力48年,但昏庸腐败治国无能。家庭生活更是空虚无聊,儿子多病早死,本人终生守寡。
我们的河轮有一个自费项目“参观美泉宫”,我四年前参观过“美泉宫”,所以这次没选。下面的两张图是我在四年前参观“美泉宫”时拍摄的照片。
图23. 我在美泉宫前面广场上的留影
图24. 美泉宫后面有一个宽阔的大花园
阅读今天的“维京日报”,得知今天是威斯特法利亚和约(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签订纪念日(1648)。该条约结束了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从而奠定了现代欧洲各国的基本边界。
2022年10月25日,下午12点半,我们的河轮来到奥地利多瑙河畔的小镇梅尔克,梅尔克到多瑙河河口的距离指标是 km2037。下午1点半,全船又分为五组,乘坐五辆大巴去参观梅尔克修道院(Melk Abby)。我们的小组是 43E,由一位当地的女导游带领参观。
下图是梅尔克修道院,再下图是梅尔克修道院入口处,一个富有特色的“圆锅形”水池,水平面像一个园镜,薄薄的水帘均匀地撒到地面。
图25. 梅尔克修道院
图26. 修道院入口处富有特色的“圆锅形”水池
下图是梅尔克修道院入口的第一道门,再下图是第二道门,第三图是第二道门的门洞。
图27. 梅尔克修道院的第一道门
图28. 梅尔克修道院的第二道门
图29. 梅尔克修道院的第二道门的门洞
下图是我与我儿在梅尔克修道院内廷院里的合影。
图30. 我与我儿在梅尔克修道院内廷院里的合影
在梅尔克修道院里,我们参观了11个展览室,一个大理石厅,一个图书馆,一个大教堂,一个大露台。下图是从梅尔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梅尔克小镇全景。
图31. 从梅尔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梅尔克小镇全景
下面的两图是从梅尔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多瑙河。
图32. 从梅尔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多瑙河
图33. 从梅尔克修道院大露台上俯瞰多瑙河
下图是梅尔克修道院内廷院里的喷水池(左)以及一尊圣像(右)。
图34. 梅尔克修道院内廷里的喷水池(右)以及一尊圣像(左)
下图是梅尔克修道院大教堂的正面(左)和大教堂内的管风琴(右)。
图35. 梅尔克修道院大教堂的正面(左)和大教堂内的管风琴(右)
下图是梅尔克修道院的出口(左)和电梯(右)。
图36. 梅尔克修道院教堂的出口(左)与电梯(右)
当天下午3点半,我们结束了梅尔克修道院的参观,旅游大巴按时来接我们回船。但是我们的河轮不在原来下船的地方,而是向前开了二十多公里,停在一个叫“易布斯”(Ybbs)的小镇,我们在这个小镇上船。下图是易布斯小镇的简图(左)和小镇港口的标记(右)。
图37. “易布斯”小镇的简图(左)和小镇港口标记(右)
回船后不久,我们的河轮就离开了这里,沿着多瑙河继续逆水西行,明天将进入德国境内。
睡前阅读今天的“维京日报”,得知今天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与其夫人阿比盖尔-史密斯(Abigail Smith)的结婚纪念日(1764)。
法国歌剧作曲家乔治-比泽特(George Bizet)的生日(1838),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卡门”(Carmen)(1875)。西班牙现代派画家帕布洛-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生日(1881)。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获得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