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活好 尼尔·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尼尔·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B0%BC%E7%88%BE%C2%B7%E5%BC%97%E6%A0%BC%E6%A3%AE

尼尔·坎贝尔·道格拉斯·弗格森(英语:Niall Campbell Douglas Ferguson;1964年4月18日-)[1]是位大不列颠国籍的历史学者,现任职为哈佛大学的提胥讲座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等大学机构的资深研究员。他的专长是与世界史、经济史、恶性通货膨胀、基金市场、美国暨英国的帝国主义等的相关研究[2]

弗格森的著作包括《帝国:大英世界秩序兴衰以及给世界强权的启示》、《货币崛起:金融资本如何改变世界历史及其未来之路》与《文明:决定人类走向的六大杀手级Apps》均已制作成电视专题影集。

2004年,他登上《时代杂志》的世界前100大具影响力的人物。

弗格森1964年4月18日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父亲是医生,母亲是物理教师。[3][4]他后来就学于格拉斯哥学校,[5]无神论的学习环境下成长;尽管认为基督教道德对于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并鼓励孩童需要上教堂,但至今他仍保持著无神论者的观点。[6]

弗格森曾提及自他幼年起,他的医生父亲就开始培养他具有高度的自律意识和敬业的态度,他身任物理教师的母亲负责培养他的创意性;[7]他曾任新闻记者的外婆则鼓励他写作。[7]弗格森在大学时代,一度无法从英国文学历史学择一做为主修学系,后来是由于阅读了名著《战争与和平》而选择了历史学。[4]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2020年05月04日 07:17 新浪网 作者 首席阅读官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走在尘土飞扬的中国大街上,  我突然意识到,西方主宰世界的500年已接近尾声。”

                                          ——尼尔·弗格森 《文明》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究竟是谁?  他是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尼尔·弗格森专注于历史、金融、媒体领域,任职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杰出访问教授。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

  弗格森共撰写了包括《广场与高塔》《文明》《罗斯柴尔德家族》《西方的衰落》《帝国》《基辛格:理想主义者》在内的多部著作。

  尼尔·弗格森的作品贯通古今,是极少数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擅长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与它潜在的不同面貌。

  21世纪,“10”已经过去,“20”业已到来。未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以及对未知的恐惧。一份尼尔·弗格森的书单送给大家,帮助你从大历史的视角理解转变中的世界,从现实的解构中收获省思。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广场与高塔》    尼尔·弗格森 著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

  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科堡—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变史的另类省思。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文明》    尼尔·弗格森 著

  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1990年,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0倍。

  短短500年中,西方如何在发展中获得巨大优势?今天的西方危机频频,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又将是怎样?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明朝时的中国在15世纪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

  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崛起。东方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

  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在这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大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西方的衰落》  尼尔·弗格森 著

  早有人预言到西方社会的衰落。如今,这些衰落的迹象看似无处不在:经济增长放缓、债台高筑、人口老龄化问题、反社会行为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西方文明究竟欠缺在何处?尼尔•弗格森认为是制度的衰落难辞其咎,是制度正在导致社会的繁荣或衰败,制度就是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错综复杂的框架体系。

  我们的民主制度打破了代际契约,将高额的债务转嫁到我们的子子孙孙。我们的市场被过于繁杂的监管政策所日益扭曲,后者其实就是自己本意想要治愈的顽疾。法治也业已沦为律师之治。公民社会日益变得不再文明,人们只是出于惰性把问题一味推给政府去解决。

  《西方的衰落》一书振聋发聩,也会引发争论,它是对这个自鸣得意和对问题视而不见的时代的迎头一击。当阿拉伯世界正在为民主而奋斗时,当中国努力从经济自由化迈向法治社会时,欧美社会却在挥霍几百年来制度优势的积淀。弗格森提出这样的警告,若要遏制西方社会一度称雄世界的文明日益衰落的势头,只能寄希望于强大的领导力,并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尼尔·弗格森 著

