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的忧伤我的忧伤(1)

光影流转,育教绵绵,拈花微笑,潜智蔓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创:灵隐士)

康拉德的忧伤我的忧伤(1)

  在现代英美作家之中,V·S·奈保尔(印度裔英国籍)以其幽默的文笔,精纯的语言占有一席之地。2002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年之后,奈保尔书写了散文随笔《Literary Occasions: Essays》,中文翻译为《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以自己人生体验的形式给未来的作家同行们一个私人的建议。标题中的黑暗意指在写作这个行业里,一个新人所要面对的迷茫,无助,痛苦,以及磨难。

  标题同时提到的英国作家康拉德大名鼎鼎,是对现代英美文学影响最大的小说创作者之一。1998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以及兰登书屋评选出了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波兰裔英国人约瑟夫·康拉德以《黑暗的心》,《吉姆爷》,《诺斯特罗莫》,《间谍》四部作品成为入选最多的小说创作者。康拉德的风格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稍晚点的杰克·伦敦,以及后来的海明威,奈保尔,甚至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石黑一雄。康拉德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哲理性,擅长明与暗的对比,笔锋就像常春藤的触角一般四处攀爬蔓延,处处意味深长,主要的主题是描述人类工业之新,对自然界之老的破坏力。通过刻画殖民开拓者在精神上的冷漠,揭示出文明之下人性心理上的阴暗之面,通过现代与原始的文化碰撞,揭示了经济发展进程之中人类所具有的狂热与贪婪。预兆性,他的作品有一种人类行为的一种预兆性,似乎像是在预兆一些冥冥之中将来会发生的事。
    
  康拉德并非出生就是英国人,英语也并非是康拉德的母语,是他在经过了十年修炼之后,才学会比较纯熟地把握运用。恰恰正因如此,康拉德反而能够把非英语的感性特色带入到英语的文学之中,结果出其不意,竟然在英国文学里形成一朵奇异之花。康拉德原名科热日尼奥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控制之下的波兰,青年时代入籍不列颠,作为海员周游四海,人至中年后,感到年老力有不逮,于是在37岁之际,开始转行并成为一名作家。    

  确实挺晚的,而且前后的跨度如此之大。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康拉德的眼前,那是多么的黑暗。

  康拉德最有名的作品当属1899年所创作的《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这部小说被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所看中,于是拿来主义洋为我用,将背景换置到更为美国人所熟悉的越南战争,于1979年拍摄了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由老牌影帝马龙·白兰度主演。非常经典,标准的好莱坞式视听风格,像是一套爆米花可乐的观影组合,开心爽口,只是吃完之后嘴巴砸吧一下,却发现全是甜乎乎糖的味道。当然很多人喜欢,毕竟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只是如此的修改其实虚化了原著小说的深度和广度,虽然热热闹闹很好莱坞。在我看来,《黑暗之心》真正体现了康拉德内心最深处的忧伤——他目睹了黑暗,感受着黑暗,心里矛盾着,大脑转动着,思考着,最后发现困惑如此无解,所有方案如此无力,除了忧伤,别无它法。这也是灵君有意模仿了奈保尔,采用标题《康拉德的忧伤我的忧伤》的动机与缘由。

  接下来,诸君且不妨静下心平着气,跟随我一起来探索一下康拉德的内心,来挖掘那些千丝万绪,彼此纠结不已的忧伤吧?

 

ling_yin_shi 发表评论于
很荣幸,很开心川姐能够喜欢。:)谢谢鼓励与支持小弟。
.川晔 发表评论于
这个系列写得太美了。灵隐寺是个真正的诗人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