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灌水:关于PLATONIC PARTNERSHIPS

下面来罘的解字说到PARTNERSHIP,对诗经里提到的夫妻如兄弟这个比喻多少有点异议。然后呢,我对他的异议有点异议,所以专门灌这一篇。

以我自己的观察,好像中文里对两性关系的公开讨论不是很多,大概是延续了东方文化里的含蓄内敛单纯(?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评论)的风格。不过呢,举案齐眉下面一句是相敬如宾吧——如宾这个概念,我觉得就很有相亲相爱如兄弟的意思了。

所以诗经这一句,我认为是没问题的。

我一直说,我很推崇诗经,觉得文字流淌灵动,收放自如,情是真情景是实景,事也有故也有,藏在文字里的每一帧画面都罩在爱恨冷暖的雾气里,活色两个字用到这里,是无愧的。

一个数据。2000年到2019年,澳大利亚的MARRIAGE RATE降到23.7%。说明什么?嗯,it is unrealistic to think one person can meet all your needs until the end of your days,这个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接受。

很悲观?不是。我想,这是事实,没必要悲观的。况且,这个needs也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有很多不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从殖民时代一直到1850年左右,人们选择婚姻(partnership),更多地是出于“务实”(pragmatic)的原因,尤其是对于女性。为了basic survival,即衣食住行。那个年代的女性是被排除在就业市场之外的,因此很难独立生存,必须要一个(男人)丈夫,活下去几乎是选择婚姻唯一的理由(太多这方面的小说了我不多举例)。

19世纪后期,在英美这些国家开始慢慢允许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得到属于自己的工作机会,因此,经济独立直接导致了思想的独立,是不是要选择伴侣,甚至是不是要选择异性伴侣这件事变成optional。有个叫Henry James的写了一本小说叫The Bostonians,讲的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浪漫故事,two women living together in a long-term, committed relationship,在这本书发表之后,甚至出现了一个词,Boston Marriage(这种通俗小说一般都很短,随便翻翻很快翻完的)。

这本小说被拍成同名电影。这个明星大家都认识啦。

嗯,书里没写一定是现在的lesbian的关系,也就是不一定有什么romantic,sexual relationship。

可以说,从差不多19世纪中到20世纪60年代,伴侣关系才从pragmatic era发展到我们今天广泛接受的love-based era,也就是(大部分)人变得为了爱才选择在一起生活,而不是为了生存。这种选择的自由直接导致emotional fulfilment。

不过,人类的特征之一是保暖思那啥,欲望无止境啊。所以——

爱和亲密关系当然是人们选择在一起生活的必须,接下来的故事是,人们又开始不满足,对婚姻的要求增多,It should afford the ability for people to be authentic and pursue personal growth。也就是说,伴侣的角色除了性,还包括共同生活,养育子女,情感经济方面的支持——婚姻专家的理论是,这个担子太重,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实现,因此变成很多婚姻破裂的直接原因。

所以,Plantonic partnerships(PLPs)变成一个选项,特别是longterm-relationships。这种关系几乎不太把sex或者romantic放在首位,而主要是情感方面的支持,有时候和经济因素有关(不一定有共通的账户),有或者没有婚姻的形式也变得不重要,只是(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共同选购家具,养育子女,亲密无间,如兄弟。

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有专门的网站。两性问题专家对它的解释是,This relationship trend is all about coupling up with a close friend – but without the romance. And experts are giving it the stamp of approval。

登录后才可评论.