  100多箱私人文件,全球111个档案馆的材料,8000余种、合计近40000页的资料……在基辛格的委托下,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研究了海量此前从未公开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了1969年以前的基辛格——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外交政策理论家。基辛格的思想资本有两个基础:历史研究和理想主义哲学研究。

  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传记,但又不仅仅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因为在基辛格的思想演变过程中,研究和经验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既有哲理又带感情的教育故事。

  基辛格所受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一,他经历德国暴政,领略美国民主,后来以美国士兵身份回到德国;二,他在哈佛初步接触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和历史知识,并成为核战略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第三阶段的他成为纳尔逊·洛克菲勒和肯尼迪总统的顾问,从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现实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第四阶段的他三赴越南,意识到美国无法成为越战的赢家;第五阶段的他在巴黎学会了什么是外交欺骗,直到后来完全出乎意料地接到尼克松总统的任命,成为政府官员。

  弗格森以为,年轻的基辛格志存高远,的确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货币崛起》  尼尔·弗格森 著

  在全球信贷紧缩、金融行业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货币”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货币究竟怎样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本书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描述了货币的历史,让你知道金融演化进程背后发生的事情。

  《货币崛起》中,我们随货币进行了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从欧洲大陆流通的古罗马银币,到成为第一批银行家的意大利高利贷者;从五千年前流通的泥版“货币”,到今天银行外汇显示屏上闪烁的数字,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金融常常是背后的推手。

  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赚一笔?文艺复兴的深层推动力是什么?中国和美国如何开始成为共同体?

  《货币崛起》告诉我们,每个历史故事背后都有一条金融线索。透过弗格森的专业视角,许多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被赋予新的意义,更清晰地成为金融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而金融的发展进程则构成一切历史背后最为本质的故事背景。

  在金融危机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金融这个虚拟市场?又怎样整顿自我,重新出发?本书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历史的视角来理解今日的世界,无疑,它将是当前我们处在历史分歧点,站在人类文明一路走来的位置时,为我们提供的一部有用的指南。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金钱关系》  尼尔·弗格森 著

  本书以相当翔实的世界史知识和事件,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强调政治、战争对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重新审视了西方300年间经济与政治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是政治,而不是金钱推动了世界的运转,尤其是战争,造就了包括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的现代经济生活体系。政治事件和体制往往控制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经济起伏不稳的主因。此外,是国内的政治冲突,而不是经济,推动了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

  经济增长会导致民主化吗?现代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是战争的产物?西方300年的历史表明,金钱关系只是错综复杂的人类动机链上的一环。尼尔•弗格森的这部杰作,对经济和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透视,深刻精彩,引人入胜。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虚拟的历史》  尼尔·弗格森 著

  美国独立战争、纳粹德国的兴衰、“二战”爆发、苏联成立和解体,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还是完全的偶然?《虚拟的历史》首次以新颖的反事实假设深入人类历程,带领读者重新思考历史决定论。

  《虚拟的历史》中以严谨的逻辑,对一系列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转折性事件进行了推演,想象这些事件的另一种可能,引导读者去探究:假如重大事件发生了变化,历史又会是什么模样。

  假如没有发生美国独立战争会怎样?假如希特勒在1940年入侵英国会怎样?假如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会怎样?假如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瓦解会怎样?

  一些历史事件其实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其中当事人主观的错误或局限、客观条件等很多偶然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透彻清晰又通俗易懂地对未曾发生的历史构思出了一整套情节,即使是对历史并没有了解的读者,也能在《虚拟的历史》中得到全新的启示。

  《罗斯柴尔德家族》  尼尔·弗格森 著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

  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顶级金融家》  尼尔·弗格森 著

  “银行家不一定声名远播,但他们至关重要。没有什么比西格蒙德?沃伯格的一生更能说明这一区别的了。”

  西格蒙德·沃伯格,伦敦金融城最杰出的天才,顶级金融的卓越倡导者,经济制度转型的设计师。在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后,他以无与伦比的先见,看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可能性。在塑造现代英国的过程中,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可以说明有关金融能发挥作用的所有最重要的历史课题。本书即是关于他的一本开创性的传记。

