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记忆中的南京之五:南京的家
记忆中的南京之五:南京的家
在那个年代,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从上大学和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工作之后的住房,再到生孩子需要准生证,我们从没有过疑问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被组织安排的生活。
每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囊括在其中,由此决定了我们衣食住行的许多方面。
那个时候的研究所里,常常是行政区和生活区都混在了一起。办公室到家的距离可能仅仅几分钟的步行路程。在这个自成体系的环境里,一般都会有单位的食堂、浴室、车队、招待所、医务室,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总体来说还是挺方便的。
我们曾经在不同的城市里短暂生活工作过,但都没有家的感觉。我们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是在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的院子里,紧挨着北京东路的北侧,房子的面积约有50平米,两间卧室,进门就是小小的厨房。在领到房子之前,我们在所里的木工车间订做了两排书柜、卧室里的家具以及厨房里的橱柜。
家具总共花费了近两千元。在单位定制家具,现代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我们去和工人说了我们想要的家具样式,他们就开始制作了。当新家具被搬进房间后,才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有了一个家。
一间书房里有一排靠墙的高高玻璃门的书柜,里面是我们曾经收藏的各种类型的书籍,许多还没有看过,同时它也是我们的卧室。 另外一间房间作了客厅,一张小小的四方小桌子,几把椅子也都是在所里订做的。
厨房很小,但是我们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厨房,终于可以不在走廊上烧蜂窝煤炉子了。不久后,请了朋友来我们家包饺子,在煮饺子的时候,我很得意地告诉他们,我加了三次开水,其实应该是加三次凉水,结果被他们笑话了一顿。拥有一个这样的家,已经让我们都非常开心了。
生活中不总是有开心的事,也有让人沮丧的事,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这棟楼已经有些年头了,在我们住进去之后好久,发现煤气表总是指着一个固定的位置。无论我们怎样使用。每个月只需要缴纳很少的煤气费用,而每个月来查表的人也不认为是个问题。
紧接着的那个冬天,遇到一场罕见的大雪,压垮了许多大树。房子里没有暖气,早上起来毛巾都冻的硬邦邦的了,自来水管也冻住了,在家里面要穿着厚厚的棉衣。 感觉外面比家里还要暖和一点。 像这样寒冷冬天是很少见的 ,大部分的时候还是温和的。
家在顶楼,夏天的时候就会比其它楼层气温要高很多。靠着北京东路街边,清晨早早的时候,街上人群和车辆的喧闹声音就传来了。 不过人适应环境能力还是很强的,没过多久这些已经不再觉得是个问题了。
有一天的晚上,一只从下水管道里爬出来的老鼠,跑到了卧室里,这件事情让我郁闷了好久。当然也只遇到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这里曾经是我们的第一个家,接待过不少的友人,其中有武汉地大的同事,还有来自加拿大的古生物学家和他的女儿。
有家的感觉真的非常好,从这时起生活走入了一种有规律的惯性中。磊一早去和平公园打太极,回来的路上顺便去菜市场买上早餐,鸡蛋煎饼果子,黑糯米饭裹油条,芝麻小烧饼,糯米糍粑,或者刚刚出锅的油条,是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的是几种早餐。
夏天的晚上,地理所的院子里就开始喧闹起来了,许多人家都出来在树下乘凉聊天,交流各种信息,而小孩子就在附近玩耍。Lucy晚上遇到幼儿园小朋友,玩到很晚都不愿意回家。
三年后,我们搬到了院子里新建的楼房,有了宽敞很多的居住空间,它是我们第二个家。在我们离开南京之后的许多年里,一直都好怀念这个家,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还有那些许多年间的收藏。
我们曾经的家现在来看也许非常的简单,但家也就是一个可以容纳所有快乐的和不完美的地方。虽然它可能非常简陋平凡,却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也不影响我们愿意去分享我们的快乐。 我们对这个家满是喜爱。
论坛链接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en123au' 的评论 : 我遇到的人,都是如此喜爱南京。
wen123au 发表评论于
楼主把我带回魂牵梦绕的故乡南京,从小住在江苏路(南京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上琅琊路小学。在50秒处,可以看到我住的卧房。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9nmfuGn9o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总是糊涂' 的评论 : 我想古生物所的老人一定知道这件事。历史在这里也留下的很深的烙印。
总是糊涂 发表评论于
鸡鸣寺过客,打听一下南京的地质界的元老周赞衡在1967年是怎么死的。他是植物古化石的,好像还是科学院南京分院的头头。你可能不认识,但你父母可能认识。我小时他是我家的常客,最受我们欢迎。
总是糊涂 发表评论于
白蛇,我和你是前后邻居,我小时候在将军巷5号住过,那是一个二层的花园洋房,大概早就拆了。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白蛇' 的评论 : 南京一直都有一种包容和大气,让它特别有魅力,让来过的人容易爱上它。
白蛇 发表评论于
