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李镇西】为什么我的许多朋友有微信却从不发言?
【李镇西】为什么我的许多朋友有微信却从不发言?
?
30多年前,学生毕业之际,我送给一个女生的礼物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因为她特别喜欢文学;同时,我送给一个男生的礼物是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四卷),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之作,我希望这个男生能够有作品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夫(原型是贝多芬)向命运挑战、不断进取的勇气。送学生《红楼梦》,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显然一点问题都没有;送学生《约翰·克里斯朵夫》当时没问题,现在可就有“问题”了!读者先想想,我送学生《约翰·克里斯朵夫》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大了!肯定会有充满“文化自信”的“爱国者”质问我:“为什么在学生毕业之际,要送他一本西方的小说?难道我中华文明,竟然找不出一本激励学生的作品吗?比如你可以送《史记》啊!里面的《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越王勾践世家》《屈原列传》……哪一个不比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个外国人更励志?”某教育局请我推荐十本教育名著,我推荐的全是古今中外的经典,结果他们说:“李老师,您这十本书,有六本是外国的,中国的只有四本,能否外国的减少两本,中国的增加两本,这样显得有文化自信?”我二话没说,便按他们的“比例”改了。但我心里想,我读高中时,毛主席给全国人民推荐的六本书,有《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等,还要大家“精通”,全是外国人的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运用正常的思维说话写文章,却越来越艰难了,因为不但要揣摩“是不是‘犯忌’了”,还要担心一些嗅觉十分灵敏的人随时晴空霹雳。尤其是涉及外国人或外国作品的时候。有一年我在澳大利亚旅游,在微信上赞美几句大洋路的美丽,马上就有人批评我:“为什么要去外国旅游呢?我们中国那么大,难道就没有好的风景吗?”我当时心里想,祖国当然有好风景,但这是不能去国外旅游的理由吗?地球的美景难道不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吗?我也有一份啊!还有一次在法国卢浮宫,我拍了一张维纳斯的照片贴在我的博客里,马上就有人义正辞严:“为什么那么推崇西方的维纳斯?咱们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不比维纳斯美吗?”我当时心里想,还有乐山大佛呢!在某篇文章中,我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很快就有人在评论区留言道:“李老师,你为什么要引用外国人的话呢?我们的韩愈,不也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吗?”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吗?难道我引用了苏格拉底的话,就辱没了中华文明吗?我在《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中,写到当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同时对比了苏联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结果有人说了:“为什么要用‘中国教育’而不用‘我国教育’这表述呢?”我心里想,那《我爱你,中国》这首歌,应该改成《我爱你,我国》;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应该改为“可爱的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改成“我国人民共和国”!我想起前几天读到的六神磊磊《有的问题很蠢但是又必须回答》一文,他说他和朋友们一起读莎士比亚,结果有人质问:“读欧美名著还读出优越感来了,我就一个小小的疑问,中华古典名著各位吃透了吗?”此种蠢问当然遭到了六神磊磊犀利辛辣的反驳。我转发在朋友圈时也补了一句:“为什么要弹钢琴拉小提琴呢,你把中国的埙吹好了吗?”我本来还想问:“你上厕所干嘛要用卷纸呢?你把树叶、土旮旯都用得很娴熟了吗?”我写少年时代,我当小学老师的母亲被无辜批斗,惨遭迫害。有网友留言道:“你写这些悲惨的经历,是在给谁‘递刀子’呢?”我想,关于那十年的历史,党中央早已有庄严的结论;西方学术界也在研究,如果说那场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不幸是“刀子”的话,那“刀子”早在他们那里了,还需要我“递”吗?其实,个别人的“敏感思维”和奇葩评论,并不对我个人造成任何伤害,所以我个人完全不会和他们计较。我之所以要说出来,是因为这反映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尤其是说这些话的人居然多为教育者,那就更令人忧虑了。 记得1976年金秋,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就是因为终于能够畅所欲言了!不再担心有人动辄“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了。而现在,“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的人又回来了吗?所以,我非常理解我的一些朋友(都是我敬仰的著名学者专家),虽然有微信却从不露面,一个字都不写,连图片都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