  尼尔·弗格森根据上万件未曾面世的书信和档案材料,将西格蒙德的故事娓娓道来。他是来自希特勒统治下的难民,在战后的伦敦金融城逐渐崛起为一名显赫人物,并成为欧洲金融一体化的设计师之一。

  由于沃伯格银行几乎被大萧条毁灭,之后又遭到纳粹的“清洗”,他下定决心吸取教训,在战后的世界里施加了他的影响力,为英国的经济复苏、西欧的团结一致,以及全球化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银行家身份以外,西格蒙德还是一名心理学家、政治人物,以及极富表演天分的管理者。本书详尽描绘了这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再现了一个伟大金融家的多样人生。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巨人》  尼尔·弗格森 著

  《巨人》对美国的帝国之路作了深刻独到的讲解,作者的笔墨涉及美国自成立至今全部外事纷争,并从各种角度——军事、经济、文化与政治——对美国权力阶层作了深入分析。书中论点独到新颖、令人信服,但又发人深省。

  在《巨人》中,作者认为美国一直以来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帝国,同时在书中展示了美国式帝国主义的致命后果。

  作者也探讨了对美国霸权构成主要挑战的竞争者——欧盟与中国;但也许最重要的是,《巨人》对美国国内经济发展与其外交事务间的内在关系作了出色分析,而这正是美式帝国主义中最重要的两点。《巨人》对美国权力的分析堪称同类书中的佼佼者,任何对这个拒不承认自己帝国角色的国家感兴趣的读者都应将《巨人》列为其必读书目。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帝国》  尼尔·弗格森 著

  短短400年间,大英帝国是如何崛起,并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今天的英国,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大英帝国的崛起以及对政治,经济和世界贸易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个远眺欧洲大陆西北沿岸的多雨的群岛国家何以能在全球称霸?这不仅仅是英国历史所关注的,也是世界历史所需解释的基本问题。

  作者在这本书中无意详细描述大英帝国通史,只是想记录大英帝国以及殖民地推动下的全球化发展。本书总体上以时间顺序为框架,主要以商品市场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体全球化,资本市场全球化,战争全球化这六大主题为主线记述一个帝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深远影响。

  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帝国的崛起以及帝国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历史的视角,理解大英帝国的崛起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纸与铁》  尼尔·弗格森 著

  《纸与铁》全新视角透视1923年德国恶性通胀,剖析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间的因果链接,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文明》、《帝国》之后又一力作。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经济学家何帆、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著名作家北村、知名学者吴稼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联合推荐。

  德意志帝国为何逐渐染上了通货膨胀的顽疾?其后果又是什么?是各经济利益集团导致了德国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刺激了德国的经济增长吗?当时的通货膨胀政策如何导致灾难性的影响?

尼尔?弗格森:西方影响世界的500年,今天已经走到了终点

  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悲悯》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英国参战是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英国推迟参战,结果会不会发生改变?德国是否真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具有的军事优势从而发动了战争,还是只是恐惧导致了攻击?就战争本身,英国是不是和德国应该负同样的历史责任?

  尼尔·弗格森以宏观视角对战争给欧洲带来的灾难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当事人的回忆录的研究,以及对战前国际关系、金融、经济、政治、媒体宣传的分析,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掘出战争观念的深刻根源。

