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间时会看一些由北京电视台制作的中文节目(拍宝).
比如,今日看的一期,是几位持宝人拿着瓷器类来请瓷器鉴赏专家, 一名姓李的专家。听口音,几位主持,如迎宾员李然,相声演员, 主持人陈笑,口技演员,鉴定师李老师,应都是老北京, 北京味的普通话。他们三个都自带幽默感, 玩笑中一开一合之间给观众许多快乐。
言归正传,咱说瓷器。这回拿来的瓷器,有仿景德镇的元青花( 实是晚清唐山民窑)的大观赏瓶,或是白釉的玉堂春瓶, 或是仿景德镇的凤尾瓶。专家列明元青花等的各项细则要点, 或桐府白釉的特点,或清朝康熙凤尾瓶特点,与现场瓷瓶一对比, 持宝人和观众都心服口服,信服了专家的鉴定意见。
我也有所收获,但其实我联想更多的是很多制造瓷器的事情。因为我曾经在中国一个新型片式元器件公司工作过七年, 也参观过江西景德镇的烧瓷器的龙窑瓷器烧造博物馆, 我知道很多关于烧制瓷器的细节,它的某些工艺 跟我原工作公司烧制片式元器件有些工艺相仿。如原料选择, 我们公司制元器件都是用的较高等级的化学原材料。碳酸盐粉料, 高岭土等,跟景德镇烧瓷器要用高等级的高岭土相似, 原料精细烧出来的瓷器胎体才细腻。(我在景德镇看过, 其官府窑窑口,那院子展览馆细述它如何严格把控原料,如进出的工人每日都得搜身, 生怕他们把原料的样品带出去给别人,而那时还没有化学分析设备和技术).然后瓷器拉好胚, 放入龙窑烧制。我们的片式热敏电阻或滤波器或压敏电阻, 先是搅拌浆料,再在流延机上流延成长幅薄片, 像衣料一样的成匹的,在凉晒后叠压,在切割,在烧结, 最后丝印电极,就做成芝麻粒大小的片式元器件,再用机器包装成盘状就可以出厂的成品了。我们烧结工序用的拿波热烧结炉,是从德国进口的箱式烧结炉(有0.7立方米,能烧结1700摄氏度高温),能输入烧结曲线曲线并自动控制。据卖方销售说,别的厂家烧制紫砂壶也用的这烧结炉。。
我听专家讲瓷器开片,讲唐山民谣瓷的胎体不细腻什么的。我有过陪孩子做陶瓷瓶经历(我也带孩子去过西安近郊的一个陶瓷博物馆(里面除了瓷器外,也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泥塑雕像作品),孩子们做了手工陶瓷瓶,也挂了釉,由那工作室随后几天烧成瓷瓶,我们拿回孩子自制瓷瓶摆在自己家很久。。)。
我也立马明白是他们使用的原料不那么精细(我们电子公司为了试制新产品,曾专门采购纳米级化学材料,成本要高几倍。历史上烧瓷器不至于用纳米级颗粒度的粉料,但肯定产地不同,高岭土的质量不同,大窑口官瓷烧造质量标准高,从原料起就要求高。每道工序都要求精,成品才精。就像说一件产品生产制造有5道工序,每道工序良品率70%,总良品率=70%X70%X70%X70%X70%=16.8%,若每道工序良品率90%,总良品率=90%X90%X90%X90%X90%=59%)造瓷器工艺工序十几步甚至更繁,其多数工序是手工的,但其道理是一样的。我还陪质检所的人做烧结炉各温区的测量校准,他们几乎每年都来测并出具了合格报告。我回想起来,在工厂工作时是我数理化知识用得最多的时候,平时打交道的也是工艺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挺遥远也挺有意思的。。。说来惭愧,我在国内生产型企业里呆了七年,在纽约又在印刷类生产企业里呆了三年,留给我的影响只有一点,那就是看到一样东西,会立马分析它是怎么做的,哪些部机器做的,并且它后面是怎样一个团队。如从外包装来看,它包装设计得到位不到位等等。就仿佛我看见一件商品,它又不只是一件商品,它背后是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群人。
就像瓷器专家一看那件仿品瓷,就能分析出是那个窑口的,什么年代的。我们电子企业的人当时也是拿起别家制作的片式元器件,基本能看出是哪一家的产品。我最忆起2008年左右,我去深圳出差,工余时间想专程去肇庆参观一下广东风华集团,它在行业内是龙头老大,我们那时公司里的技术人员好几个都是从那里来的,我们采办的设备,学习的行业资料很多也是从他家借鉴的。结果,我坐公车想去那家公司,路途遥远,车坐到一半儿我打消念头回城了。因为心想没有我在那里没有联络人,很可能被拒之工厂门外,“望洋兴叹”,就不白费那个劲儿了。
想想多年前,我在工厂时心里小有抱怨说工厂机器噪音大,但远离开工厂设备,没了它的机器轰鸣声,也很寥落似的,毕竟我也远离了工程技术人员那些个朴实可爱的人们,也远离了那些传动机械电子设备。。。
有得有失吧。
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说”而那逝去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我那电子生产企业的工作时光,也是我美好的回忆。这也是由我细看(拍宝)节目延申出的感受。我希望能有时间多看看这类有知识有文化有历史的好节目。它也让我这少时想做考古队员,少时爱看《文史知识》杂志的人在现今的业余把旧爱好发掘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