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用天然气涨价了吧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京民用天然气涨价了吧

                                    2007年4月2日

何必

经市政府批准,从4月1日天起除使用压缩天然气管道用户外,北京市范围内销售的民用天然气价格正式上调……(略。)

北京的民用天然气果然涨价了吧。这应该叫做果然不出所料。虽然这也举行了价格听证会,但是按照清华贾西津的分析,这种听证会在程序上都有着很大的纰漏。而社会上也很形象地将听证会称之为涨价会,逢听必涨,听证会无非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官场作秀。

本来嘛,最近伊朗扣押英国水兵事件,使得全世界能源领域再度陷入全面性的恐慌当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重新攀升到66美元的高位,并随着事态的日益紧张,再度突破70美元大关应该不成问题。

其实,对于能源的高强度需求,早就引发了注意。去年8月14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收到拖累。虽然最近在渤海发现的油田被国人兴高采烈地欢呼为可能减缓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程度,但国际上对于中国疯狂增长像无底洞似的吞噬能源所导致的前景并不乐观。去年9月27日《华尔街日报》就报道,标准普尔料中国企业盈利增长明年放缓。(何必注,略。)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有着能源企业的居高不下的贡献率。而能源企业的巨大贡献,却与这次北京市提高民用天然气价格的举措密不可分。

其实,去年国庆节前,北京市就密谋将民用天然气价格上涨,北京市发改委对此很是反感,认为这是天然气生产者为了提高自身的赢利水平而将成本转嫁给市民的荒唐举措,而且还要由发改委来举行相关价格听证会,背着听证会的骂名,而实际上,天然气涨价方案早就在北京市委府办公会上得到通过,成为板上钉钉之举。听证会无非就是个骗人的幌子。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社会日益增长的不满和非议。去年12月15日《上海证券报》刊登时寒冰的评论。(何必注,略。)

这个作者所说法,接近了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这种声音并不新鲜。2002年我在央视做经济学家演播室访谈节目时,就曾经请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范剑平分析过如此现象,当时居民储蓄刚刚达到8万亿,可却呈现出只储蓄不消费,为什么?怎么办?(见俺老潘主编《国民大问题:央视提问经济学家》,北京出版社2003年出版。在这个节目中涉及到的内容有:短期分析:“911”、就业问题、市场价格走低是三大要素;长期分析:消费者对未来预期、农民增加收入是两大动因;1998年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收效曾经显著;为什么看上去曾经有效的扩大内需政策在今年不灵了?内需不仅需要扩大,更需要培育;促进就业是关键;入世所需社会技术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带来摩擦性失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举以充分吸收就业;强调就业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应该将有限财政能力放在就业方面;储蓄还是消费因人而异 8万亿存款是个积极因素;改革一定会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承受的;储蓄在先,消费在后;企业别总盯着价格战 应该想点新出路,等等。)除了央视节目要求必须唱高调的歌功颂德之外,应该说,相关问题也都提出并分析过。

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问题早就提出了,但解决看起来遥遥无期。听证会依然在召开,价格依然在上涨,委府继续以质次价高的公共品试探着国民的承受力并不断击穿社会的承受底线。

所谓的“本市低保户和特殊困难家庭给予生活救助。综合测算居民生活必需品上涨的影响,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及低保标准。2006年北京市在调整最低工资时,就已经考虑了气价上涨的因素”,无非就是个自欺欺人的说辞。还别说什么木桶理论,以及人们现在鸡蛋里挑骨头般死死盯住比低保户和特殊困难家庭稍微多出几块钱因而得不到补助家庭的窘境,并将其叫做“夹心层”,而且还发现,随着公共产品和公用事业产品的全面上涨,再加上新三座大山的压迫,像神枪手一般将越来越多的家庭百发百中地从所谓中产阶级人群中消灭掉,成就了除了国际上津津乐道的中国500家庭之外所有中国社会都贫困化边缘化的奇观。

因此,从这样的层面来看北京市天然气涨价,也就很让人浮想联翩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