出版作品

共同著作

  • "Let Germany Keep Its Nerve", The Spectator, April 22, 1995, pages 21–23[9]
  • “Europa nervosa”, in Nader Mousavizadeh (ed.), The Black Book of Bosnia (New Republic/Basic Books, 1996), pp. 127–32
  • “The German inter-war economy: Political choice versus economic determinism” in Mary Fulbrook (ed.), German History since 1800 (Arnold, 1997), pp. 258–278
  •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question: Versailles and after” in Manfred F. Boemeke, Gerald D. Feldman and Elisabeth Glaser (eds.),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A Reassessment after 75 Ye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401–440
  • “‘The Caucasian Royal Family’: The Rothschilds in national contexts” in R. Liedtke (ed.), ‘Two Nation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ritish and German Jews in Comparison (J.C.B. Mohr, 1999)
  • “Academics and the Press”, in Stephen Glover (ed.), Secrets of the Press: Journalists on Journalism (Penguin, 1999), pp. 206–220
  • “Metternich and the Rothschilds: A reappraisal” in Andrea Hamel and Edward Timms (eds.), Progress and Emancipation in the Age of Metternich: Jews and Modernisation in Austria and Germany, 1815–1848 (Edwin Mellen Press, 1999), pp. 295–325
  • “The European economy, 1815–1914” in T.C.W. Blanning (ed.), The Short Oxford History of Europ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78–125
  • “How (not) to pay for the war: Traditional finance and total war” in Roger Chickering and Stig Förster (eds.), Great War, Total War: Combat and Mobilization on the Western Fro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409–34
  • “Introduction” in Frederic Manning, Middle Parts of Fortune (Penguin, 2000), pp. vii–xviii
  • “Clashing civilizations or mad mullahs: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informal and formal empire” in Strobe Talbott (ed.), The Age of Terror (Basic Books, 2001), pp. 113–41
  • “Public debt as a post-war problem: The German experience after 1918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Mark Roseman (ed.), Three Post-War Eras in Comparison: Western Europe 1918-1945-1989 (Palgrave-Macmillan, 2002), pp. 99–119
  • “Das Haus Sachsen-Coburg und die europäische Politik des 19. Jahrhunderts”, in Rainer von Hessen (ed.), Victoria Kaiserin Friedrich (1840–1901): Mission und Schicksal einer englischen Prinzessin in Deutschland (Campus Verlag, 2002), pp. 27–39
  • “Max Warburg and German politics: The limits of financial power in Wilhelmine Germany”, in Geoff Eley and James Retallack (eds.), Wilhelminism and Its Legacies: German Modernities, Imperialism and the Meaning of Reform, 1890–1930 (Berghahn Books, 2003), pp. 185–201
  • “Introduction”, The Death of the Past by J. H. Plumb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pp. xxi–xlii
  • “Globaliz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in Michael D. Bordo, Alan M. Taylor and Jeffrey G. Williamson (eds.), Globalis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onference Repor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Introduction to Tzvetan Todorov” in Nicholas Owen (ed.), Human Rights, Human Wrongs: Oxford Amnesty Lectures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3)
  • “The City of London and British imperialism: New light on an old question”, in Youssef Cassis and Eric Bussière (eds.), London and Paris a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57–77
  • “A bolt from the blue? The City of London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Wm. Roger Louis (ed.), Yet More Adventures with Britainnia: Personalities,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Britain (I.B. Tauris, 2005), pp. 133–145
  • “The first ‘Eurobonds’: The Rothschilds and the financing of the Holy Alliance, 1818–1822”, in William N. Goetzmann and K. Geert Rouwenhorst (eds.), The Origins of Valu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that Created Modern Capital Marke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311–323
  • “Prisoner taking and prisoner killing in the age of total war”, in George Kassemiris (ed.), The Barbarization of Warfa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26–158
  •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an economic disaster”, in Michael Oliver (ed.), Economic Disas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dward Elgar, 2007), pp. 83–132
  • “The Problem of Conjecture: American Strategy after the Bush Doctrine”, in Melvyn Leffler and Jeff Legro (eds.), To Lead the World: American Strategy After the Bush Doctr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电视纪录片

  • Empire 《帝国》(2003年)
  • American Colossus 《美国竞技场》(2004年)
  • The War of the World 《世界大战》(2006年)
  • The Ascent of Money 《货币崛起》(2008年)
  • Civilization: Is the West History? 《文明》(2011年)
  • China: Triumph and Turmoil 《中国的崛起与动荡》(2012年)
  • The Pity of War (2014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