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邮轮行之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地中海邮轮行之二

一 法拉盛 - 纽约新中国城 一

 

疫情三年了,从未走出国门。美国虽然去年就已经开放,但无奈这一年都在忙于搬家,装修。去年感恩节的黑五(black Friday),多年的老友找到了乘坐地中海邮轮的好deal,时间是5/1 – 5/9。我和老婆赶紧报名参加了。

洛杉矶(Lose Angeles)没有直飞意大利登船港口城市热亚那(Genoa)的航班,而离热亚那最近的意大利大城市是米兰(Milan)。但洛杉矶也没有直飞米兰的航班,这有点出乎意料。考虑到转机联飞太辛苦,买商务仓还有点不合算,因只有8个小时(纽约 – 米兰)的飞行时间。做为折中方案,老傢伙选择来回在纽约(New York)各住一晚,歇口气再飞。总共9个小时的时差分为成3 + 6两次倒,实践证明这比倒一次好很多。

纽约飞米兰的飞机是晚上8点多的,为了打发一个白天的时间,我们坐地铁去了久负盛名的纽约新中国城 - 法拉盛 (Flushing)。

算起来,我来纽约起码十多次了,但还从没去过法拉盛。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中国人赴美,纽约曼哈顿岛上的唐人街(China Town)已经不堪重负,华人们开始在纽约附近寻找新的聚集地。于是,一个新的,比纽约唐人街大很多倍的华人城镇 - 法拉盛诞生了。它位于纽约市的皇后区,号称美国东部第一大华人聚集地,也是全美仅次于旧金山唐人街的第二大华人集居地。

乘坐地铁#7线,就可以从曼哈顿的时代广场(Time Square)直达法拉盛的缅街(Main St)。我们就是乘坐这条地铁去的,现在乘地铁已不需要买token了,直接在入口处刷信用卡即可。纽约老旧的地铁一百多年了(1904年10月27日第一条线运营),但仍在24小时高效地为人们服务。车站候车的厚重的原木条凳虽破旧不堪,有碍观瞻,也仍在继续为人们提供歇息的场所。接近法拉盛时,列车开到了地面上,地铁成了“绿皮”火车。

站在法拉盛街头放眼望去,满街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耳朵听到的是略带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偶而有几个白人或黑人走过,他们反而成了异类(外国人)。全中文的路牌加上熟悉的乡音,走在这里仿佛回到了国内的一个普通的小县城。由于纽约房价太高,有些人选择在曼哈顿工作,而住在法拉盛。虽然工作、居住不在一地有些不便,但两地也就仅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车程。

要是比较纽约的唐人街和法拉盛,明显的感觉是这两个华人聚集地不在同一档次上。一是法拉盛的街道比较宽,街面也比较整齐,商店的商品陈列有序,完全没有纽约唐人街那种脏乱差的感觉。二是法拉盛的新移民多,总体受教育程度相对高一些。

法拉盛和纽约华埠居民还有两点不同,一是纽约华埠主要以福建人和广东人为主,而这里的居民则来自中国的各个省份;另一个是法拉盛不仅有华人居住,也有相当多的韩国人,形成了韩人圈,而纽约唐人街基本上都是华人。

人们说,在纽约甚至整个美国,能品尝到最地道的中餐,能感受到最是“家乡”氛围的地方,一定是法拉盛。在纽约的许多华人,周末经常会来法拉盛和朋友吃饭聚会、消遣放松。是的,人们来法拉盛主要就是为了那永远难以改变的中国胃。

 

这里上海风味的“南翔小笼包”小有名气,连续九年候选为米其林餐厅。尽管只是午餐时间,也不是周末,我们还是等了十来分钟才得以入座,我这个“上海人”终于在美国尝到了地道的家乡菜。别搞错了,我当然不是上海人,但是东北出生的老婆因为我“凡事斤斤计较”,总动不动就半开玩笑地“骂”我是“上海小男人”。出国前,常去上海出差。一次在大马路上,居然碰到有人用上海话向我问路,让我自嗨了很久,回来还向老婆炫耀,越发坐实了“上海人”的名分。这次坐邮轮,朋友中有两位上海女士每晚都和我们一桌吃饭。开始相互介绍自己祖籍时,我故意让大家猜,结果两位上海人竟异口同声地说我是上海人。。。老婆异国他乡遇知音呀,她“骂”我当只是气话,但碰到真的上海人说我是上海人,这让我有了“名至实归”的感觉哈。

吃饱喝足,时间还有富裕,又陪老婆逛了一下当地的大街小巷和百货商场,多面考察了一番法拉盛。法拉盛的中餐美食最具杀伤力,而且价格也不算贵,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竞争,下次有机会当会再来尝试其它佳肴。

 

二零二三年五月十八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