南京的私人房子一井又一井,我常去玩的人家是同仁街1号老宅。我住的是四牌楼将军巷17号小楼。这两处都已经被拆迁。二楼红色的实木地板是童年的色调。南京市民的生活70年代起还是不错的。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渥太华郁金香' 的评论 : 这世界很小,说不定我也认识他们中的许多人。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我的初恋是你们中的一个,我的印象中古生物研究所,地理所,土壤所,环科所,皮研所都是一个大群落,勤奋向上的一群,我年轻的时候特别羡慕你们,不过还是半途而废。你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出国了,留下来的都发展的很好,我的初恋成了所级领导,房子市价也逾好几千万,儿子怕高考就送去了国外,有时还上电视做讲座。我去年在中国七个月,几乎两三天就从河西仁恒江湾去一次蒋王庙看病,不走隨道就会路过鸡鸣寺,所以你的路过鸡鸣寺让我感慨万端。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渥太华郁金香' 的评论 :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愿意和我分享你的故事。我们每个人本能地都会喜欢舒适的生活。如果一生都随我愿,该有多美好。在我回头看到走过的路的时候,看到了那个曾经也有抱怨、失败、困惑的普通人,我也看到了那个里面闪光的地方,我特别想去分享,从一个外乡人的角度。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ina_芬兰' 的评论 : 你不是唯一曾经住过这样的人,我小时候我们家也是这么小,可我却记得许多快乐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夜晚来临之际,黑暗中老爸讲故事的快乐。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鸡鸣寺过客' 的评论 : 是啊!我们这些读了书出了国的人回来一看,南京房地产天价了。我的一远房表哥就是小学毕业,靠自己拆迁房捣鼓,房子市价过亿,人家官二代,富二代还需要动动头脑,他整一个躺平的人生,所以他还嘲笑我勤奋勤俭的人生是自讨苦吃。我也一笑了之,毕竟一人一活法啊!如果我一直留在南京城和他一样的靠祖辈,生在南京火葬在南京,毫无自己价值。不过还是不如你从小到大一路全靠自己的更有意思。我出生在南京内桥别墅里,那是国民政府官员的住宅,解放后是省机关干部住宅,我童年住在外婆和老姑婆的沈举人巷和白下路的闹中取静的青砖大屋三进独院里,冬暖夏凉,不知世态炎凉。少年随父母住西康路省委宿舍。青年嫁到城东黄埔路独门独院的军人世家,孩子和家务由婆婆带着两个保姆照管,我们一个跳舞一个麻将,不算太有钱但也不太缺钱,不负责任的生活觉得无趣,于是就出国留学移民,于是第一次见识到了地下室的老鼠,我倒觉得从未有过这样的充实,我爸爸说没有吃过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哈哈见到你老乡话多了哈!
Tina_芬兰 发表评论于
写的真好!我小时候的家也特别小,好像还不足10平米,可是对小孩儿来说,10平米好像挺大的,我大部分童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和爸爸妈妈度过的,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每次路过这栋房子,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还有青梅竹马的小伙伴现在也不知道在哪里了,唉,光阴!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urpleGoldMt' 的评论 : 最近常常想起以前,简单的快乐,简单的生活,简单的需求,就好容易被满足了。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渥太华郁金香' 的评论 : 我们在的时候,这些学校是很好,但也没有如此昂贵的房地产,变化真的好大。
PurpleGoldMt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
勾起太多美好的记忆。不太富裕的生活,欢声笑语的日子,充满激情的一段人生。
离开家乡20多年,变化太快太大。老房子不见了,窄街道没有了,小吃店也找不着了,亲人也都搬了新家。既亲切又陌生,每次回去,都是紧跟着家人,不然就会走丢了。
一草一木,乡音乡情,魂牵梦绕,我亲爱的故乡,南京!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鸡鸣寺过客' 的评论 : 你的记忆真好!你的房子虽然是顶层但属于北京东路小学学区房,房子价值高的。我的中学同学有一个在劍阁路顶层房子50多平米,属于琅琊路小学学区房,2018年的时候卖了600万人民币。南京四大名小即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北京东路小学,南师大附小。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渥太华郁金香' 的评论 : 不完全是这样,大学里还在用的,尤其是住宿舍里的年轻人。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峰窝煤?那是很早吧?我印象中粉碎四人帮的那年就通煤气管道了。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rnard01' 的评论 : 哈哈,我也觉得我们是很幸运。在我们之前的几年里,都是在不同的城市里游走,突然有了一个家,幸福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Bernard01 发表评论于
比我当年条件好多了,羡慕!我当时先住12平米筒子楼,然后是40平米的一居室。到了美国,第一次租的学生公寓是两室一厅,比国内好太多了。
梧桐之丘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鸡鸣寺过客' 的评论 : 我住南京13年,在南大后面。
鸡鸣寺过客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梧桐之丘' 的评论 : 你一定也是南京人,很理解这样的生活,哈哈。
梧桐之丘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南京夏天屋里热得呆不住,跑到外面乘凉。冬天冷得也呆不住,拱到电热毯被窝里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