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无疑处在世界博弈的中心舞台,需要从历史中学习经验,以减少失误的机会,增加成功的机率。大国博弈不是一门科学,无法做实验验证,从历史学习,是唯一的验证方法,但日本帝国在二战期间的两个案例,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其实大国博弈也是可以做实验的。
日本崛起后,按照当时大国的通例,必须扩大殖民地,增加生存空间。日本要扩张,首先要“征服满蒙”。 日本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达到了这一点,但面临当时在亚太的强国苏联和美国的抵制和竞争。
对苏联,日本采用了试探性地渐进战略。
日本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次年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并与之建交后,日本就开始准备入侵苏联。在东北抗日联军成军后,苏联秘密资助该军队,并为其提供苏联境内的营地来训练、休息和躲避日本军队的追击,引起日本不满。同时,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日,当时是中国唯一的军援来源。1936年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日苏关系急转直下。
日苏之间的第一次大型边境冲突——张鼓峰事件——发生于1938年的距符拉迪沃斯托克不远的中苏边境地区,这起冲突迅速演变成一场不经宣战的边境战争。其后,日本发动了一场进攻性战役,1939年发生在满蒙边境的诺门罕战役是决定性战役,但苏联军队获得了最终胜利。这场战役的规模并不大,双方伤亡都在一万左右,日军的意图是试探性进攻,并不是全面进攻苏联。
从战争中,日本理解了苏联军队比日本曾经打败过的沙俄军队要强大得多,从而基本放弃了北进计划。而苏联也亲身体验了日军强悍的战斗力,改变了轻视日本的倾向,特别是苏联面临德国的压力,不愿意面临两面作战的险境。1941年,日本和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撤回了东北抗日联军,停止了对中国的一切支援。在整个二战期间,除了最后阶段,日苏关系是友好的,这对两国都是有益的。
对日本而言,这一系列试探性的战役,了解了北进战略的不可行性,从而调整了其战略方向,也客观上改变了苏联对日的对抗态度,稳定了其北部边境。通过小规模战争试探对方,可以视作一次成功的大国博弈实验。
但到了和美国博弈,日本就不耐心了。袭击珍珠港无疑是个成功的战例,但从此和美国没有了和旋余地。 如此不宣而战地歼灭了对方那么多的军人和设施,美国是不甘罢休的,政府中任何理智的想法都找不到市场了,美国举国万众一心开始了和日本你死我活的战斗。其实这对双方都不好!这场战争日本虽然败了,美国在生命财产上损失也不小,光战死就十二万人,实在受不了巨大的死亡率了,拱手将亚太的关键战略要点让给苏联以求其帮助进攻日本,北朝鲜和中国的赤化也是这个让步的结果,太平洋战争对美国来说总体而言是得不偿失!
假如,日本在面临美国石油禁运的情况下,开始一场边缘战争,比如,进攻新加坡。如果攻克新加坡,就可以进入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油田,获取石油,美国的禁运就要破产。由于进攻的是英国,美国可以处于观战也可以参战。 但以当年日本的海军实力,击垮英国不在话下,就算美海军参战,日本已经掌握了航母主战的新战术,其航母数量和舰载机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当时美国海军,击败美军是大概率事件。
以攻击英国开始,显示了实力,但没有伤害美国很深。理智的情绪会在美国政府中占主流,美国看到日本不好对付,直接硬碰要失败,因此妥协就有了可能。美国可能以解除石油禁运为妥协,换取日本停止进攻新加坡。这样就不会有太平洋战争了!
现在中美为台湾博弈得水深火热,双方的立场都很坚定,也都在为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一旦大动作,如美国宣布放弃模糊政策,驻军台湾,或中国开始进攻,双方都没有了余地,两方政府中理智人士都失去了市场,战争就会以你死我活的方式进行。中国人认为美国不会为了台湾拼命,美国还曾为了朝鲜拼命呢,而且是亲自出马,不像苏联让中国出马。美国认为在极端威慑下,中国不敢动,可能也小看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这样的结果,对谁都没好处!
如果矛盾无法解决,像苏日那样采用实验性攻击可能是一个好办法。比如,中国攻击台湾在南海的太平岛,台湾军队和中国军队交战时,美国海空军参战,双方都拿出准备好的战术打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如果中国显示了其远程反舰弹道导弹的准确性,其整个作战系统在接近中国本土作战的优越性,那对美国就是个极大威慑,意识到为台湾陷入一场大规模战争是不值得也不可行的,可能会从其激进的立场后退。而假如中国败了,可能也会理智点,再韬光养晦,至少比投入全力进行一场必败的战争要好,就像日本北进试探失败改辕更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