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看了热剧《漫长的季节》,相当好。
致敬主创人员!故事讲得好、拍得讲究、每个演员都出彩、音乐直击人心......最巧妙的是,用刑侦剧的外衣,包裹了一块凝固了时代痛苦的琥珀。没有这个操作,这剧就成了纯表述“下岗潮”的伤痕文学了,是不是有违主旋律、我们能不能看到还两说了。
好评如潮。远的不说,家坛里大家的讨论就够精彩;可惜我看得晚,为了怕看到剧透当时没敢参与;苗哥和瓜弟的观后感字字珠玑,我想着像他们那样写一篇简洁到位、却毫无剧透的观后感,觉得很不容易,就唠叨下自己感受深的几点吧。
下面有少许剧透,没看的同学请止步。
======================================================
1. 小人物的悲歌展示得淋漓尽致
下岗潮给东北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在剧中被展现得细致入微,我不必再絮叨。我感到悲凉的是,和命案相比,82万元的汇票反而是重中之重。
确实,追回82万安置款,抓了兑款的聋弟弟,揭了腐败的宋厂长,对上对下就有了交代。案子结了、小李立功了。
港商失踪好解释:畏罪跑了啊;殷红失踪更好解释:“小嫂子”也跟着跑了,说不定去香港享福了呢,再说,谁又会真正在乎一个坐台小姐?
一根手指定论碎尸的草率,马队心里没放下,李局后来也承认......别的不说,聋弟弟还是个孩子,姐姐是死是活他的表现应该瞒不过老道的警察们的眼,他们只是不再在意不想深究而已。
也许,这就是领导强调的“大局”。
真正过不去也没法过去的只有王响和美素。
2. 三个老男人的意气和义气
三个老男人也曾意气风发过呀:青纱帐里开火车的王响、“九十年代大学生气质这块拿捏得准准的”的彪子、更不要说气势如虹的马队了。
十八年后,等待他们的是肥胖油腻、前列腺肥大、中风脑梗、打胰岛素、装心脏支架......谁又不是呢?
可是,他们义薄云天的那股劲儿还在,不然就不会有三人小分队的不折不饶。
其他的“义气”展现也很多,王响用大衣襟给邢三盖上尿袋也盖上尊严;送花和出租车里的表白;“绿油油”的彪子依然选择丽茹并努力过好,宁可自己一无所有也要让丽茹依然能展开笑颜;马队宁可放弃生涯也要暴揍法律鞭长莫及的变态大爷......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响和老哥俩一顿痛饮、一夜欢歌之后,宣布放弃。
要知道,王响在第一集就偷到了被撞人的病历,只有他知道那人是谁(至少是性别年龄等大概情况)。王响曾说他“不敢搬家”,当时给观众如我一种希望,以为王阳只是失踪了,其实王响只是留着这住处便于追踪。
追踪18年是为了爱,最后一刻放弃是为了情 - 不想再拖累老哥俩了。另外,王响在荒腔走板地唱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时,心里应该是想开了,想放过“凶手”了 - 那个/那些曾经的“坏孩子”,这也是一种大爱的升华。
这个华生啊,既老实木讷,又聪明多智,更是有情有义。
3. 阴暗角落里长大的草开出的花
沈墨姐弟的苦真让人想着都心里滴血。而且,无法言说。
他们是阴暗角落里顽强长大的草,更是被关了十几年的小兽,即使是浑身长满复仇的牙齿也不奇怪。
姐姐好歹还看到过希望、得到过爱,《泰坦尼克号》也没白看(话说这个细节真是巧妙,完美诠释了姐姐和王阳的一切);弟弟只看到一点带着暖意的火花,然后就是18年的牢狱和黑暗,生不如死。
但弟弟不能死,他得为姐姐好好地扛着小小一片天。
4. 泪点无言,笑点满满,槽点瑕不掩瑜。
我看这个剧没有泪湿,虽然其中泪点也不少。一个原因是知道这个剧的大环境和走向,各种悲剧都在意料之中;更主要是故事讲得巧妙讲得好,不靠渲染和赚眼泪来展示悲哀。
笑点倒是满满的,每集都有,不是吗?马龙德兰胜拽拽的拉丁舞、不知怎么打开的冰激凌、撞花和送花的尴尬、那条叫“小李”的狗、“人家烤肉我们烧炭,要自杀啊”之类的台词,幽默到处都是。
如果刻意找槽点呢,肯定也有。我看的时候也说过“这个好像不怎么合理啊”之类的,不过很多也是一带而过,没刻意去记。倒是记得烧车那段,车给他们弄得趴窝在录像厅门口,最后是被挪到荒地上还是就在门口烧的?国内人那么多,就算夜深人静的荒郊野外,烧车这么大的动静不被发现,也挺难的吧?不过这也是小小的技术问题,不影响故事走向,更不影响全剧的质量。
随便写写,一如既往地啰嗦。大家随便看着玩。
谢谢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