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系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片哀鸿之声。
出了啥问题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银行得COVID了。
这种传染病,传染能力极强,而且没有啥好的药可以治。疫苗也没有。染上了只能靠自己扛,或者自己扛不过找政府帮忙。
这种传染病专门危害弱者。比较小的银行更容易重症,甚至直接白肺去ICU等着呼吸机。
病原体是啥啊?
答案:缺失的信心。
银行是靠客户的信心来维持的。要知道,客户存一块钱,银行可以根据这一块钱贷款出10块钱,然后吃贷款的利息。如果客户要取回存款,那么银行就拆东墙补西墙把现金给客户。一般来说,银行的现金储存只有总资产的10%左右。所以,如果客户们在同一时刻都丧失信心,都要来取款,那么银行根本没有那么多钱给客户。这就是挤兑。
所以说,客户的信心没了,银行就立刻进ICU等死。
那么客户为啥会没有信心呢?
因为这些银行的资产管理不当。它们通常是投了很多资产在债券上。一般来说,债券是很安全的投资,尤其是美国国债,基本上没有比它更安全的投资了。但是,这些银行没有预料到美联储会持续大幅升息,或者他们预料的没有实际上的尺度这么大。一升息,债券价格就下跌。如果短时期大幅升息,债券价格可能出现显著下跌。当然了,如果银行能等到之前购买的债券MATURE,那么其实没有损失。但是,客户们看到银行的纸面损失,就对银行的信用产生了质疑,于是一场提款赛跑就展开了。于是这些银行为了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不得不在最不该出售债券资产的时候出售,以换取现金。结果纸面损失变成了实际损失。更多的客户看到银行这种黔驴技穷举动,就更加加剧了不信任感。挤兑就发生了。
银行的这种传染病会从最脆弱的银行开始,逐渐扩展到比较健康的银行。1929年的大萧条就是这样开始的。政府在这个时候应该迅速介入,接管并保证垂死的银行。这样虽然有违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虽然会耗费政府不少的资金,但是这种举动在危机的时刻是必须的。前面说了,这些银行的危机说白了就是信任危机。如果政府能用政府的信仰为危机中的银行背书,帮助他们度过危机,那么不仅仅可以避免危机的扩散,也能打击那些恶意狙击银行的投机分子,维持经济的稳定。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一直持续了10年左右,在二战爆发的时候才真正结束。当时的美国政府没有在一开始就介入信贷危机,导致大萧条比所有人预想的都严重。最终美国政府还是不得不介入,但是花费了更大的力气和资本才扭转了局面。
其实,中国的银行系统比美国的要脆弱得多。但是因为中国没有自由的媒体,所以老百姓浑浑噩噩全然不知危险。在未来的几年,会有一个时刻中国的银行开始大爆雷,从小银行开始逐渐扩展到大银行,国有银行。到时候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批有史以来最低学历的中央领导们怎么应付这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